對於絕大多數沿海居民來說,波浪是一種非常令人感到親切的自然現象。筆者至今仍然記得某一年夏天,抱著遊泳圈在海邊假裝自己在遊泳。實際上筆者並不會遊泳,只是抱著遊泳圈,隨著海浪漂流而已。筆者相信,只要體驗過那樣的感覺,每一個人在天黑之前都不會願意從海水中出來,並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在第二天再嘗試一下。
筆者認為,對於海員來說,每天陪伴著他們日常生活的景象就是或平靜或翻滾著的海浪。儘管在很多時候,大大小小的海浪看起來非常美、非常神奇,但是在有些時候,不可預測的海浪也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巨大的海浪不但可以輕而易舉地拍碎船隻,即便是眾多工程師精心設計的橋梁或房屋,在自然災害面前也像積木一樣。
即便是兒童都會非常直觀地知道,當風吹過海面的時候,海洋表面就會掀起波浪。不過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的是,海洋表面掀起波浪,並不意味著海水正在流動。風力摩擦著海洋表面的海水,讓海面掀起了或大或小的漣漪。實際上每一個小小的浪頭中水的流動形式,都和滾筒洗衣機運行時水的流動形式一致。
也就是說當海洋表面的海水被風吹起後,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位。這就是為什麼風力所推動的並不是海洋表面的海水,而是風力所不能及的海洋表面以下的海水。而海洋表面以下的海水,流動的方式是受到多個不同因素影響的。但對於海洋來說,風並不是就這樣一點面子都沒有的自然現象,它還是能夠決定一些東西。
海浪的高度是由風吹拂的距離決定的,風吹拂的距離越短,海浪的高度就越低,海面看起來就更加接近風平浪靜。反過來說,風吹拂的距離越長,海浪的高度就起得越高。受赤道空氣流動規律的影響,一般來說貿易風都有一個固定的吹拂方向。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海洋的面積越大,風的吹拂距離就越長。
太平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所以在太平洋的海面以上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洋風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平洋的海面總是會掀起狂風巨浪。古代的水手們在途經太平洋時,最令他們感到恐懼的,就是在太平洋上遭遇惡劣天氣,和這種狀況相比,赤道無風帶根本不算什麼。歷史上太平洋上掀起的最高海浪,高達驚人的三十四米。
非海嘯的情況下,當海浪越接近大陸的岸邊時,它的「脾氣」就越會緩和下來。這是因為越接近海岸時,這些海浪都會互相疊加在一起。每一簇海浪之間都互相產生摩擦力,摩擦的結果是,距離天空較近的海浪以原速前進,而被壓在下面較低的海浪流動的速度會放慢,最終高度較高的海浪跌落在海岸線上。
不過海岸線的形狀,也會決定海浪靠近時跌落的形式。有些海岸與海底之間會有一個較為柔和的斜坡,這樣的海岸線會非常受到衝浪愛好者的歡迎。而如果海岸與海底銜接得較為陡峭,這樣的地帶就會吸引遊客帶上遊泳圈到海岸漂流。
筆者認為,海嘯這種自然災害之所以不可預測,是因為地震和火山噴發不可預測的。海嘯和海風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有當海底地震或火山噴發時,那巨大的能量才會推動著海浪一飛沖天,造成破壞性的恐怖後果。海嘯經常發生在太平洋沿岸,就是因為太平洋的邊緣仍然有很多較為活躍的海底火山。對於海浪這種自然現象,您還有什麼有趣的知識要告訴我們呢?在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