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8億年的宇宙中,每個黑洞仍在增長,沒有因霍金輻射而衰減

2021-01-21 科技領航人

黑洞是我們宇宙中最極端的物體。黑洞通常是由大質量恆星的死亡後形成,大量的質量集中在如此小的體積裡,以至於在黑洞周圍的某個空間區域內,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在黑洞的視界內,甚至連光本身都無法從黑洞中逃逸出來。

圖註:黑洞的視界是一個球形或球狀區域,任何東西,甚至光,都不能從中逃逸出來。但在視界之外,黑洞預計會發出輻射。霍金1974年的工作是第一次證明這一點,這可以說是他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黑洞將永遠存在;相反,由於霍金輻射現象,黑洞會慢慢衰變。在視界之外的空間曲率越強,黑洞衰減越快。基於我們宇宙中存在的黑洞,你可能會想,到底有多少黑洞差不多已經衰變沒了,或有多少黑洞正在衰變。時隔138億年,令人驚訝的答案是零。

圖註:對於非旋轉的孤立黑洞,黑洞的質量是視界半徑的唯一決定因素。對於太陽質量約為1的黑洞,其視界半徑約為3公裡。據我們所知,宇宙最初創造黑洞的方式只有三種。這三種創造黑洞方式如下:

一顆超新星,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其核心的燃料,然後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足夠高,就會形成黑洞,兩個恆星殘餘物的合併,如兩個中子星,合併物體的總質量超過某一閾值,或 直接崩塌,在那裡一個大而稠密的物質團自引力超過一個臨界閾值,把一個氣體雲或一個大質量恆星直接變成一個黑洞,沒有中間的大災難。眾所周知,所有這三種情況都會發生,並告訴我們宇宙中存在哪些類型的黑洞。

圖註:除了由超新星和中子星合併形成外,黑洞還應有可能通過直接坍塌而形成。 如此處所示的模擬表明,在正確的條件下,宇宙的早期可能會形成100,000至1,000,000太陽質量的種子黑洞。黑洞的低端閾值似乎在2.5太陽質量附近。 如果天體質量低於該閾值,則個別超新星或合併只會導致形成中子星; 單個粒子產生的壓力足夠強大,足以支撐該物體以防止引力坍塌。 但是,如果天體超過了中子星的最大質量(如果它不旋轉,則其質量為2.5太陽質量,對於最快旋轉的中子星,其質量不超過2.75太陽質量),該天體將不可避免地形成黑洞。

但也很容易形成更大、更重的黑洞。更多的大質量恆星產生更多的大質量黑洞。黑洞合併在一起,吸收並吸積物質和能量。任何穿過視界的物體都會被加到它的總質量中。到目前為止,黑洞的質量已經達到了太陽質量的數百億倍,並發現了大量的這樣黑洞。

圖註:OJ 287的一個耀斑期的X射線和射電複合物。你在兩個視圖中看到的「軌道軌跡」暗示了次黑洞的運動。這個系統是一個雙星超大質量系統,其中一個分量約為180億太陽質量,另一個分量約為1.5億太陽質量。現在在許多系統中發現了太陽質量超過100億的黑洞。它們不常見,但確實大量存在。每個黑洞周圍都有一個視界:一個任何東西,甚至光,都無法逃逸的區域。任何越過視界邊界的物體,不管它有沒有質量,最終都會遇到黑洞的中心奇點,從而增加黑洞的總能量。然而,如果黑洞的質量或能量增加,那麼視界的物理尺寸也會增加。

這是關於所有黑洞的一個玄奧的事實:它們擁有的質量(或能量)越多,其視界的物理尺寸就越大。質量加倍,視界半徑加倍。一個60億太陽質量的黑洞的事件視界比一個只有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大10億倍。實際上,之所以能夠直接對黑洞的事件視界成像,是因為我們恰好有一個巨大的超大質量黑洞位於5000萬光年之外。

圖註: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第一個發布的圖像實現了22.5微秒的解析度,使陣列能夠解析M87中心黑洞的事件視界。單盤望遠鏡的直徑必須達到12,000 km,才能實現相同的清晰度。 請注意4月5/6日圖像和4月10/11日圖像之間的外觀有所不同,這表明黑洞周圍的特徵隨時間變化。這有助於證明同步不同觀測值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時間平均。但黑洞更為深遠的是,它們不斷地發出輻射,導致它們慢慢地失去質量並蒸發。其基本原理是,即使在完全空的空間中,即使沒有物質或能量存在,量子場也總是存在。事實上,我們在這個宇宙中擁有基本力和相互作用,這意味著支配它們的領域無處不在。「空空間」(或真空狀態)解決方案是允許這些場擁有的最低能量狀態。

