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可能都疑惑過。關注本號,一起探索。
12.千年的誤解(前情回顧)
物質無限可分和宇宙無邊無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最高智慧,先哲們依靠這些彎彎繞,不知道贏得了多少次充滿玄機的讚譽。
其實,無限可分和無邊無際的內涵,其實和傳統的存在有一點點不同,以前人們把上帝放到無窮遠處的無窮小,俺只不過把上帝解放出來,上帝其實就在你身邊,儘管有點遠,但畢竟不是無窮。
真理真的和謬誤輪換對稱,哪個都可以打下一片天地,合理就好,打架原本是免不掉的,但最好以「我喜歡」的名義鬥毆,那才是真英雄。
13可比性和序
人們會說話的時候,就會說,「大小」,當然學大小這詞,是在學爸爸媽媽之後,大小的學習,估計一開始也和爸爸媽媽類似,就是個(名)詞,一個大蘋果,一個小蘋果,到底哪個大哪個小,對於學說話的小孩,其實很費勁,爸爸媽媽們經過反覆的測試和演練,才能教會自己的寶寶們,把大小說對了。
一般情況下,能夠正確使用大小的寶寶,我們可以習慣上把這當作一次認知的飛躍,因為大小是神秘的,到底大蘋果比小蘋果大多少?邏輯上有證明麼?
整體包含部分,這麼簡單的問題,邏輯上有證明麼?有人說,這是顯而易見的,可以通過實驗證明,不要忘了,實驗不能證明真理的內在正確性,實驗只能證明一個基礎的定義,具有的適用性的。
實驗必須建立在基礎定義之上,儘管實驗結果和定義的邏輯結果不完全一致,但我們可以把這個不一致性,稱之為誤差,因為實驗條件並不滿足起始定義的純淨性要求,誤差是允許的。
大家就知道,實驗到底能做什麼:實驗對邏輯的有效性是無能為力的。
人類可比性的建立,真的是堅不可摧的麼?
大,小,我們現在把它理解成形容詞,描述一個狀態,一個有序的狀態。形容詞的本質仍然是名詞,和爸爸媽媽一樣,是一個定義。
既然是定義,其實就是不需要證明的,因為其他定義仍然可以成立,仍然可以構建一套體系,這套體系仍然可以經受住實踐的考驗。
不要忘了,宇宙的最高大法就是無法,任何法則都可以違反,不能違反的就是無法無天的後果,對稱和不對稱的互換。
自然數,一個完美的序列,自然數的基礎是1+1=2,1+1為什麼=2?有什麼本質的內涵?
比1+1=2更本質的內涵,是{Ø},{ Ø ,{Ø}},{ Ø ,{ Ø ,{Ø}}} ……
上述集合法表示的自然數。1和2,本質上根本沒在一個集合層次上,1和2的本質含義根本不同,沒啥大小可比性。
可比性的本質含義就是序,和多少大小沒關係,怪不得小孩子對大小,這東東很是牴觸,就是因為很難接收這個非本質的概念。大小多少是大人強加給小孩的,和客觀真理無關。
整體和局部僅僅是一種序的表達,至於整體等於局部和的概念,起源於另一個概念,可逆和守恆(對稱),可逆和守恆的概念也是定義,不過是一種有效的定義。
可比性產生序,可比性和序是等價的,有序就是可比的,但有序不一定是可逆的。(俺這裡沒使用離散數學中的關係特性的術語,僅僅採用一般性描述)。
可比性和序的產生,是人類對信息化簡的需求,其實人類的一種文檔管理的方法,並不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存在,序就是星座之間的連線,連成線的星星,就是一串,一提楞就走了。
有個外星人,來到了地球,感覺地球很好玩,就四處逛蕩,看到什麼都新鮮,記錄,拍照,拷貝,最後回去的時候,犯愁了,他收集的信息的資料,用最先進的科技仍然是一座山,比他的飛船大了很多,這可怎麼辦呢?
孫悟空的金箍棒掉下來了,砸在他腦袋上,他靈機一動,發現了個寶貝,棍子,把他的全部信息化成了小數,按比例在金箍棒上刻了一刀,高高興興帶著金箍棒回去了,全部的信息都在這個按比例的刻痕上了。
有很多人認為宇宙的信息是無限的,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可以利用的信息是無限的。第一句話也許沒錯,因為宇宙還沒定義清楚,第二句話就肯定錯了,人不是由其身體決定的,人是由其行為能力決定的。
可以這麼說,現實的宇宙是有限的,因為人能夠使用的信息是有限的。
很多人根據空間的感覺上反對,「宇宙有個邊界,邊界之外是什麼?」,空間到底是什麼,俺還沒談,現在只能說,空間也許是你的錯覺。
您對世界本原是怎樣認識的?在評論區留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