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馮唐是寫小說的,也有很多人知道他寫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馮唐是頂尖的戰略管理專家。馮唐的履歷十分精彩:協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曾獲得美國艾默裡大學GOIZUETA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10年麥肯錫戰略規劃經驗、5年華潤醫療集團創始心得、5年中信資本投資管理啟示,所以,他寫這樣一本凝結了自己20年持續跨界成事經驗的書是有資本的。他的知識背景裡,有西方的麥肯錫,也有東方的曾國藩、《二十四史》、《資治通鑑》。
疫情以來,馮唐每周差不多要工作七八十個小時,有一部分時間就放在綜合、提煉、總結成事學,講《馮唐成事心法》。綜合的三個信息來源,是他在麥肯錫的所學所用,在大型央企的的所學所用,以及他理解的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東方管理智慧。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除了個人經歷故事的經驗總結,經常會讀到馮唐對曾國藩言論的引用和理解,對曾的生平、著述信手拈來,觀點也都有對應的小典故、小軼事。
《馮唐成事心法》這本書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他「將自己二十年職業管理生涯中吃過的苦、踩過的雷、翻過的山、見識過的人,總結為『馮唐成事心法』。」幫助那些想成事的人。
一、知己:用好自己的天賦
在「知己」這一章節,裡面提到了很多關於自我管理,情緒管理,家庭和事業管理,以及如何鑑定高手、猛人,還有應對中年危機。讀這本書能夠感覺到馮唐是個極度自律的人,在《選擇,不僅只是斷舍離》中我們能看到他的日常:
每天的習慣很少,只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每天做一百個仰臥起坐、一百個伏地挺身。我通常能做到,但是有時候也做不到,但先設這個標準。第二個特別簡單,就是看著 Kindle入睡。你可以把 Kindle i換成紙書,只要不是手機。
再看看每周的習慣。
1、每周兩到三次十千米跑。2、每周兩到三次,十五分鐘完整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3、每周兩到三次,每次不低於一小時的毛筆字。4、每周連續輕斷食兩到三天。5、每周連續戒酒兩天,給肝臟充分的休息時間。6、每周讀兩到三卷《資治通鑑》。
能夠夠到自己的天花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認為自己沒天賦,索性就不夠了。有人說,路上有獅子,我就不上路了。還有些人,沒有夠到自己的天花板,這就過不去了。
馮唐拿自己的經歷舉例說,他沒有天賦或者天賦較少的方面是財務。二十七歲馮唐去美國念MBA之前都是學理工科、醫科,對財務一竅不通,而且當時的他確定財務不是他的天賦所在。他用的辦法,就是多學他不懂的,多學他沒天賦的。MBA只讀兩年,他學了六門財務課,金融會計、成本會計、稅法、財務報表分析,企業金融、中級會計,這些課程佔了他MBA課程的接近百分之四十。
MBA的這些課程對他造成的短期影響也全是不良的,很累,睡不好覺,吃得也少,課程成績也不好,老師也不喜歡馮唐,但長期的好處就是補足了他在財務方面基本功的不足。馮唐說:「中長期的好處是,現在拿財務報表騙不了我。我能配平帳,也能看得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表,甚至也能看懂七七八八的稅,當個獨立董事沒有問題」。
在必須做的事上,沒有天賦怎麼辦?迎難而上,多安排時間做它。
馮唐在書中回憶,在麥肯錫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後來離開麥肯錫進了華潤,當時他心裡是這麼想的,他在麥肯錫一周工作八十到一百個小時,工作了十年,他應該喘口氣,去華潤應該能舒服一點。工作時間減一半,薪水減一半,他可以接受這個結果。結果進了華潤,薪水減了一半,工作時間並沒有減半,還是原來那麼多。
但是在這麼辛苦的工作中,他寫了十六本書,迄今為止出版了十六本書,又「逐鹿中原」,又用文字打敗時間,怎麼做到的?他把他能夠工作、生活兩不誤的最重要的秘訣告訴了大家,四個「有所」:一有所逼,二有所專,三有所規,四有所貪。
有所逼,就是不得已,使勁兒Push自己。但有一個前提——管理的自己的工作習慣,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工作狂魔。
有所專,是指兩個方面。一、專心,該酒時酒,該花時花。二、專業,培養一個愛好,把這個愛好做到專業,至少半專業。
