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衛星工廠相繼落地 如何在滿天「星座」佔一席之地?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如何在滿天「星座」 佔一席之地?

  距離地球200公裡至2000公裡的低空軌道正展開激烈無比的競爭——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鋼

  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

  距離地球200公裡至2000公裡的低空軌道,正在開展著一場激烈無比的衛星網際網路之爭。

  隨著全球商業航天的發展,以美國SpaceX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正在抓緊布局低軌衛星網際網路。而在我國,自2015年以來,商業航天事業蓬勃發展,但是依然面臨著技術、模式等諸方面的難點和痛點。如何破局,如何能在未來的滿天「星座」中佔據一席之地,仍待探索。

  國內 衛星工廠相繼落地

  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中國長城工業集團航天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汪勇說,衛星網際網路是指以衛星為網絡節點的網際網路,是衛星通信和網際網路業務結合的產物,廣義的衛星網際網路指的是能夠提供互聯服務的所有衛星通信網絡,新基建的概念中,特指的低軌通信衛星系統,能夠直接面向公眾提供端到端的衛星通信服務。

  與已經成熟的地面網絡相比,衛星網際網路的作用更多是一種補充與融合,形成全球覆蓋、天地一體的網絡通信生態。

  近年來,國內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星座計劃,鴻雁、虹雲、天象等,計劃衛星數量達到2000多顆。作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吉利也於2018年開始布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

  今年4月20日,衛星網際網路被我國首度納入新基建範疇,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分水嶺。銀河航天、九天微星等知名商業航天企業相繼落地自己的衛星工廠。

  9月,四川省首次將「新型衛星網際網路」納入了新基建,衛星網際網路國家隊——中國衛星網絡通信集團公司也正在籌建之中。

  剛需 萬億市場潛力巨大

  在這些布局的背後,是發展衛星網際網路的剛性需求。

  據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賀連星介紹,2019年,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市場規模接近700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元,隨著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將迎來爆發式發展。

  而且,衛星網際網路也有其鮮明的市場機遇。其典型的業務場景包括飛機、郵輪等地面運營商無法提供網絡服務的場所,以及工業網際網路、傳感網接入服務,可以與地面的國內骨幹網、跨國的海底電纜實現融合,構築天地一體的骨幹網絡。

  從全球範圍來看,至2019年,還有36億人口沒有接入網際網路,至少還有70%的地表為衛星網際網路留下了信號輻射的空間。

  因此,賀連星認為,發展衛星網際網路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其不僅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重要一環,也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並且蘊藏著萬億規模的新興產業市場潛力。

  競爭 頻軌資源急需搶佔

  目前,我國衛星網際網路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極其緊迫的問題是,頻(譜)軌(道)資源的搶佔問題。

  賀連星介紹說,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同步軌道實行公平分配,其他軌道與頻譜則實行先登先佔的原則,因此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在建設自己的星座,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已經有16家以上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衛星星座計劃,衛星數量超過了5萬顆,其中SpaceX的星鏈計劃,提出要在2027年之前,在圍繞地球周圍的低、中、高三個軌道上發射4.2萬顆衛星,截止2020年6月,已經發射衛星540顆,而亞馬遜的3236顆衛星的計劃,也已獲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批准。

  但是,整個低軌衛星星座的空間容量僅為6萬顆左右,預計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約5.7萬顆衛星,其中最好的資源、最好的軌道都被SpaceX給佔了,軌位空間可以說是所剩無幾。

  在頻率資源上,我國在低軌衛星主要頻段Ku和Ka的申報上已經落後,更高的Q、V、頻段和太赫茲頻段需要提前部署。

  賀連星還指出,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節點數的平方正相關,也就是說,發射的衛星數量越多,空間網際網路的總價值就越高。

  「這也是為什麼各家都在搶佔衛星資源的重要原因。」賀連星說。

  汪勇同樣認為,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首先就是緊迫性,美國巨頭企業OneWeb馬上就要走出破產陰影,將在今年12月份發射新的一批36顆衛星,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即將進行全球公測,亞馬遜的頻段已經正式批覆,Facebook的試驗星也在上個月剛剛升空。可以說,競爭者們都在緊鑼密鼓地發展。

  難點 國內成本遠超國外

  除了頻軌資源方面的競爭,在技術、成本等方面,國內企業也在面臨著國外先進公司的巨大挑戰。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主要風險在於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運營管理水平高、盈利模式不清晰。

  賀連星說,在衛星製造和發射成本方面,中國企業是國外最先進企業水平的4-10倍,所以要減少重複建設,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他建議,最適合國情的發展思路,還是以國家牽頭與出資為主,央企、民企共同參與,鼓勵風投及民間資本加入的路徑,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協調優勢,提高資金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衛星運營產業總工程師、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總經理袁鴻翼則認為,希望通過商業航天的發展,通過技術的變動帶來產業的變動,進一步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發展形勢。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不同的是要體現商業價值,以市場為推動,市場和資本雙驅動,後期回報前期投資,形成閉環式的發展形勢,希望衛星業主、運營方等方面,形成一個共生關係,最終形成衛星即服務的落地場景。

  探索 商業模式如何構建?

