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大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區域再次擴展

2020-10-28 陝西日報

2020年10月1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題為「Ancient genomes reveal tropical bovid speci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ibu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hunting game until the late Neolithic(古DNA揭示熱帶牛科動物對狩獵活動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盛行至新石器時代晚期起到促進作用)」的論文,這是國內外首次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開展測序分析,研究成果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至北緯34°。

中國境內牛科動物的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研究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前沿和熱點科學問題。雷初朝教授團隊研究結果顯示,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為5個明顯不同的祖先類群,中國地方黃牛品種來源於其中的3個血統,其中中國瘤牛擁有極高的遺傳多樣性,近緣牛種的滲入是中國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的主要貢獻源頭,相關成果發表在2018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但由於缺少古DNA證據,這些近緣牛種在中國的史前分布及對地方黃牛的影響尚不清楚。該研究通過對甘肅岷縣山那樹扎遺址(北緯34°,海拔約2300米,年代約距今5200年前)出土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骨骼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古DNA分析,發現其屬於印度野牛分支。印度野牛屬於熱帶—亞熱帶動物,目前僅分布在北緯29°以南,在中國境內分布在雲南省。

該研究對2個犀科動物骨骼的線粒體DNA分析研究顯示,其為熱帶動物蘇門答臘犀牛的遺存。通過與古氣候和考古研究成果對比,表明5200年前較高的夏季溫度可能促使印度野牛等熱帶動物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表明印度野牛在中國境內的史前分布範圍更廣,同時為先民提供了豐富的狩獵資源,促使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東亞地區最後的狩獵場所之一。

此後,氣候冷幹趨勢和人類活動的疊加作用導致印度野牛等熱帶動物在青藏高原東北部消失,家養犛牛和黃牛逐漸成為重要的動物資源。該研究表明除了爪哇牛外,印度野牛對中國瘤牛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該研究有利於釐清中國境內近緣牛種的史前分布,為進一步解析近緣牛種對中國地方黃牛的基因滲入等後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時對解析中國地方黃牛的複雜遺傳背景和品種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研究是遺傳學(古DNA)、考古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的成功嘗試,對認識中晚全新世動物地理格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相互關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雷初朝教授團隊成員陳寧博副教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樂樂博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碩士生杜琳垚和雷初朝教授的博士生侯佳雯為共同第一作者,雷初朝教授為作者之一。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宿兵研究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董廣輝教授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張曉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李曉春)

相關焦點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首次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開展測序分析,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至北緯34°。
  • 被遺忘的巨獸——雲南白肢野牛
    實際上,白肢野牛並非只分布於印度,可能很多人是被「印度野牛」這個名稱給誤導了,它分布在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不過接近85%的種群都在印度,因此稱它為「印度野牛」也沒問題。如今白肢野牛僅分布於我國西南邊陲,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我國有,因此我稱它為被「被遺忘的巨獸」。國內關於白肢野牛的資料極少,找了半天只找到少量模糊的記載。
  • 西農植保學院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題為「A-to-I RNA editing is developmentally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科研新進展】(1)昝林森教授團隊在中國黃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
    昝林森教授團隊對分布在中國不同地區的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延邊牛、雲南黃牛、雷瓊牛等 6 個主要黃牛品種以及安格斯牛、黑毛和牛2個引進的專門化肉牛品種共8個品種進行了全基因重測序,並結合國外現有7個牛品種的測序數據,開展了中國黃牛群體歷史和適應性研究,構建了中國黃牛全基因組遺傳變異資料庫。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古DNA研究,我們得到了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測序數據。」雷初朝教授介紹說,他們整合現生牛科動物和犀科動物群體大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結果表明,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遺骸,都屬於現今只棲息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印度野牛;而遺存中的兩個犀牛遺骸,則屬於現今野外大約只有100多頭、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瀕危動物
  • 西雙版納拍到瀕危印度野牛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記者張東強)記者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納板河保護區派出所獲悉,近日在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一名護林員用手機拍攝到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印度野牛,這群印度野牛數量在10頭左右。
  • 【中國科學報】區域汙染的生態風險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團隊:辨識...
    6年前,一篇題為《將「冷」變「熱」就是創新》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科學報》,文章的主角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記者至今仍記得他當年的一句話:「我就想好好地做科研。」  如今,呂永龍已兌現他當年的諾言,其區域汙染的生態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開拓性成果。「要麼不做,要做我們就做得最好。」日前,再次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的呂永龍如是說。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那些執著和堅守的人,他們終會把過往雕刻為一段精彩的歷史。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那些執著和堅守的人,他們終會把過往雕刻為一段精彩的歷史。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例如寸草不生的荒漠中的一塊綠地,荒漠是大的宏生境,綠地就是包含於大的生態環境中特殊、適合某種生物生長的微生境。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 東亞海域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中心,造礁石珊瑚、海草和紅樹種類數分別佔世界的75%、46%和73%。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中國蘭州網10月30日消息 10月29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
  • 雲南普洱:紅外相機拍到印度野牛珍貴視頻
    央廣網普洱9月6日消息(記者李騰飛 通訊員何有剛 畢曉東 唐雯)近日,雲南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安放在野外的紅外相機時,發現紅外相機拍攝到多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印度野牛珍貴視頻。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近期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國內外考古界再次聚焦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團隊副研究員杜建國與國內外相關專家合作,利用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拍攝的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照片,揭示並記錄了海草床中存在的各種微生境以及它們對棲息於珊瑚礁的動物所發揮的作用。該項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SCI期刊《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上。
  • 校企合作共建西農大凱兒庫幹細胞研究院
    該研究院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聚焦大健康國家戰略,以服務市場需求為導向,致力於幹細胞儲存、美容、抗衰、生物製品等關鍵技術研發等相關工作。雙方以此次籤約為契機,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真正將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共同培育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為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西農智慧,做出西農貢獻。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草床中存在大量複雜微生境  「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分布既受生物因子的影響,也受非生物因子的影響,生態系統之間存在各種人們尚未充分了解的聯繫,也就是生態連通性。」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
  • 《人民網》西北農大科研團隊首次證明東亞家牛有三個血統來源
    《人民網》 2018年6月20日     6月1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基因組重測序分類世界家牛血統,並反映東亞家牛的三個血統來源和外緣物種基因的適應性滲入(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world-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