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編號:ILIA-S-20208774
作品名稱:螢脈相承——基於生物鏈重構的血吸蟲疫區復育規劃
主創姓名:李憶瑤
團隊成員:童鑫雨 張倚雲 任小波
指導老師:趙軍 陳潔萍 劉鐵冬 呂振華
參賽院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項目地點: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
設計時間:2020-08-20
項目類型:風景區規劃
獎項類型:第十屆艾景提名獎
文本圖紙1
設計說明
2020年發生了「新冠」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這讓我們想起了上世紀在中國兩湖地區可怕的血吸蟲病疫情,尤其近期的洪澇災害反覆,防血吸蟲戰役也隨著每年的洪澇期反覆打響。我們了解到,雖然目前血吸蟲治理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早期血吸蟲治理方式對生物鏈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大量無差別人為滅螺手段使釘螺的天敵——螢火蟲、魚蝦的棲息地被破壞,且釘螺的食物——藻類增多。隨著人類的介入以及近年來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影響,釘螺的分布區域更加難以控制,血吸蟲疫情出現反覆趨勢,螢火蟲也越來越少。
既然血吸蟲疫情不能得到根治,設計便從生態鏈環節入手,回歸自然的層面,重新激活生態鏈,從而解決人與動物的用地矛盾。我們結合鄉村三生問題,針對血吸蟲疫情提出了生態鏈四步走方案,即:
1、重構生態鏈:恢復以前被硬化的河道、修復被化學藥物滅螺所汙染過的壞境;
2、激活生態鏈:螢火蟲棲息地的復育(血吸蟲的唯一宿主釘螺是螢火蟲的主要食物來源);
3、維繫生態鏈:重構生產生活(劃定牲畜養殖區域、漁民用廁改造等);
4、反饋生態鏈:通過螢光酶基因技術,建立可持續生物監測體系。
採用可持續的生物防治、監測手段,達到人與疫區環境共生,提升人類社會整體免疫力,實現健康生活。
文本圖紙2
文本圖紙3
設計感悟
近年公共衛生事件頻發之際,我們需要從過去的相關事件中思考未來,就全球範圍的血吸蟲病去思考風景園林能為社會做什麼。我們以中國血防疫區嶽陽君山為示範點,採用景觀的手法恢復因常年血防而造成的生態損失,且從生物鏈角度入手「用生態治生態」,望能為我國甚至全球範圍內的血吸蟲疫區或其它寄生蟲病疫區提供參考與啟示。
文本圖紙4
設計亮點
本案旨在將疫區轉化為螢火蟲的復育地,再隨時間規划去融入人的活動。有如下亮點:
1、從重構生物鏈出發:我們挖掘了血吸蟲-釘螺-螢火蟲三者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血吸蟲的唯一宿主是釘螺,而螢火蟲是釘螺的天敵,需要以螺類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可以抑制釘螺的數量。此類血防手段可持續性自我生長,且與環境和諧共融。
2、採用模塊化設計:配合洞庭湖水位變化,為螢火蟲營造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3、建立了生態監測系統:通過將螢光酶基因轉到植物體內,可監測植物(作物)受洪、澇、旱等自然災害脅迫的情況。我們聯想到此技術也可用於釘螺體內,以數位化信息模擬手段,用螢光酶基因技術或可監測釘螺分布形式以及疫區的嚴重程度,為血防鬥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