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史蒂芬·霍金,黑洞仍在增長,沒有衰減

2021-01-17 南城boywj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

從許多方面來看,黑洞都是我們宇宙中存在的最極端的物體。黑洞通常是由大恆星死亡而形成的,其實質是大量質量集中到很小的一個小體積。在它周圍的某個空間區域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其引力,甚至光線也無法從黑洞中逸出。

但這並不意味著黑洞將永遠存在。相反,它們會因為一種稱為霍金輻射的現象而逐漸衰減,黑洞之外的空間曲率越強,衰減得越快。

那麼,根據霍金的這個理論,我們假設一個時間,就138億年之後吧,宇宙中存在的黑洞是否會變少呢?

答案是不會,這時候你就會奇怪,這不是就和剛剛說的互相矛盾了嗎,難道霍金錯了?不要著急,繼續往下看~

首先,我們要知道,宇宙中產生黑洞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超新星,具有適當性質的大質量恆星在其核心中耗盡燃料,然後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質量足夠高,就會導致出現黑洞;兩個恆星殘餘物(例如兩個中子星)的合併,前提是其中一個合併對象的總質量超過某個閾值;超級質量體坍塌,即大塊密集的物質自重超過臨界閾值,將氣體雲或大質量恆星直接變成黑洞;

再補充說明一些細節:

形成黑洞的質量臨界閾(yu,第四聲)值大概在2.5個太陽質量左右。如果質量低於該閾值,有的超新星或者恆星殘留物合併可能只會形成中子星。但是,如果質量超過,就將不可避免地形成黑洞。

黑洞還可以通過吸收外部物質或者合併成為更大,更重的黑洞。穿過黑洞影響區域的任何事物都會被添加到其總質量中。時至今日,有的黑洞的質量已高達太陽質量的數百億倍。

Event Horizon望遠鏡的第一張黑洞影像

每個黑洞周圍都有一個影響區域,在該區域中,甚至沒有光都無法逃逸。任何進入該區域邊界的事物,無論其是否具有質量,都將被吸收到黑洞的中心奇點,從而增加黑洞的總質量。而且,隨著黑洞質量的增加,其影響範圍也會變大。

也就是說,黑洞擁有的質量(或能量)越多,其影響區域就越大。質量加倍,影響區域的半徑也加倍。

當然,這不是一篇單純的黑洞科普文啊,說這麼多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下面的內容~(不過,這裡當做黑洞科普文來看也是可以的,無奈沒人推薦~南城最近閱讀量慘澹,厚著臉皮求個轉發,嘻嘻~)

下面言歸正傳,我們開始說說霍金的理論:

黑洞不斷發出輻射的,這會使它們非常緩慢地失去質量。其原因是:在真空狀態中,即使沒有物質或能量存在,也始終具有量子場。而根據宇宙能量相互作用的普遍規律(這裡主要是「能量最低原理」),這些場將始終朝著最低能量狀態發展。

但是我們平時對這些原理的所有計算都是在平坦,無彎曲的空間中完成的。如果您的空間是扭曲的,特別是如果扭曲得非常強烈(例如在黑洞的影響區域附近),則場的最低能量狀態將不同於平面空間。而是要通過計算彎曲空間(靠近黑洞)和平坦空間(遠離黑洞)的那些重要差異來得出其輻射情況,於是「霍金輻射」出現了。

從霍金輻射中能得到的東西非常重要。它告訴我們:

黑洞發射多少輻射;其質量/能量損失的速率是多少;輻射與黑洞的總質量及其影響區域大小的關係;黑洞發出的輻射的溫度是多少。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違反直覺的發現,由於質量大的黑洞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因此對於質量最低的黑洞,霍金輻射的速率是最快且能量最高的。換句話說,質量越低的、越小的黑洞衰變越快。

那麼,想知道最快的黑洞衰變有多快,就要用到我們上面講的黑洞最低質量的閾值了:2.5個太陽質量。

當然,黑洞並不是與宇宙的其餘部分隔離的存在。它們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可能遇到宇宙中存在的所有事物:恆星,行星,氣體,塵埃,等離子體,新星,暗物質,輻射等。即使是銀河系空間深處的黑洞(周邊不存在物質),仍有兩個東西抗衡它的輻射:星光和大爆炸的殘餘輝光。

宇宙中約有數萬億個星系,平均每個星系包含數千億顆恆星,以星光形式穿過宇宙的能量總量非常巨大:每立方米空間約有800萬電子伏特的能量。而宇宙大爆炸的餘輝,即宇宙微波背景發出的能量大約是它的30倍。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考慮這些情況,以了解黑洞是否隨時間逐漸衰減(失去的能量多於獲得的能量)或增長(損失的能量多於失去的能量)。宇宙可以產生的質量最低的黑洞發射的霍金輻射是黑洞質量和能量的最大損耗率,而黑洞從星光和宇宙微波背景吸收的能量是最小的吸收率。

那麼,進行這些計算時會得到什麼呢?

