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中國黃牛有3個不同的血統來源

2020-12-03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6月26日電(記者陳晨、姜辰蓉)中國的黃牛是從哪裡來的?記者26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來自我國多家科研單位的科學家研究表明,中國黃牛有3個血統來源,即東亞普通牛、歐亞普通牛及中國南方瘤牛。這一研究將為我國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

該研究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於2018年6月14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合作單位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雲南大學、寧夏大學等。

將野牛馴化為家牛,是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通過提供肉、皮、役力等,牛成為了東亞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家畜。在學術界,家牛的馴化以及中國黃牛形成的複雜歷史,一直是被不斷深入研究的話題。

姜雨介紹說,該研究對我國22個代表性地方品種的111頭黃牛和陝西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8個古代黃牛樣品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同時下載比較了國外27個牛種的149個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論文首次證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為5個明顯不同的類群,即歐洲普通牛、歐亞普通牛、東亞普通牛、中國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

「中國黃牛地方品種來源於其中的3個血統,分別為約4000年前就到達中國北方地區,目前以純系僅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存在的東亞普通牛;可能在1000年前進入中國北方,以蒙古牛和哈薩克牛為代表的歐亞普通牛;以及論文新報導的與印度瘤牛早在4萬年前就分離,具體來源和傳播歷史仍然未知的中國南方瘤牛。」雷初朝說。

論文研究還發現,通過歷史上的跨物種人工雜交選育,中國南方瘤牛和青藏高原的普通牛平均每個個體,分別被導入了其近緣物種爪哇野牛2.9%和犛牛1.2%的血統,從而使得遷徙到中國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黃牛各自提高了對所在環境的適應性。

