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的原子鐘

2020-12-07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的原子鐘)

原標題:打造太空最準的原子鐘——專訪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亮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楊春雪 喻菲)51歲的科學家劉亮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時間,卻每天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

身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的他,要麼是在出差,要麼就是過著實驗室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假日也鮮有空閒時間,甚至「這些年的春節幾乎都是在實驗室過的」。

最近,他的追求終於有了階段性成果:他牽頭研製的冷原子鐘隨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被發射到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在軌進行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

這是一臺沒有秒針、分針、時針且其貌不揚的黑色圓柱體,卻能在太空中發射極為精準的時間頻率基準。

  冷原子鐘照片。新華社發

劉亮每每提到這臺自己帶領團隊用心血鑄成的冷原子鐘都充滿激情:「這是目前在太空運行的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原子鐘。」

他說,如果說機械錶1天大概有1秒誤差,石英表1天大概有0.1秒誤差,氫原子鐘數百萬年有1秒誤差,那麼冷原子鐘則可以做到三千萬年到三億年沒有誤差。

據介紹,太空有了這樣一臺原子鐘之後,就有了更高精度的時間基準,可以同步所有其他原子鐘,讓導航定位系統更加精確,進行廣義相對論驗證,還可以發展一系列的基於冷原子技術的器件、裝置,比如探測引力波的裝置,進一步進行深空探測。

儘管時間是他最熟悉的事物,但提到「時間」這個詞,劉亮總是心生敬畏,認為時間是最不可理解的,是人們最熟悉也是最不熟悉的事物。「大家說時間說得很多,經常說幾小時幾分鐘幾秒鐘,但誰也不知道時間是什麼」。

「我們做的這些事情不過是測量時間,給時間定標,而不是研究時間的本質。」他說,希望通過他們的研究慢慢可以更多地了解時間和空間,例如時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空間有沒有一個原點?時空有沒有結構?時空需要量子化嗎?……他一口氣列舉了一連串的問題。

(小標題)一秒不差

劉亮手上帶著一塊特殊的手錶——電波表。這隻表具有自動對時功能,使得它長年保持著精準的時間。

「這隻表接收長波信號,每天晚上都會自動校準一次,與國家授時中心長波臺發射的時間保持一致。」他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原子鐘的人對時間都要求很精準。」劉亮說,「項目要求什麼時候完成,我們就必須什麼時候完成,幾天幾夜不睡覺也得完成,這是必須的。」

劉亮帶領的這支約30人的團隊在研製冷原子鐘過程中常遇到的困難恰巧也是時間的期限。他回憶最艱難的一次經歷是在做初樣時,信號總是出不來。「當時,項目總體部門規定如果信號比預定的時間晚一天出來,那麼這個項目就可能要放棄了」。

「那時我們沒日沒夜在實驗室一樣一樣查,一點一點查,每一個部件都查過了,大年三十也在加班,終於在規定的最後一天把信號調出來了。」他說,「其實是由於一塊小小的磁鐵碰撞導致了退磁引起的。」

  劉亮2008年在原理樣機旁拍攝的工作照。新華社發

(小標題)歸國求夢

劉亮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對科學的熱愛,15歲上大學把物理學研究當作一生的追求,19歲讀碩士,師從中國量子光學專家王育竹院士。此後,他出國深造,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底,在上海光機所和王育竹院士的極力引進下,劉亮回到曾經求學和工作的地方——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

「王先生年齡大了,早年他建立了一個量子光學實驗室,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做事情。王先生叫我回來,我就回來了。」劉亮說。他回國接替王先生做空間冷原子鐘,一做便是十年。

「對我來說,從事空間項目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劉亮說,「空間項目完全顛覆了以往我從事基礎研究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我是從頭做起的。」

  劉亮2016年9月在酒泉發射場拍攝的工作照。新華社發

劉亮認為,中國即將在2020年左右建成的空間站為冷原子物理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因為我們的實驗要依賴於微重力,所以空間站對我們來講幾乎是最好的平臺」。

(小標題)沒有最準,只有更準

空間冷原子鐘被放置在天宮二號的密封艙中,而在距離該飛行器近400公裡的地面,劉亮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為這台鐘忙碌著。