但是所有這些計算都是在平坦、無扭曲的空間中完成的。 如果空間是扭曲的,特別是如果扭曲得非常強烈(例如在黑洞的事件視界附近),則場的最低能量狀態將不同於平面空間解決方案。通過計算扭曲空間(靠近黑洞)和平坦空間(遠離黑洞)之間的那些重要差異來發現霍金輻射。

圖註:當一顆恆星靠近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時,它進入一個區域,該區域的空間扭曲得更嚴重,因此,它發出的光具有更大的潛能。量子真空是空空間本身的一個特性,它在扭曲空間(靠近黑洞)和平坦空間(遠離它)之間有所不同。我們從霍金輻射中學到的東西非常重要。它告訴我們:

輻射量有多大,質量/能量損失率是多少,這取決於黑洞的總質量和視界的大小,黑洞輻射的溫度是多少。這可能是一個違反直覺的結果,但由於較大、質量更大的黑洞具有更大的視界,霍金輻射的速率對於質量最低的黑洞來說是最快、能量最高的。換句話說,最小、質量最低的黑洞是蒸發最快的黑洞。如果我們想知道最快的黑洞衰變的速度,我們需要看看我們能產生的最小質量黑洞:2.5個太陽質量。

圖註:2019年4月25日發生了兩個中子星合併形成黑洞。當然,這些黑洞不僅僅是孤立地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它們和其他任何東西一樣,都有可能遭遇到外面的一切:恆星、行星、氣體、塵埃、等離子體、天體、暗物質、輻射等等。即使你想像到了最極端的情況——星系間空間深處的一個黑洞,其周圍沒有物質,它仍將有兩個主要源與之抗衡輻射:星光和大爆炸的殘餘輝光。

宇宙中大約有萬億個星系,平均每個星系包含數千億顆恆星,以星光的形式在宇宙中加速的總能量是巨大的:每立方米空間大約有800萬電子伏特的能量。但是大爆炸的餘輝——宇宙微波背景,其產生的能量比這還要大30倍。

圖註:黑洞以吸收物質和擁有一個任何東西都逃不掉的視界而聞名。然而,即使你將一個黑洞完全與宇宙中的其他物質隔離開來,它仍然會遇到貫穿整個空間的輻射:來自宇宙微波背景和來自星光的輻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比較兩種速率,才能知道黑洞是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主動衰變(失去的能量大於獲得的能量)還是在增長(獲得的能量大於失去的能量)。宇宙能產生的最小質量黑洞所發射的霍金輻射是質量和能量的最大損失率,而黑洞從星光和宇宙微波背景吸收的能量是質量和能量的最小增益率。

那麼,當我們做這些計算時會得到什麼呢?

對於霍金輻射,這個質量最低的黑洞(2.5個太陽質量)應該在25納米開爾文的溫度下輻射,每秒發射大約10^(-29)焦耳的能量。對於星光加上宇宙微波背景,同一個黑洞(與一個2.5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小相同)每秒吸收大約800焦耳的能量。

圖註:所有無質量粒子都以光速運動,但光子的不同能量轉化為不同的波長大小。宇宙微波背景中單個光子的能量,比我們宇宙中任何一個真實黑洞在一秒鐘內所發出的霍金輻射都含有更多的能量。換言之,它甚至都不接近。來自宇宙微波背景的單個光子平均攜帶的能量,是真實黑洞每秒發射的霍金輻射的100萬倍。假設一個2.5太陽質量的黑洞每秒吸收1025個光子,很明顯宇宙中的每個黑洞都在增長,而不是衰變。如果想讓黑洞更快地衰變,你有兩個選擇:

你可以降低它的質量,或者 你可以等。如果有一個黑洞,它的質量只有水星的質量,它的霍金輻射率將足夠大,足以平衡吸收的輻射,但最小的黑洞的質量仍然是水星的1400萬倍。如果等到宇宙誕生到大約1020年,來自吸收的星光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能量將最終下降到霍金輻射所發射的能量以下,但這要等到宇宙是現在的100億倍時才會發生。

