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北農大科研團隊首次證明東亞家牛有三個血統來源

2020-11-2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民網》 2018年6月20日 

    6月1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基因組重測序分類世界家牛血統,並反映東亞家牛的三個血統來源和外緣物種基因的適應性滲入(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world-wide ancestry and adaptive introgression event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in East Asia)」為題,於2018年6月14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該研究對我國22個代表性地方品種的111頭黃牛和8個陝西石峁遺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黃牛樣品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同時下載比較了國外27個牛種的149個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首次證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為五個明顯不同的類群,即為歐洲普通牛、歐亞普通牛、東亞普通牛、中國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其五類父系祖先被對應命名為Y1、Y2a、Y2b、Y3a與Y3b。中國黃牛地方品種來源於其中的三個血統,分別為約4000年前就到達中國北方地區,目前以純系僅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存在的東亞普通牛;可能在1000年前進入中國北方,以蒙古牛和哈薩克牛為代表的歐亞普通牛;以及該論文新報導的與印度瘤牛早在四萬年前就分離,具體來源和傳播歷史仍然未知的中國南方瘤牛。

  該論文還發現通過歷史上的跨物種人工雜交選育,中國南方瘤牛和青藏高原的普通牛平均每個個體分別被導入了其近緣物種爪哇野牛的2.9%和犛牛的1.2%的血統,從而使得遷徙到中國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黃牛各自提高了對所在環境的適應性。特別是外源爪哇野牛血統的導入,造成中國南方瘤牛的遺傳多樣性是印度瘤牛的兩倍,歐洲普通牛的四倍,成為中國黃牛高遺傳多樣性的主要貢獻源頭,是選育適應中國南方溼熱氣候的肉牛和奶牛新品種的寶貴財富。論文對中國黃牛遺傳特性來源系統全面的分析將為我國兼顧高產、優質和抗逆的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該研究受到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青年人才項目專家的資助,以及校高性能計算平臺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8/0620/c1057-300696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編輯:0

終審: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西北農林科大證明東亞家牛有三個不同的血統來源
    《中國科學報》 2018年06月19日 第04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團隊與雷初朝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獲進展,相關成果6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研究者對我國22個代表性地方品種的111頭黃牛和8個陝西石峁遺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黃牛樣品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同時比較了國外27個牛種的149個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首次證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分為五個明顯不同的類群,即歐洲普通牛、歐亞普通牛、東亞普通牛、中國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
  •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中國黃牛有3個不同的血統來源
    記者26日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來自我國多家科研單位的科學家研究表明,中國黃牛有3個血統來源,即東亞普通牛、歐亞普通牛及中國南方瘤牛。這一研究將為我國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該研究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於2018年6月14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 西農大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區域再次擴展
    2020年10月1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題為「Ancient genomes reveal tropical bovid species in the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 科學家澄清古人類DNA交流模式 2020-02-05 中國科學報 沙森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西北氣候有「異常」?科研人員20多年前就有預測
    圖1 中國西北地區降水氣候分區(來源:劉維成等:《近55年來中國西北地區降水變化特徵及影響因素分析》,《高原氣象》,2017年第6期,第1535頁)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對1961-2015年西北各氣候分區的降水變化展開研究,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北地區各氣候分區均發生了氣候的轉型,其中除西北東部分區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外,其他分區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新聞—科學網
    然而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揭示了非洲現代人有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祖先。這表明,其中大部分DNA來自於過去兩萬年中移居回非洲的歐洲人。這項日前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同時有助于澄清一個令人費解的差異:為什麼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似乎比歐洲人多。
  • 牛、羊、鹿為啥會長角?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2020-06-07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福建農大科研團隊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世界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繪製完成   福建農林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尤民生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了小菜蛾基因組,其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牛、羊、鹿為啥會長角?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喜訊| 中國農大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全國氣象教學團隊
    喜訊 | 中國農大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全國氣象教學團隊 2020-09-27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農大研究生教育成果獎獲獎折合數全國最高!
    鑑於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從獎勵等級上又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考慮到不同級別獎項的獲獎難度差異,文章在計算折合分數時分別對其賦予不同權重:特等獎4倍權重,一等獎2倍權重,二等獎按照實際獲獎數量計算。以下為雙一流建設以來內地高校國家級研究生教育成果獎統計。雙一流以來的兩屆研究生教育成果獎評選中,共有52所內地高校獲得87項獎項。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絕望主婦"伊娃有27%亞洲血統 中國親戚超千萬
    事實上,作為墨西哥裔的伊娃來說,有著27%的「亞洲」血統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墨西哥普遍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而印第安人與東亞人同屬於「亞美人種」,其先祖是大約一萬多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大陸的。墨西哥印第安人部族組成複雜,血統來源也存在較大差異。除了著名的瑪雅人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文化傳統的部族,其中便有來自北美洲的成員,阿帕奇北美洲印第安部族的代表。因為伊娃所屬的A2基因型在目前報導的美洲樣本中,就數阿帕奇人比例最高,可達63.2%。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伊娃的先祖有可能與中美洲地區的阿帕奇部落或者與其有過血統融合的部族相關。
  • 現代非洲人和歐洲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
    由約書亞·阿基(Joshua Akey)領導的普林斯頓研究人員團隊發現,非洲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這只能通過新開發的方法才能觀察到。研究人員將IBDmix應用到來自1000個基因組計劃的2,504個現代個體中,該個體代表了不同的地理區域,並使用阿爾泰尼安德特人(Altai Neanderthal)參考來識別這些個體中的泰尼安德特序列。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寒武紀大爆發極盛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 阿琳娜 攝中新網西安3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梅鐿瀧)北京時間22日,《科學》(Science)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
    也正因如此,雖然有無數科研工作者嚮往原始創新,但真正走上這條道路的人卻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國柔性電子學科領域,卻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始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原始創新的「無人區」執著深耕。這就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科研「無人區」裡雖然暗藏風險,但也富含著科學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