「不是說冷原子鐘做好了放到太空一通電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而是需要每天做海量繁複的工作。」劉亮說,「雷射要調到準確位置,才能把原子冷卻下來抓住,再用雷射把它推出去,然後還需要在合適的時間之內打開微波,在合適的時間關掉微波;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雷射,在合適的時間返回信號……這一切都需要不斷調整。」

對於不斷追求「沒有最準、只有更準」的科學家,現階段的成果還遠遠不足以滿足他們對科學的孜孜追求。

劉亮說,天宮二號是所有實驗的第一步,未來空間站上還會放置一臺氫鍾、一臺冷原子鐘、一臺光鍾——三臺原子鐘結合起來的時間系統,在那個更大的系統裡面可以做更多科學實驗。

  冷原子鐘狂想圖。賀萌製圖

人類從開始計量時間起經歷了很多階段,從最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日晷、擺鐘、石英鐘,再到原子鐘、冷原子鐘,劉亮細數道:「可能再過若干年就發展到光鍾、甚至原子核鍾。」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製造出在整個宇宙的生命周期內永遠不會走偏一秒的時鐘。」劉亮說。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的原子鐘)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沒有最準,只有更準  空間冷原子鐘被放置在天宮二號的密封艙中,而在距離該飛行器近400公裡的地面,劉亮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為這台鐘忙碌著。  「不是說冷原子鐘做好了放到太空一通電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而是需要每天做海量繁複的工作。」劉亮說,「雷射要調到準確位置,才能把原子冷卻下來抓住,再用雷射把它推出去,然後還需要在合適的時間之內打開微波,在合適的時間關掉微波;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雷射,在合適的時間返回信號……這一切都需要不斷調整。」
  • 世界最準銫原子鐘首次實現國產 入選工博會「創新金獎」
    原標題:世界最準銫原子鐘首次實現國產  >>>第二十屆中國工博會  世界上最準的時鐘終於國產了!記者昨天從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主辦方獲悉,數十萬年才會誤差一秒的銫原子鐘,今年已在我國實現量產,將大大增強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自主性,對於通信、導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 追逐時間的機器——原子鐘
    這次發射被稱為 STP-2 任務,是太空測試項目(Space Test Program)的一部分。原定於 22 日的發射因故推遲了兩天,只為確保這次任務順利完成。實際上,新型原子鐘的發射和測試可能會給我們的太空探索之旅帶來全新的變革。
  • 你知道原子鐘嗎?為什麼NASA將原子鐘送入太空
    6月22日,美國宇航局將在SpaceX獵鷹重型火箭上向太空發射一個足球大小的原子鐘(儘管要比足球重得多)。這個時鐘不是用來報時的,它是一個時鐘的技術演示,這個時鐘可能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既可以導航,也可以測量重力。如果成功,它將成為太空中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原子鐘。
  • 迄今最精準原子鐘即將「報時」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聶翠蓉)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華人科學家葉軍團隊的最新成果:將量子氣體態鍶原子擠壓成一個微型3D立方體,使原子密度提高到之前原子鐘的1000倍,從而設計出迄今最精準原子鐘。
  • 華人物理學家葉軍:做出世界上最準的原子鐘(圖)
    2006—2007年,他的研究小組做成一臺世界上最準確——每7000萬年僅誤差1秒——的鍶原子光鍾 (optical atomic clock) ,精度超過了目前存放於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的銫原子鐘,並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 中國有一臺全球最準的鍾:放置在太空軌道 3000萬年只差一秒
    近日,有媒體從中科院獲得消息,由我國發射的世界首臺在太空中運行的冷原子鐘已經在太空軌道運行近兩年時間。中國這臺原子鐘的精度非常高,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是人類目前在太空運行的時間計量儀器的最高標準。美國的銫鐘精度大約為2000萬年誤差一秒,可見我國的這臺冷原子鐘精度之高。
  • NASA發射的深空原子鐘到底是什麼?
    所以科學家研發了原子鐘,原子鐘被用在環繞地球運行的GPS衛星上,但即使是原子鐘,也必須每天更新兩次,以糾正原子的自然漂移。並且這些更新來自於地面上穩定的原子鐘,它們很大(通常有冰箱那麼大),設計初衷不是為了滿足進入太空的物理需求。
  • NASA將於今晚發射深空原子鐘:這個原子鐘有什麼了不起?
