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千載留名的太醫令

2020-12-08 洛陽網

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良相可以救世,良醫可以救民。自神農嘗百草以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良醫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與洛陽關係密切,他們或生於洛陽,長於洛陽;或在洛陽行醫,著書立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良醫的故事。

  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良相可以救世,良醫可以救民。自神農嘗百草以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良醫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與洛陽關係密切,他們或生於洛陽,長於洛陽;或在洛陽行醫,著書立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良醫的故事。

王叔和(資料圖片)

  1 這位太醫令不簡單

  王叔和的人生,就像一個影子。

  他和張仲景一樣,沒有在正史中留下名字。也正因此,他的生平、籍貫等像謎一樣,後人很難了解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魏晉時期擔任太醫令,長期生活在都城洛陽。在這裡,他研讀了許多前人的醫學著作,並將散失的《傷寒雜病論》收集整理,編成《傷寒論》流傳下來。晚年時,他還撰寫了《脈經》一書,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關於王叔和的籍貫,唐代甘伯宗在《名醫傳》中曾說:「晉王叔和,高平人,為太醫令。」北宋時,林億等人校訂《脈經》時,也在序言中說:「叔和,西晉高平人也。」

  王叔和名叫王熙,叔和是他的字。一般認為他是高平人,魏晉時期曾在朝中任太醫令。然而,高平作為地名,歷史上有山西高平、山東高平等,王叔和的家鄉究竟是在山西還是山東,長期沒有定論。

  東漢末年,張仲景去世。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他的心血之作《傷寒雜病論》散失大半。王叔和精通醫術,且「性沉靜,好著述」,在曹魏時任太醫令。他四處搜求,將張仲景的書收集起來,整理後編成《傷寒論》,才使其得以保存和流傳。

  皇甫謐與王叔和是同時代人,在著《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時,在序文中曾提及此事,稱:「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施用。」

  《甲乙經》成書於公元260年之後,皇甫謐在書中沒有提及《脈經》,因此有學者推斷,《脈經》是王叔和晚年的著作,大約成書於西晉時期,比《甲乙經》出現的時間要晚。

  在《脈經》自序中,王叔和曾說:「今撰集歧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也就是說,他在擔任太醫令期間,收集了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前賢對脈學的論述,後撰成《脈經》,造福後人。

  《傷寒論》和《脈經》對後世影響極大,王叔和的名字,也因它們而千古流傳。

  2 他是張仲景的弟子嗎

  張仲景去世時間不詳,有學者考證,在公元219年前後。至於王叔和的生卒時間,多推測在公元201年至公元280年。他任太醫令期間,不僅收集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還撰有《張仲景方》等。

  在《舊唐書·經籍志》中,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的記載。《新唐書·藝文志》中,也稱「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

  《張仲景方》保留了《傷寒雜病論》的部分內容,可惜後來失傳。

  人們也許會問:王叔和身為太醫令,有許多事可以做,卻偏偏放不下《傷寒雜病論》。難道他是張仲景的弟子?

  歷來就有傳言,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但兩個人究竟有沒有交集,就不好說了。

  一種說法認為,王叔和與王仲宣同族,都是山東高平人。東漢末年,王仲宣舉家南下荊襄,依附漢末群雄之一——劉表。隨後,王叔和為避中原戰亂,去投奔了王仲宣。

  王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才華出眾。他的祖父王暢曾是劉表的老師,因此兩家關係密切。

  近現代學者餘嘉錫就支持這種說法。他在《四庫提要辨證》中提出,王仲宣舉家依附劉表,劉表欲報師門之恩,起初想將女兒許配給他,可王仲宣形貌不佳,劉表「既嫌形陋,及以妻凱」,只好將女兒嫁給了他的族兄王凱。

  接著,餘嘉錫在文中寫道:「疑叔和亦嘗至荊州依表,因得受學於仲景,故撰次其書,其後劉琮以荊州降,乃與仲宣同歸曹操,遂仕於魏,為其太醫令。此雖無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

  當時,張仲景見到王仲宣,曾預言他「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如果王叔和有機會見張仲景,應當就是在這個時候。

  值得注意的是,張仲景的弟子衛汛與王叔和相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引用衛汛的一段話:「……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

  衛汛直呼王叔和為「王熙」,應該比王叔和年長,或者兩個人是平輩。如果王叔和見過張仲景,或曾拜張仲景為師,那王叔和不遺餘力地整理《傷寒雜病論》就在情理之中了。

  3「醫聖」背後的王叔和

  《傷寒雜病論》是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南北朝時,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當然,張仲景在世時,此書流傳不廣。歷經漢末戰亂,如果不是王叔和苦心整理,這部被譽為「眾方之祖」的醫書,可能早就散失殆盡。

  王叔和收集到的《傷寒雜病論》已殘缺不全,因此他進行整理後,重新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計5萬餘字,共22篇。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苟無叔和,焉有此書」,對王叔和的功勞進行了肯定。

  除了整理張仲景的醫書,就連有關張仲景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王叔和留下的。在《脈經》的序文中,他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張仲景的名字,這才漸漸為世人所知。

  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書庫中發現一批「蠹簡」,即被蟲蛀了的竹簡。原來,這是一部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書。此書內容與《傷寒論》接近,另外一部分論述了雜病。後來,林億等人奉詔校訂《傷寒論》時,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進行對照,推斷這兩本書皆出自張仲景。於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被更名為《金匱要略》,共計25篇,得以刊行於世。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有人將其與《黃帝內經》《溫病條辨》一起,稱為中醫四大經典。也有說法認為,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不管怎麼說,王叔和替張仲景保存下來的《傷寒雜病論》,得到了它應有的地位,使張仲景也成為後人敬仰的「醫聖」。