圖註:黑洞的模擬衰變不僅會產生輻射,而且會導致維持大多數物體穩定的中心軌道質量的衰變。然而,一旦黑洞的衰變率超過了增長率,它將真正開始衰變。對於我們宇宙中的黑洞來說,只有當宇宙的年齡是現在的100億倍時才會出現。宇宙中存在的每一個黑洞都應該發出霍金輻射,如果足夠長的時間,所有這些黑洞最終都會衰變,這一點仍然是正確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基於實際存在的黑洞,甚至沒有一個黑洞開始有意義地衰變。來自星光和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的數量和能量,確保了黑洞吸收和增長的速度要比霍金輻射它所損失的能量快得多。

儘管自霍金首次發現黑洞確實發出輻射以及發出的輻射看起來已經過去了45年多,但對於我們來說,它實在是太微弱和稀疏,以至於無法檢測到它。除非有一個質量很低的黑洞,或者我們願意等待一個巨大的宇宙時間讓宇宙冷卻,否則我們永遠看不到它。黑洞在增長,而不是衰變,這就是天體物理學告訴我們確切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抱歉,史蒂芬·霍金,黑洞仍在增長,沒有衰減
    相反,它們會因為一種稱為霍金輻射的現象而逐漸衰減,黑洞之外的空間曲率越強,衰減得越快。那麼,根據霍金的這個理論,我們假設一個時間,就138億年之後吧,宇宙中存在的黑洞是否會變少呢?答案是不會,這時候你就會奇怪,這不是就和剛剛說的互相矛盾了嗎,難道霍金錯了?
  • 黑洞存在霍金輻射,那麼黑洞蒸發完後是什麼?
    黑洞蒸發完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全部轉化為之前的輻射物質。黑洞蒸發理論,是霍金在1972年提出來關於黑洞的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視界只進不出,但是霍金通過量子力學發現,在黑洞視界處因為量子漲落導致的虛粒子對,會使黑洞向外輻射出正能粒子。
  • 90後的回憶:電視上的黑白雪花,或是138億年前的宇宙輻射!
    90後的回憶:電視上的黑白雪花,或是138億年前的宇宙輻射!曾經的科技並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的發達,電子產品並沒有那麼多。手機和電腦這樣的高端的電子產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沒有普及,所以電視就成為了我們日常娛樂的必需品。
  • 宇宙最大黑洞,還有那讓霍金輸掉賭約的黑洞,都是什麼來頭?
    越大的黑洞事件視界以及吸積盤就會越大,因此最大最亮的吸積盤中心被認為有著超大質量的黑洞存在,這種大質量的黑洞幾乎存在於每個超大星系的中心區域;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德國天文學家們曾於2008年證實,在銀河系的中心,與地球相距約2.6萬光年的「人馬座A」就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的收益:我們了解霍金對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誕生的,跟著霍金了解宇宙。,在引力的世界中地球可以變成多小呢,從直徑8000英裡變成一顆豆子,在我研究黑洞的那段日子,最大的一個發現就是一個黑洞不可能完全是黑的,就好像早期宇宙不是完全的平均分布一樣,沒有東西是完美的,黑洞必須向外界輻射,越小的黑洞向外輻射越大。
  • 第一張黑洞照片公布,證實了黑洞輻射,霍金是否可以得諾貝爾獎?
    霍金是著名的宇宙學家,雖然他已經去世一周年了,但是人們還是會時不時想起他,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霍金生前沒有能夠一睹黑洞的真容。雖然在霍金的腦海中,或許早就已經有了黑洞的標準模型,但是如果能夠親眼所見的話,霍金也應該一生無憾了吧,畢竟霍金也是黑洞標準模型的積極建造者,科幻大片《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假想模型,就是由霍金及其好友也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作為科學顧問參與製作完成的。
  • 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怎樣的?霍金:138億年前時間根本不存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追溯到138億年前,因為宇宙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出現的,所以要解開這個問題,從138億年前開始說起,是最合適的時機。據說,138億年前,宇宙還未因爆炸而膨脹出現,所以一切都只有一個奇點,這個奇點是一個結構十分緊密的物體,其中面積差不多有一個院子那麼大,但是論起質量,你絕對會想像不出,其才28克。
  • 進展 | 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以上這些體系均是基於聲子、光子等玻色子體系。
  • 進展|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以上這些體系均是基於聲子、光子等玻色子體系。
  • 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霍金又對了!
    物理學家開發出了一個公式來計算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這使得物理學家可以確定:通過對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進行量子修正,這種輻射將如何改變。人們認為不可能將目光投向黑洞的視界之外,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包括粒子和輻射。然而,史蒂芬·霍金證明了黑洞可以通過發射各種基本粒子來「蒸發」。
  • 史蒂芬霍金:「沒有黑洞」