專家表示,這一對中國黃牛遺傳特性來源系統全面的分析,將為我國兼顧高產、優質和抗逆的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西北農林科大證明東亞家牛有三個不同的血統來源
    《中國科學報》 2018年06月19日 第04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團隊與雷初朝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獲進展,相關成果6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研究者對我國22個代表性地方品種的111頭黃牛和8個陝西石峁遺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黃牛樣品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同時比較了國外27個牛種的149個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首次證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分為五個明顯不同的類群,即歐洲普通牛、歐亞普通牛、東亞普通牛、中國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
  • 《人民網》西北農大科研團隊首次證明東亞家牛有三個血統來源
    《人民網》 2018年6月20日     6月1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基因組重測序分類世界家牛血統,並反映東亞家牛的三個血統來源和外緣物種基因的適應性滲入(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world-wide
  • 「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千百年的馴化和選擇,讓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留下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幾十個優良品種,魯西牛、晉南牛、秦川牛……在世界上,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黃牛」。政企攜手 搶救中國黃牛多樣基因1979年,我國放寬肉牛屠宰政策,並於兩年後實行牛肉自由購銷。從前作為役畜的黃牛搖身一變,成為高營養的優質肉類代表,走上人們的餐桌。據統計,我國牛肉人均消費從1980年的0.3kg增加到2000年的4kg,再到2019年的5.95kg,已是世界牛肉第二大消費國、第一大進口國,也是需求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 【科研新進展】(1)昝林森教授團隊在中國黃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
    我國是世界上牛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地方黃牛品種多達52個,這些地方品種由於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受生態多樣性和長期人工馴化的影響,形成了家養牛中極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各具特色的優異種質特性和經濟性狀,遺傳資源豐富,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國內仍缺乏從全基因組水平針對我國黃牛品種開展進化和生物學研究。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
    打開APP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 呂佳敏 發表於 2021-01-05 13:39:59 根據中國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
  • 2021,一起庖丁解「黃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翟菜花專欄「牛」這個字仿佛在中國文化中帶有些天然的褒義傾向,誇人身體強壯叫「壯的跟牛似的」;形容奉獻精神叫「俯首甘為孺子牛」;玩股票天天盼著「牛市」。尤其是2021也是中國生肖的牛年,各種帶牛的吉利話兒層出不窮,仿佛一切跟「牛」字沾邊的代名詞都有不錯的寓意,但也有例外,比如「黃牛」。
  • 為什麼黃牛和水牛不能雜交?而不同人種之間卻沒有生殖隔離?
    在這些染色體上,每條都包含著多種不同的基因。我們知道,物種在進行有性生殖時,並不會完全精確地複製父本以及母本的信息,在每一次自我複製時,會發生個位數的基因變異。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是有23對染色體,但唐氏患者卻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原本21號染色體應該是兩條,但他們是3條。而人類與唐氏患者卻不存在生殖隔離。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研究對分布世界各地的15種代表性牛品種(國內6、國外9種)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了整合比較分析近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
  • 我國科學家的發現被證實:北鬥七星中的一顆恆星,其來源不同尋常
    【ALENG 自媒體】5月15日早間專稿,對於在地球北半球生活的人們來說,北鬥七星是一顆再也熟悉不過的星座,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注意到這個迷人的星座在幫助人們辨別方向時的巨大作用,甚至在北美大陸,當時那些試圖逃離白人奴隸主控制的黑人,也都利用北鬥七星指路,最終逃離了奴隸主的魔掌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行業規則:血統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沒有血統證的貓就不是好貓?
    貓咪有千萬種,只要是你喜歡的貓,不管在別人眼裡有多醜,它就是你心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言歸正傳,買貓的時候,很多人偏愛「血統證」,認為有血統證的就是好貓,給朋友講的時候倍有面子,但是,真實情況卻並不如此。有血統證的貓咪並不一定是好貓,沒有血統證的貓咪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貓。不管你信不信,如果不是為了維持最後的底線,一隻野貓也能擁有貴族血統的「血統證」!而且是能查真偽的那種!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絕望主婦"伊娃有27%亞洲血統 中國親戚超千萬
    那麼,你能想像這麼一位美豔女星會有大約1000萬中國娘家親戚嗎?  伊娃有27%的亞洲血統  美國熱播紀實節目《Faces of America》爆料「美女伊娃竟是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親戚」!原因是伊娃是「70%歐洲人、27%亞洲人和3%非洲人的混合體」。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愛爾蘭人究竟有哪些血統?
    新「愛爾蘭DNA地圖」詳細描繪了愛爾蘭人的基因,首次發現維京人曾在愛爾蘭居住的基因證據。該研究發現,在近幾十年的人口大遷徙前,愛爾蘭至少有10個不同的基因種群,基本上和古代愛爾蘭的領地或者王國一致。來自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in Ireland的科學家和Genealogical Society of Ireland的研究人員使用英國島民項目的模型,共同繪製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的基因地圖。此項目研究的結果可用於改善遺傳疾病的診斷,尤其是愛爾蘭後裔常得的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囊性纖維化和麩質過敏症。
  • 小雪節氣快到,「小雪雨淋淋,黃牛跑不停」,啥意思?有道理嗎?
    小雪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是重要的節氣轉折點。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四個節氣完美詮釋了水的變化過程:太陽直射點南移,晝夜溫差加大,露水出現,溫度的持續下降露水變寒,繼而出現霜,接著就是將要到來的小雪。小雪指的不是天氣,只是節氣的一種,並不意味著小雪節氣就會下雪。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8月我國或將遭遇3個颱風
    我國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風力為12級或以上的,統稱為颱風。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顯示,2010年以來登陸我國的颱風數量已經至少有80個。2018年颱風在我國活動最頻繁,有12個颱風曾經登陸,包括了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以上(65米/秒,相當於234公裡/小時)的颱風「山竹」。
  • 錢學森侄子錢永健,獲諾獎後:血統不能決定身份,我是美國科學家
    然而,科學家與科學不同,科學家是有感情、有道德準則的,他們的身上流淌著祖國的血脈,當國步艱危之時,科學家有權選擇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竭盡全力地扶危定難。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諾貝爾化學獎後,雲淡風輕地表示:「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