  王叔和呢?他著的《脈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脈學專著,被後世奉為圭臬,並影響到中國周邊多個國家。今天,人們提到中醫,還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雖然強調了實踐出真知,但也由此可見王叔和名氣之大。(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

相關焦點

  • 王叔和 - 王叔和_中國山東網_淄博
    王叔和
  • 【English Corner】唐代太醫署
    唐代太醫署The Bureau of Imperial Physicians in
  • 太醫給懷孕的女性把脈,診出喜脈的原理是什麼?看完漲知識了
    我們在古裝戲上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橋段:太醫凝神聚氣,為娘娘把脈。然後突然下跪大呼:「恭喜娘娘,賀喜娘娘,您這是喜脈啊!」。看到這裡,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意:娘娘懷孕了。可是既然這麼方便準確,為什麼我們到了現代卻不再使用了呢?難道把脈看喜脈都是電視劇騙人的?
  • 太醫給懷孕的女性把脈,診出喜脈的原理是什麼?
    而我們在很多電視劇尤其是宮鬥劇中也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每當女性出現一些不適症狀,都會請來太醫看診,而太醫給太醫給懷孕的女性把脈,不久就會診出喜脈。
  • 東宮:小楓被查出懷孕,孩子父親卻成迷,太醫一句話道出真相
    太醫來診斷,發現小楓不僅頭部受了重創,而且還懷了孕。聽到這個消息所有人都震驚了,因為之前顧劍的原因,誰也不知道這個孩子是誰,太醫卻表示,這個孩子已經懷兩個月了。所以孩子肯定是太子的了。——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金枝欲孽:太醫不聽父親勸告,當初未如願娘親,今日聽從父親意思
    但娘親沒聽我勸,她繼續堅持,等到第四天,她等到油盡燈枯,等到盡頭,等到死,依然等不到自己的夫君,一個令自己妻房痛苦辭世的人,我真的很憎恨,討厭他,但偏偏這個人就是我爹,這一次,這一次次她為了救我,不惜說謊,他寧願自己人頭落地,也不願我萬劫不復。」
  • 乾隆質問令妃:為何害死如懿,令妃回答讓乾隆怒扇10個巴掌
    電視劇《如懿傳》正在持續熱播中劇中,魏嬿婉見皇上賞賜意歡坐胎藥她並偷偷的找太醫也配著喝這一喝就是幾年,還是一直都沒有孩子她當然是害怕極了皇帝也不作聲,緩緩起身,走近嬿婉用冰冷的手抬起魏嬿婉的臉冷笑了會,便連扇了魏嬿婉數十下耳光最後還賜了魏嬿婉毒中之王《如懿傳》乾隆質問令妃
  • 四百多年前的湖北太醫,早就警告過我們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吃過的東西最多,一個是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個就是出生在湖北的明朝太醫李時珍。《明史·列傳一百八十七》中詳細地記載了李時珍整理出《本草綱目》的全過程,這本巨著創造了一種獨特而完備的分類法,將當時的植物、動物、礦物等諸多品類進行了詳細分類,現在看來仍然非常先進。
  • 打開乾隆墓,為何只有魏瓔珞的原型令妃屍身未腐?真相讓人太意外
    打開乾隆墓,為何只有魏瓔珞的原型令妃屍身未腐?真相讓人太意外!歷史上,魏瓔珞的原型令妃也是很受乾隆爺喜愛的,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令妃姓魏,出身卑微,是內務府選秀的宮女,因天生擁有一副好面容,性格又古靈精怪,所以深受皇上的寵愛,為了和她的容貌,秉性相符, 乾隆皇帝特意從《詩經》裡選了「令」這個字,作為魏氏的封號,所含的寓意就是說,看到令妃就像是好到了美玉一樣舒服,後來因為令妃受寵,皇上還給她的家族賞賜了恩惠,由漢軍旗抬入滿洲鑲黃旗。可見在皇上的心裡,令妃有多麼的重要。
  • 慈禧得了一種「病」,不敢找太醫,只好偷偷地找宮外的大夫
    可見慈禧的奢侈糜爛,然而有一次,慈禧卻說自己生病了,按理說應該讓太醫即刻過來瞧瞧,但是慈禧卻去外面找了大夫。為什麼要去外面找大夫,按理說太醫院的大夫不應該是大清最為頂尖的大夫嗎?而這個「病」並不是什麼特別大的病,一般的大夫都可以看,之所以不找太醫院的,是因為慈禧難以說出口。慈禧從二十來歲的時候就開始守寡了,如此年輕的她自然日子過得不舒心,有傳聞說慈禧曾與議政王奕訢往來曖昧。
  • 得乾隆盛寵20年的令妃,卻慘遭毒殺?153年後出土屍骨揭開其死因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即我們熟知的令妃,《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如懿傳》中衛嬿婉的歷史原型。歷史上的令妃,乃係嘉慶皇帝的生母,自乾隆十年被封為貴人,歷經嬪、妃、貴妃、皇貴妃並在乾隆六十年被追封為后。令妃的死因一直成謎, 有人說是毒殺,有人說是皇室的「殘酷」,可令妃到底的死因是是什麼,在她死後153年,她的屍骨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 「令」字的由來
    (原標題:「令」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