  更為業界所困惑的問題,是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

  從國外經驗來看,似乎對於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稍顯清晰。SpaceX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北美地區富裕農民的上網問題,亞馬遜則並沒有將自己定位為衛星運營商,而是要利用衛星網際網路接入來獲取更多的用戶。

  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說,中美兩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從美國來說,其地面網絡通訊的覆蓋遠沒有中國做得好,這就給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提供了空間,而且美國在全球開展軍事行動,也有很強烈的衛星通信需求,所以SpaceX的崛起,背後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持。

  對於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中國電科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研究員桂振文認為,目前來看,有兩大剛需應用場景:一是海洋,二是邊遠山區。前者為移動網際網路覆蓋不了的地方,後者對於移動網際網路建設成本非常高。

  但是,對於這兩大應用場景,賀連星則認為,並不能構成衛星網際網路的殺手級應用,他更為看好衛星網際網路在物聯網領域的作用,預計會形成數以千億的市場。

  賀連星還說,20年前,在發展3G技術的時候,很多專家都不知道3G究竟能幹什麼,但是現在回過頭看會發現,3G技術真正解決的是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需求。因此,對於衛星網際網路這一新領域,也要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而不是一味追求一個明確的答案。

  汪勇認為,讓星座的建設者去解答這一問題,就如同當年蘋果推出智慧型手機,還要讓其列舉出會有多少APP一樣,沒有必要。

  「我相信,將新基建建設好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對於建設者來說,首先是活下來。在全球大趨勢下,最終可能只有兩三家存活下來,我曾經提出過,這裡面必須要有中國的星座計劃。」汪勇說。

  發展 投資機構興趣濃厚

  雖然商業模式的構建仍需時日,但是資本卻展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2015年至2019年,全球範圍對於商業航天的投資額達到了111億美元,是此前五年的十倍,其中大約一半的資金都流向了SpaceX和OneWeb兩家巨頭,催生出了大約800多家的初創航天企業。在國內,2019年,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總額超過了50億元。

  廣州一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們非常看好衛星網際網路產業,並且樂觀地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如同移動網際網路一樣的新的產業生態,因此,他們已經對中國的商業航天領域開展了一年多的調研,拜訪了儘可能多的機構,正在積極尋找合適的項目進入。

  「我們對於未來是非常看好的,相信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這就將成為一個新的商業藍海,所以要抓住時機提前布局。」該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數智化轉型顧問賀國煌表示,對於衛星網際網路的未來,重要的是發現市場,去創造需求,物流行業的電商至少在未來十年還會處於蓬勃發展期,市場容量非常大,應該要從創新的角度,打開衛星網際網路的市場。他還認為,未來科技競爭的核心會在通訊,衛星網際網路的現狀很像10年前的電商,從十年後的未來來看現在,市場空間會很大。