    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滔滔不絕地寫了一篇聲稱「沒有黑洞」的論文 - 至少不是我們通常想像的那種 - 可能會被解僱為曲柄。但是,當重新定義這些宇宙運動員的呼籲來自史蒂芬霍金時,值得注意。在網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這位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以及現代黑洞理論的創造者之一,摒棄了事件視界的概念,即無形邊界被認為是每個黑洞的籠罩,沒有任何東西,甚至光線都無法逃脫。
  • 霍金心目中的宇宙——紀念霍金離世兩周年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離世。他被學界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引力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和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諾獎的基普·索恩分別在為霍金進行的劍橋追悼和倫敦西敏寺的葬儀上一致指出,當代沒有任何人比霍金對時間和空間理解得更深刻。我在這兩個場合都非常仔細地聆聽了他們的悼詞。
  •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原材料來自哪裡?
    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終於有幸走出地球,飛向外太空了,這時人們才認識到宇宙的浩瀚,並且感嘆地球不過是宇宙中極其渺小的存在罷了,地球在宇宙面前就連灰塵都算不上。那麼,如此浩瀚的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電視上的雪花屏來自宇宙?極似138億年前大爆炸的餘暉
    其在通過無線接收信號的老式電視上體現的往往更加明顯,在調臺的過程中,電視屏幕上有時會出現一些沒有節目的「雪花屏」。起初人們並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畢竟這只是調試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然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密密麻麻的雪花其實就隱藏著人類尋找已久的秘密。
  • 霍金又對了!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
    2021-01-11 07:52:42 來源: 物理 舉報   物理學家開發出了一個公式來計算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
  • 以色列物理學家製造出了人工黑洞?實驗證實「霍金輻射」是正確的
    但霍金在會議上宣稱,黑洞也具有溫度,黑洞的質量會通過輻射的形式慢慢減少,最終會因蒸發越來越快而爆發性解體。這就是「霍金輻射」的由來。不用說,霍金的觀點在當時沒幾個人信服。在接下去的幾年裡,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霍金在黑洞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是驚人的,曾經站在霍金對立面的著名物理學家貝肯斯坦表示,因為霍金找到了黑洞熱力學缺失的部分,黑洞的溫度根本不是絕對零度,它具有熱輻射,霍金是正確的。
  • 霍金離世兩周年:弟子吳忠超撰文解讀霍金心目中的宇宙
    1988年,霍金出版了驚世之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這本書中,他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並嘗試回答了上述問題——在過去,這些問題只有神學才能夠給出答案。這本書被譽為人類科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佳作,出版不過短短數年,該書的發行量就已經超過2500萬冊,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
  • 諾貝爾獎獲得者:另一個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
    ,霍金教授理論上認為黑洞會洩漏輻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會蒸發殆盡。,即所謂的霍金輻射的最後驅逐。該理論有效地指出,宇宙依次發展、膨脹和死亡,每個宇宙中的黑洞都會在後續宇宙中留下印記。目前還不知道這些黑洞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全蒸發,在這種理論下,停止從舊宇宙中洩漏輻射,但人們認為這比我們宇宙存在的138億年要長得多。「我聲稱,有觀測到霍金輻射。宇宙大爆炸不是開始。
  • 諾貝爾獎獲得者:另一個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
    彭羅斯說,這些點證明了宇宙的「保形循環宇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爆炸只是標誌著一個宇宙的結束和另一個宇宙的開始,也就是所謂的「永生」。 該理論是有爭議的,但彭羅斯說,「黑洞曾經被認為是有爭議的」,但現在它們是主流科學的一部分。 宇宙中到處都有黑洞,包括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 霍金離世兩周年,弟子吳忠超撰文解讀霍金心目中的宇宙
    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1988年,霍金出版了驚世之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這本書中,他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並嘗試回答了上述問題——在過去,這些問題只有神學才能夠給出答案。這本書被譽為人類科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佳作,出版不過短短數年,該書的發行量就已經超過2500萬冊,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