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良相可以救世,良醫可以救民。自神農嘗百草以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良醫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與洛陽關係密切,他們或生於洛陽,長於洛陽;或在洛陽行醫,著書立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良醫的故事。
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良相可以救世,良醫可以救民。自神農嘗百草以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良醫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與洛陽關係密切,他們或生於洛陽,長於洛陽;或在洛陽行醫,著書立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良醫的故事。
王叔和(資料圖片)
1 這位太醫令不簡單
王叔和的人生,就像一個影子。
他和張仲景一樣,沒有在正史中留下名字。也正因此,他的生平、籍貫等像謎一樣,後人很難了解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魏晉時期擔任太醫令,長期生活在都城洛陽。在這裡,他研讀了許多前人的醫學著作,並將散失的《傷寒雜病論》收集整理,編成《傷寒論》流傳下來。晚年時,他還撰寫了《脈經》一書,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關於王叔和的籍貫,唐代甘伯宗在《名醫傳》中曾說:「晉王叔和,高平人,為太醫令。」北宋時,林億等人校訂《脈經》時,也在序言中說:「叔和,西晉高平人也。」
王叔和名叫王熙,叔和是他的字。一般認為他是高平人,魏晉時期曾在朝中任太醫令。然而,高平作為地名,歷史上有山西高平、山東高平等,王叔和的家鄉究竟是在山西還是山東,長期沒有定論。
東漢末年,張仲景去世。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他的心血之作《傷寒雜病論》散失大半。王叔和精通醫術,且「性沉靜,好著述」,在曹魏時任太醫令。他四處搜求,將張仲景的書收集起來,整理後編成《傷寒論》,才使其得以保存和流傳。
皇甫謐與王叔和是同時代人,在著《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時,在序文中曾提及此事,稱:「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施用。」
《甲乙經》成書於公元260年之後,皇甫謐在書中沒有提及《脈經》,因此有學者推斷,《脈經》是王叔和晚年的著作,大約成書於西晉時期,比《甲乙經》出現的時間要晚。
在《脈經》自序中,王叔和曾說:「今撰集歧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也就是說,他在擔任太醫令期間,收集了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前賢對脈學的論述,後撰成《脈經》,造福後人。
《傷寒論》和《脈經》對後世影響極大,王叔和的名字,也因它們而千古流傳。
2 他是張仲景的弟子嗎
張仲景去世時間不詳,有學者考證,在公元219年前後。至於王叔和的生卒時間,多推測在公元201年至公元280年。他任太醫令期間,不僅收集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還撰有《張仲景方》等。
在《舊唐書·經籍志》中,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的記載。《新唐書·藝文志》中,也稱「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
《張仲景方》保留了《傷寒雜病論》的部分內容,可惜後來失傳。
人們也許會問:王叔和身為太醫令,有許多事可以做,卻偏偏放不下《傷寒雜病論》。難道他是張仲景的弟子?
歷來就有傳言,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但兩個人究竟有沒有交集,就不好說了。
一種說法認為,王叔和與王仲宣同族,都是山東高平人。東漢末年,王仲宣舉家南下荊襄,依附漢末群雄之一——劉表。隨後,王叔和為避中原戰亂,去投奔了王仲宣。
王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才華出眾。他的祖父王暢曾是劉表的老師,因此兩家關係密切。
近現代學者餘嘉錫就支持這種說法。他在《四庫提要辨證》中提出,王仲宣舉家依附劉表,劉表欲報師門之恩,起初想將女兒許配給他,可王仲宣形貌不佳,劉表「既嫌形陋,及以妻凱」,只好將女兒嫁給了他的族兄王凱。
接著,餘嘉錫在文中寫道:「疑叔和亦嘗至荊州依表,因得受學於仲景,故撰次其書,其後劉琮以荊州降,乃與仲宣同歸曹操,遂仕於魏,為其太醫令。此雖無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
當時,張仲景見到王仲宣,曾預言他「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如果王叔和有機會見張仲景,應當就是在這個時候。
值得注意的是,張仲景的弟子衛汛與王叔和相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引用衛汛的一段話:「……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
衛汛直呼王叔和為「王熙」,應該比王叔和年長,或者兩個人是平輩。如果王叔和見過張仲景,或曾拜張仲景為師,那王叔和不遺餘力地整理《傷寒雜病論》就在情理之中了。
3「醫聖」背後的王叔和
《傷寒雜病論》是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南北朝時,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當然,張仲景在世時,此書流傳不廣。歷經漢末戰亂,如果不是王叔和苦心整理,這部被譽為「眾方之祖」的醫書,可能早就散失殆盡。
王叔和收集到的《傷寒雜病論》已殘缺不全,因此他進行整理後,重新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計5萬餘字,共22篇。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苟無叔和,焉有此書」,對王叔和的功勞進行了肯定。
除了整理張仲景的醫書,就連有關張仲景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王叔和留下的。在《脈經》的序文中,他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張仲景的名字,這才漸漸為世人所知。
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書庫中發現一批「蠹簡」,即被蟲蛀了的竹簡。原來,這是一部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書。此書內容與《傷寒論》接近,另外一部分論述了雜病。後來,林億等人奉詔校訂《傷寒論》時,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進行對照,推斷這兩本書皆出自張仲景。於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被更名為《金匱要略》,共計25篇,得以刊行於世。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有人將其與《黃帝內經》《溫病條辨》一起,稱為中醫四大經典。也有說法認為,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不管怎麼說,王叔和替張仲景保存下來的《傷寒雜病論》,得到了它應有的地位,使張仲景也成為後人敬仰的「醫聖」。
王叔和呢?他著的《脈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脈學專著,被後世奉為圭臬,並影響到中國周邊多個國家。今天,人們提到中醫,還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雖然強調了實踐出真知,但也由此可見王叔和名氣之大。(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