相關焦點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正式開啟星座時代
    2020年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為南通開發區)正式籤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 像「造飛機」那樣生產衛星 10萬顆星座計劃引發的「衛星工廠競賽」
    2、10萬顆星座計劃引發了「衛星工廠競賽」,現在中國已經具備像「造飛機」那樣生產衛星的能力。3、誰先將衛星送上天空,誰便在太空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國第一個民營衛星工廠——九天微星智能衛星工廠近日也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正式開工。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後首個落地的重大項目,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衛星年產能將達300-500顆
    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籤署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工廠衛星年產能將向300-500顆邁進。據了解,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已在南通開工建設。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年產超100顆百公斤級衛星
    9月1日,民營衛星公司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衛星工廠正式開工建設。這是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國家「新基建」政策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衛星項目,也是目前國內首個動工建設的民營衛星工廠,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銀河航天將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
    中國日報11月18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國內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獲悉,該公司將在江蘇南通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目標為年產300-500顆衛星。該工廠建成後有望成為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條對標「星鏈計劃」——具備低成本、批量化製造新一代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智能生產線。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
  • 中國建設智能衛星工廠 力促新基建落地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效果圖。(採訪對象供圖) 新華社石家莊9月1日電(記者車雲龍 全曉書)九天微星智能衛星工廠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正式開工。這是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中國「新基建」後,首個在該領域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OneWeb還將通過發射近2000顆V波段頻率的衛星,其中第二階段發射720衛星至第一代近地軌道,高度為1200km。其餘的1280顆組成一個獨立的星座,在更高的中地球軌道運行。 國內主要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星座計劃 截止2018年底,國內已發布的衛星星座計劃超過27項,其中由民營企業發起的星座項目就有14個。
  • 中國低軌星座被劇透?衛星產業跑步進入工業化時代
    28日,據「小火箭」消息,我國低軌衛星星座計劃已正式向國際電聯ITU提交了軌道和頻率申請網絡資料,該計劃包括12992顆衛星。若上述消息屬實,那麼目前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若以規模論(排在我國星座前的還有OneWeb和星鏈),前三大星座合計約有10.3萬顆衛星,接近目前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的40倍。若從發射進度來看,目前距離完成百不足一。
  • 衛星將批量化生產?首個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開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9月1日,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市路南區正式開工。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之後,首個落地建設的相關重大項目。唐山市委副書記、市長丁繡峰表示:「九天微星唐山衛星工廠正式開工,是衛星互聯『新基建』政策公布後產業落地的重大項目進展,體現了唐山市響應國家新基建的速度和效率。唐山市將持續為新基建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落地環境,培育以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智慧經濟核心產業,以新基建帶動新業態集聚,加速經濟轉型升級。」
  • 中國版"星鏈"超級工廠開工,衛星年產或達500顆,為何這樣強
    他們組成一體化的整體,形成了合力,而最近我國的民營企業的衛星超級工廠落地無錫,已經開工,實現自動化生產,年產能可以達到500顆。馬斯克還是有點慌的,為啥呢?2020年1月16日,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成功,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2020年有望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元年,現在我國航天衛星超級工廠將在南通開發區落地開工。
  • 衛星行業深度報告: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熱潮興起
    2.3.2 國內「虹雲」、「鴻雁」、「天象」「銀河」相繼發射驗證星,有望步入大規模部署階段 1、虹雲工程 2016 年,航天科工集團提出「虹雲工程」,計劃發射 156 顆衛星實現全球組網。這兩顆試驗衛星由中國電科五十四所牽頭研製,是我國首個實現傳輸組網、星間測量、導航增強、對 地遙感等功能的綜合性低軌衛星,是未來低軌道星座系統建設的最簡網絡模型。衛星搭載了國內首個基於 SDN(軟體定義網絡)的天基路由器,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基於低軌星間鏈路的組網傳輸,並在國內首次構建了基 於軟體重構功能的開放式驗證平臺。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織女星」火箭攜53顆衛星成功發射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年產超過100顆百公斤級衛星9月1日,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河北唐山正式開工。據悉,衛星工廠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50-500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九天微星是中國最早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的企業之一,代表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率先完成百公斤級衛星發射和運營。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年產衛星將超300顆
    新華社南京9月30日電(記者陳聖煒)記者29日從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悉,商業航天與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將在開發區內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雙方攜手打造的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已在南通開工建設,將致力於新一代衛星及單機的低成本、大批量智能製造。據悉,工廠一期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年產超過300顆衛星,預計年收入超過50億元。
  • 唐山衛星工廠即將投入生產!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彭媛媛宣布,基地將是國內第一條智能化、脈動式的衛星工業生產線,服務國家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唐山衛星工廠效果圖經過不到3個月的建設,項目地下工程已經完工,進入鋼結構施工階段。「唐山地處京津冀樞紐位置,具備高端裝備製造業基礎,與區域內各城市群交通便捷,對未來衛星工廠項目的人才引進、供應鏈管理都能提供有力的保障。」彭媛媛說。開工前,為了給這一來自北京的高精尖項目落地創造優良條件,唐山市開通綠色通道,從公司註冊到項目開工僅用了5個月時間。
  • 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加速產業落地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在唐山開工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群孫家棟院士題詞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9月1日,小衛星全產業鏈服務商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河北唐山正式開工。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之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院士為工廠開工題詞:「九天衛星工廠,未來大有可為」,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和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國家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據悉,衛星工廠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中國終將進入巨型星座時代
    作者是創始人邢強是國內著名航空航天專家。文章中提到,從邢強第一次正式提交中國低軌巨型星座建設建議,到中國正式提交方案,經歷了五年。五年中,全球低軌太空競爭迅速進入白熱化。尤其是近兩年,提出星座建設的公司越來越多,除了Space X和OneWeb,還有亞馬遜的柯伊伯星座(Kuiper)計劃,該計劃將發射3236顆衛星。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
    9月1日,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開工,預計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將年產100顆以上50-500公斤級衛星。這是國內首個動工建設的民營衛星工廠。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中國首批民營衛星公司,項目生產的第一顆整星「唐山一號」預計明年第一季度下線。標誌我國的民營衛星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 唐山打造國內首個商業衛星製造基地_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
    原標題:唐山打造國內首個商業衛星製造基地 年底完成一期建設,明年將具備年產100顆衛星能力  2020年9月1日,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衛星研發製造基地在唐山開工建設。
  •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唐山開工,擬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
    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之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院士為工廠開工題詞:「九天衛星工廠,未來大有可為」,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和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國家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儀式上,唐山市委副書記、市長丁繡峰宣布項目正式開工。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因此,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前景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本文將從建設費用、容量密度等方面分析低軌星座與地面網絡的競爭態勢,從單位容量成本、地面終端配置、傳輸時延、落地監管等方面對比低軌星座與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GEO-HTS)的優劣,並結合民用市場以及軍事應用的特點和趨勢,研究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