    NASA將於今晚發射深空原子鐘:這個原子鐘有什麼了不起?(圖片:©NASA)美國宇航局將於今天(6月24日)使用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新原子鐘送入軌道,這是一項可能會改變人類探索太空方式的技術演示任務。該深空原子鐘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是對我們在地球上使用的原子鐘以及已經在GPS衛星上使用的原子鐘的太空升級版本。
  • 最新原子鐘精準度不可思議 自大爆炸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將來政府可能會根據原子鐘校準美國各地的時間,不過,如果把原子鐘僅用在這方面,那可太「屈才」了。天文物理學家在規劃利用原子鐘投入航天領域多種用途。實際上它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設備」。導航太空船一些工程師已經在用早期版本的原子鐘遠程導航太空船。比如,美國宇航局(NASA)讓地面的天線定期向飛往火星的太空船發送無線電信號,信號抵達太空船之後立即彈回。地面的天線與原子鐘相連,通過記錄信號出去和回到地面的時間差,工程師們算出太空船所處的位置、飛行速度,根據這些信息向太空船發送導航指令。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
    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研製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他說:「與其將它們看成鐘錶,我更喜歡將它們視為人類的終極精度機器。」
  • 史上最精準原子鐘,計時準確度提升 20 倍!
    10月7日消息,研究人員聲稱,一種全新的原子鐘可能改變我們計算時間的方式。通常原子鐘會藉助獨立原子測量1秒的長度,最新的量子氣體壓縮原子測量時間的方法,能夠比以往更加準確。從1967年開始,一秒就被定義為一個銫電子振蕩9192631770次所耗費的時間。
  • 【Satellite Navigation】日本成功發射第二顆準天頂衛星「指路」2
    日本「準天頂」衛星導航系統(QZSS)是一個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是兼具導航定位、移動通信和廣播功能的衛星系統。「準天頂」衛星系統與美國運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組合使用後,通過對GPS 增強,改善空間衛星的幾何分布,來滿足信號遮擋地區的導航定位需求,定位精度比單獨使用GPS時更高,這種系統被稱為「日本版GPS」。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從最古老的日晷鍾數算日升日落,單擺鐘數算擺針的擺動次數,直到現代的原子鐘,通過數算原子的振蕩頻率來計算時間,無一例外。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1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高冷」原子鐘是怎樣煉成的
    「在太空中進行冷原子實驗是當前最有吸引力的前沿方向,由於中國的重要貢獻,世界上第一次完成了這樣的實驗。」  「隨著實驗的成功,中國在天基冷原子傳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中在軌運行近兩年的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宣布實現了預定的科學目標。7月24日在線發表的《自然—通訊》雜誌以亮點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新聞—科學網
    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0月15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
  • 最精準鋁原子鐘展示愛因斯坦相對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3日報導,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物理學家使用一對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研究表明,離地球重力源越遠,時間過得越快。雖然這種差異很難被人覺察,但卻從更貼合實際的層面證明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準確性。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銫原子鐘的實驗室:一秒有多長?
    水鍾  日晷  原子鐘  機械鐘  1秒,在手錶裡不過是幾個齒輪的轉動和「喀嚓」一響。對銫原子鐘而言,這意味著9192631770次的電子躍遷振蕩。  原子能級躍遷有著最穩定的頻率,幾乎不受溫度、壓強影響。
  •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這支由蘇黎世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菲利普·吉特澤爾(Philippe Jetzer)和魯桑德拉·邦達勒蘇(Bondarescu Ruxandra )帶領的國際小組認為,在未來十年內能夠將這些變為現實,科學家認為現在的原子鐘的精確度已經達到了地球物理測量所要求的程度。這種原子鐘能夠提供大地水準面——也即地球真正的形態——最直接的測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