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25年前將適時啟動海南島封關運作。海南封關運作就是把全島當成境內關外來看待。什麼是境內關外呢?首先要明確的是外國貨物進入進入一個國家時是需要繳納關稅的,而結算關稅並不是在跨越國境時結算的,而是在通過海關時結算的。比如當飛機飛越國境時顯然不可能在空中辦理貨物出入境的通關報稅手續,只能是停靠在帶有口岸功能的機場後通過海關辦理出入境報稅手續。所謂封關運作就是由海關劃出一個特定範圍:進入此範圍的貨物相當於已進入國內,但還沒通過海關。
這就是所謂「境內關外」的概念。為什麼要劃定「境內關外」的概念呢?如果企業從海外進口的原材料拉到關內是需要繳納關稅的。企業將原料加工成產品後又出口到國外。這時又會涉及到出口退稅的問題,實際上相當於無形中增加了工作的繁瑣程度。於是國家為刺激產業發展往往就劃定一些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實行封關運作。這樣出口加工型的企業在進口原材料時可以直接進入保稅區,也就不必再繳納關稅,成品出口時也不必再辦理退稅。海南的封關運作實際上就是要打造一個實行零關稅政策的單獨關稅區。「封關」之後從內地去海南會有一道類似於當年深圳和珠海「二線關」的海關。
這是因為海南實施的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政策。所以這個內地和海南之間的「二線關」實際上接近於一個真正的海關。至於海南跟國際之間的「一線關」將會全面放開。全面放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財、物的自由流動。早在2018年4月海南就獲批建設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然而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一直沒太多具體的動作。直到今年4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適用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迄今我們在國家層面上只有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享受過這種待遇。
這意味著海南在未來可能將獲得「特殊政策」,成為繼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開發區以及北京雄安新區以及天津濱海新區兩大新區之後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區,甚至在開放力度可能將超過之前的特區、新區。單獨立法後的海南可能會享受到中央給予澳門和香港那樣的支持力度。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在海南自貿試驗區暫時調整實施相關法律的有關規定,這樣可以避免海南未來在相關領域的改革創新與國家上位法產生衝突,從而賦予了海南自貿區(港)在相關領域改革創新的巨大空間。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這一屆黨和政府的重要歷史使命,而海南將很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先驅者的角色。國際上一般將自由貿易港視為是開放程度最高的自貿區:在自貿港裏海關一線真正放開,貨物自由流動,取消或最大程度簡化入港貨物的貿易管制措施,簡化一線申報手續。也就是說自由貿易港是設在我國境內的海關管理管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外方船隻、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也可以自由往來。有業內人士指出:自由貿易港通常被視為開放程度最高的自貿試驗區,往往能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全球開放高度和貿易樞紐中心。
眾所周知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局面。目前我國已在抗疫戰爭中率先取得階段性勝利,現在我們將進入恢復經濟和疫情防控兩手抓的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推動經濟發展、喚醒經濟復甦就需要一個試點。這個試點將會引領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最終這個試點被選擇在海南:在當前全球面臨疫情考驗之時我國決定推動海南自貿區建設彰顯了中國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決心。推動海南自貿區建設代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將有望成為全球貿易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新樞紐。那麼中央為何選中海南作為這個試點呢?
位於中國最南端的海南是中國面向南海的大門,也是中國面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其輻射的範圍廣度決定了貿易全球化的程度。近年來亞太經濟體早已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海南作為國內離東南亞最近的沿海省份在地理上是與亞太國家聯繫最方便的省份。海南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一直爭當中國改革的「試驗田」和「排頭兵」:30年來海南全省GDP增長21.8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30.3倍和24.7倍。30年來海南的經濟發展數據相較於同期的臺灣省及周邊的東南亞國家都有很大程度的上升。2000年海南省率先實行落地籤證政策。
2003年在全國率先開放第三、四、五種航空運輸業務權,2017年進一步拓展國際航線至56條。2011年4月20日開始試點執行的離島免稅政策,從而使海南成為全球第4個實施「離島免稅」的島嶼。2018年4月中央已研究制定了《關於海南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央向海南提了6點具體要求,表示對海南定位很高、期望很高。與此同時中央還提出歡迎全世界投資者來海南投資興業,要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財支援海南。海南還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戰略支點:海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到東南亞的商貿樞紐。
如今依託於「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幾大優勢已發展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中央宣布海南單獨立法、建設海南自貿區意味著海南將來將可能獲得更多的特殊政策,事實上消息傳出後使海南收到了立竿見影的好處。海南有海口、三亞等以旅遊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在與自由貿易港結合後可以實現以人流帶動特色商品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貿易區,這是有別於其他以加工製造、低稅或免稅的進出口貿易為主自由貿易港相比的獨特優勢特色優勢,因此海南在成為自由貿易港後將有望成為旅遊購物的天堂。
同時以生態理念為主導的自由貿易區的海南也將成為生態養生、康復療養的勝地,海南的機場、車站、公路等基礎設施都將這一過程在得到大幅度的發展。隨著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實施使旅遊企業紛紛加緊布局海南:近兩年凱撒旅業、眾信旅遊、攜程、復星旅文等知名旅遊企業紛紛「扎堆兒」布局海南。隨著海南自貿區建設的消息傳出後各大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更加高漲,以致於在疫情形勢下旅遊企業加碼海南的各種布局動作有增無減。旅遊業的發展也勢必帶動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教育、就業等各方面的發展。
海南在稅收和貿易方面日漸增長的自由力度將使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樞紐,成為全球貿易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新樞紐。為配合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自然由於對其原有政策進行一定調整,為此中央於6月1日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介紹稱:《總體方案》的推進實施可以分為打基礎和全面推進兩個階段。打基礎的第一階段即從現在起到2025年。這一階段的目標任務是:突出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有效監管的基礎上有序推進開放進程,推動各類要素便捷高效流動,適時啟動全島封關運作。
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為全面封關奠定良好的基礎。然後即可進入全面推進的第二階段:在2035年以前全面推進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見效。林念修還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主要內容概括為「6+1+4」。「6」就是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數據安全有序流動這六個方面。「1」就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4」是要加強稅收、社會治理、法治、風險防控等4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這其中「零關稅」就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設計。
海南省長沈曉明表示:全島封關以後除了極少數產品之外其他都無進口關稅。在全島封關之前設定了四類物品通過清單管理免關稅:一是生產資料,二是原輔料,三是交通工具,四是島內居民的消費品。有人專門就此計算過進口遊艇稅收的成本大概能夠降低38%,也就是說在海南買1000萬的進口遊艇可以節省380萬的稅。事實上海南不只是要實現零關稅,同時也會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方面給予相當的優惠。沈曉明對此明確指出: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海南將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個人減免所得稅,對在海南自貿港工作的高端和緊缺人才將實行部分免徵。
目前我國內地企業的所得稅率一般是在25%左右,但對註冊在海南自由貿易港並實質性運營的企業(負面清單行業除外)未來將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今後海南的企業將普遍享受15%的所得稅率,這是連上海、深圳等改革開放前沿地帶也未曾享受過的優惠力度。目前我國內地在個人所得稅方面採用的是「7檔超額累進稅率」:稅率分別為3%、10%、20%、25%、30%、35%、45%。海南則簡化為三檔,其中最高一檔也只有15%。當然在「封關運作」之前海南還需要把現行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等稅費進行簡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