對於霍金輻射,該最低質量的黑洞(2.5個太陽質量)在25納開爾文的溫度下輻射,每秒發射大約10 -29 J的能量。對於星光和宇宙微波背景,相同的黑洞(大小與2.5太陽質量的黑洞相同)每秒總共吸收大約800 J的能量。

換句話說,輻射出的能量與吸收進來的能量相比少得可憐。平均而言,來自宇宙微波背景的單個光子所承載的能量平均比實際黑洞每秒發射的所有霍金輻射多一百萬倍。假設一個2.5太陽質量的黑洞每秒吸收約10到25個這些光子,那麼很明顯,宇宙中的每個黑洞都在增長而不是衰減。

如果希望黑洞更快衰減,有兩種選擇:

您可以降低其質量,或者你可以等如果您有一個僅比水星質量大的黑洞,它的霍金輻射率將足夠大以平衡吸收的輻射,而事實上,即使最小的黑洞也比水星大約1400萬倍。

如果宇宙冷卻到一定程度時,來自星光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能量會下降到霍金輻射發射的能量以下,但這也是遙遙無期的,這個時間之長我們難以估計。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宇宙中存在的每個黑洞都會發出霍金輻射,並且如果您等待足夠長的時間,所有這些黑洞最終都會衰變。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實際存在的黑洞,甚至沒有一個黑洞開始衰減。從星光到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的能量,能確保黑洞能夠吸收能量的速率比從輻射中損失掉能量的速率大得多。

自霍金首次發現黑洞發出輻射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差不多45年之久,這個時間對於宇宙來說實在是太微小和不值一提了,以至於我們從未發現過黑洞衰減的跡象。除非有一個異常低質量的黑洞,或者宇宙冷卻時間因為某種原因變得超級(找不到詞來形容了~)快,否則我們將永遠看不到它。

為什麼發現了霍金輻射,黑洞還是正在增長,而不是衰減,天體物理學告訴了我們為什麼。

蟹蟹大家耐心看完,是不是想說點什麼呢,歡迎轉發評論哦!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在138億年的宇宙中,每個黑洞仍在增長,沒有因霍金輻射而衰減
    但這並不意味著黑洞將永遠存在;相反,由於霍金輻射現象,黑洞會慢慢衰變。在視界之外的空間曲率越強,黑洞衰減越快。基於我們宇宙中存在的黑洞,你可能會想,到底有多少黑洞差不多已經衰變沒了,或有多少黑洞正在衰變。時隔138億年,令人驚訝的答案是零。圖註:對於非旋轉的孤立黑洞,黑洞的質量是視界半徑的唯一決定因素。對於太陽質量約為1的黑洞,其視界半徑約為3公裡。
  • 致敬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可以說是當今最為知名的物理學家之一,在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後,媒體和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悼念他的文章。他 的成就從三個方面來回顧一下。史蒂芬·霍金首先,在科學研究方面,霍金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引力與黑洞的研究。1970年,他與另外一名科學家彭羅斯合作,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框架中的奇點理論,證明了宇宙大爆炸奇點的存在。在此前,創立了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曾經認為,宇宙中不存在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如果廣義相對論完備有效的話,奇點就不會存在。而霍金他們同時也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不完備性。
  • 史蒂芬·霍金的黑洞信息悖論被解決了,這是真的嗎
    黑洞,增加了它的質量/能量。很久以後,當黑洞由於霍金輻射而衰減時,該能量又散發出來了,但預計信息是完全隨機的:這本書的信息已被刪除。儘管最近有人聲稱悖論已經結束,但它仍然懸而未決。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黑洞將自發衰減:這是黑洞事件視界外時空彎曲的結果。該曲率由黑洞的質量決定,與質量較大的黑洞相比,質量較低的黑洞在事件視界範圍內的彎曲空間更嚴重。正如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1974年著名地證明的那樣,黑洞並不是完全黑的,因為它們畢竟會發出輻射。
  • 史蒂芬·霍金
    從愛因斯坦到史蒂芬·霍金從那一隻因引力掉落的蘋果到《時間簡史》2018年3月14日,本以為只是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白色情人節但這一天卻把這兩位偉人聯繫在一起四:「黑洞」不存在?只有「灰洞」?在一篇《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論文中,霍金指出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再次震驚物理學界。
  •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天空電視臺等多家媒體14日消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他曾經說過: 『如果不能為你所愛的人提供一個家,宇宙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
  • 黑洞大決戰!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會「失控」,吞噬地球
    專家警告稱,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會「失控」,吞噬地球。 隨著黑洞的年齡超過數十億年,它們的質量隨著它們吞噬周圍的行星和恆星而增長。對於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射手座來說,情況也沒有什麼不同。黑洞如此之大,其質量是我們太陽的410萬倍。
  • 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霍金又對了!
    此外,即使對引力波的觀測,也不排除另一種引力理論可能是準確的,它們可以用來描述黑洞。這些包含額外的量子理論與觀測到的黑洞合併圖景並不矛盾。根據這些理論進行的計算預測,在彼此相距很遠的地方,黑洞行為是相同的。但同時,也展示了事件視界附近的重要特徵,即進入視界就沒有回頭路了。
  •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天空電視臺14日快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
    此外,即使對引力波的觀測,也不排除另一種引力理論可能是準確的,它們可以用來描述黑洞。這些包含額外的量子理論與觀測到的黑洞合併圖景並不矛盾。  根據這些理論進行的 計算預測,在彼此相距很遠的地方,黑洞行為是相同的。 但同時,也展示了事件視界附近的重要特徵,即進入視界就沒有回頭路了。 人們認為不可能將 目光投向黑洞的視界之外,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包括粒子和輻射。
  • 這次霍金真的錯了,觀察發現黑洞沒有頭髮
    「黑洞信息悖論」前提出「黑洞」一詞的天文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有一個著名的論點JohnWheeler有一個著名的「黑洞沒有頭髮」論點,因為黑洞非常簡單,可以完全由三個特徵來定義:質量、角動量和電荷。
  • 史蒂芬·霍金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個預言,真的會實現嗎?
    說起霍金,他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廣義相對論框架下的引力奇點定理和黑洞輻射的預測這本著作在他去世時並不完整,據了解是由他的學術同事、家人和史蒂芬·霍金的遺產完成的。精裝本長達256頁,借鑑了他的許多論文、講座和主題演講。出版商將其描述為「從霍金的個人檔案中精選出的最深刻、最容易理解、最及時的反映。」
  • 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速度的剋星:吸積盤
    研究人員稱,宇宙形成之初,黑洞的增長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宇宙早期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
  • 黑洞會吞噬地球嗎?
    新華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 袁晗 陳杰 關心)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在最後倒計時黑洞會吞噬地球嗎?新華網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就相關話題回答網友提問。  新華網:黑洞到底有什麼作用,會吞噬地球嗎?
  • 你必需知道的事實 霍金提出新黑洞理論
    黑洞的難題如同九頭蛇的腦袋,砍掉一個後還會出現新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最近提出了新的黑洞理論,本來黑洞已經處於非常神秘的地位,現在霍金認為這個令人捉摸不透的天體其實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黑洞是以「灰洞」的形式存在,但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
  • 黑洞是什麼?從何而來?什麼是黑洞的「事件視界」?
    提問:黑洞是什麼?它們從何而來?科學家們能看到黑洞嗎?什麼是黑洞的「事件視界」?回答:黑洞是由廣義相對論方程預測的理論實體。也有少數能夠代替黑洞來解釋這些現象的理論,例如磁層永久塌陷的物體(MECOs),其中的大多數理論都沒能解釋黑洞中心處的時空奇點,絕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最有可能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物理理論仍是黑洞理論。
  • 黑洞的幾種理論:進入黑洞可以踏入未來;我們的宇宙之前還有宇宙
    這意味著黑洞只具有三個物理量:電荷、角動量和質量,這跟其他天體不太一樣。關於黑洞的任何其他差異化信息被認為是「毛」。2016年,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實際上是由幽靈般的零能量粒子製成的華麗髮型,而這種粗毛包含有黑洞內的信息。這個假設尚未得到證實,但可以幫助解決長期存在的矛盾,即落入黑洞內的氣體和塵埃發生了什麼。
  • 宇宙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黑洞,比銀河系中心黑洞還要大萬倍
    宇宙中任何的物體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黑洞也不例外,它通過吞噬宇宙間的物質而不斷成長,而最近有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增長最快的黑洞比之前見過的任何黑洞都要快。天文學家表示,黑洞在誕生之後會以最大可能的速度增大,但大都是以太陽的數千倍的質量開始增長,黑洞的增長速度都有一個大小限制,按照地球時間來算的話,增長速度最快的黑洞每天的質量一天50倍以上。
  • 霍金解釋如何從黑洞中「逃出」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8月25日報導】題:霍金解釋如何從黑洞中(以某種形式)逃出   史蒂芬·霍金說,假如你發現自己身陷黑洞之中,不要恐慌:你可能會死去,但你可能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目前的科學理論認為,黑洞的引力非常強,以至於一切物質———包括光在內———一旦陷入其中就無法逃脫。黑洞是具有無法想像的可怕力量的宇宙真空,僅銀河系中就有大約1億個黑洞。很有趣的理論吧。   不過也許還有希望。   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了一項關於黑洞的最新理論。在他提出理論時,人們都會洗耳恭聽。
  •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其實關於「原生黑洞」的想法是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黑洞假說。在以前科學家們發現「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期間誕生形成的。而且「原生黑洞」比一般的普通黑洞要小很多。
  • 狂歡之後的深思——首張黑洞圖像沒有回答的三大問題
    右圖 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M87星系中心黑洞圖像。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站  4月10日,整個物理學界陷入一場集體狂歡中——位於全球各地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拍攝的首張黑洞特寫照片終於面世,這張照片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證據,拉開了黑洞天文學新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