有所規,就是要立個規矩。如果想生活、工作兩不誤,既要規範自己,也要規範別人。
最後有所貪。這個相對高階一點的方式是什麼呢?你可以把生活中的某種愛好,變成可真正獲利的途徑,然後理所當然地追逐。比如馮唐講自己寫作,開始的確是有所逼,因為他不想在麥肯錫瘋掉,想換換腦子。後來,他之所以能寫十六本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貪」念所至。他發現,寫了一本書,別人說好,說明他做這件事可能還可以。然後又寫了一本,發現沒準兒還能賣點錢。心裡還有貨,那就再寫一本,最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青春三部曲」。有很多人看他的書,那就改編成電影,還有人看。從生活上來看,在業餘愛好寫作上掙的錢,比正經工作掙的錢還多。這些好事,慢慢會給你正向刺激,弄出點名堂,成為工作和生活變成一體的好玩的事。
如果立志不朽,就要拿出一輩子的時間。讀書、寫作、做人、做事,都是一輩子的事,而「敬」「恆」,就是抓手。對自己狠,才是真狠。對自己真狠,長期對自己真狠,才能成為一個真的猛人,才能在職場上獲得真的自由。
二、知人:人人都該懂戰略
這一章節,對於做了領導、高管的人來說,是絕對的乾貨。馮唐對曾國藩是真的推崇,幾乎每篇作品都能看到曾國藩的名句引文,但馮唐在這本書裡也有自己的心得,譬如他精彩的高管履歷,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合伙人,以及華潤集團的高管,這些經歷對職場人來說都是真誠的「人間指南」。
職場如何溝通,人和人之間形成一道鴻溝,怎麼才能繞過這道鴻溝?馮唐提到曾國藩說過六個字:「多條理,少大言。」
「多條理」,是先想清楚,想清楚是表達清楚的基礎;很多人表達不清楚,往往是他沒有想清楚。「少大言」,是不要說廢話,集中在要說的事情上。在職場溝通的時候,特別是跟高級領導溝通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這點。如果大家能體會清楚這六個字,對於職場溝通中百分之六十的事情就能夠處理和解決好了。
成事中很大的一個痛點是缺乏信任。沒有信任,很多事情辦不成。領導不信任你,即便是你對接的事情,可能也會讓你轉交給別的同事來做。不信任你,就不會給你資源、時間、機會。有了信任,才能去結交生命中的貴人,有了貴人相助,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人,就能變成一個成事的高手。
在《麥肯錫的信任公式》這一篇,馮唐講到了麥肯錫經常運用一個高級管理人的信任公式,信任=(可信度 x 可靠度 x 可親度) ÷ 自私度。最簡潔的表達了信任是什麼,以及為了建立信任,你能怎麼做。
他文中舉了一個古代的例子,清代的中興四大名臣曾張左李,其中兩個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曾國藩對李鴻章說:「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信」這個東西,也沒那麼複雜,看上去只是不說假話,但是非常非常難。「吾輩當從此一字下手」,我們應該從這一個字下手,也就是「信」,真實的、不說謊話的信。「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今天說定的話,明天不要因為得到一點小利就改變。整段話裡,「信」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說假話,二是不要變。按廣東人的話說是「口齒當作金」,說的話是金子,就是不變的東西,不要因為小利而變。如果你因為一點小利就變了,那我跟你怎麼能建立信任呢?
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放在晚清的歷史大背景中,讓人非常感嘆。曾國藩和李鴻章之間,先是上下級,後是師友,然後是同事。兩人都是翰林,既飽讀詩書,又帶兵打仗,有理論、有實踐,能密謀、能周全。以上級和老師的身份,曾國藩教給李鴻章的,確實一句大白話的道理:講信用,不說假話,極難。
建立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追求速效,容易忽略對於樸拙君子的培養,容易向聰明小人和降維攻擊低頭。這種心態和做法也加速了末世的敗亡。曾、張、左、李這四大名臣,造就了晚清的中興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這樣成事的人,大清朝很快就在內憂外患中煙消雲散了。
三、知世:成事者的自我修養
這個章節講了人際交往,包括《怎樣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如何面對人際交往中的心機》,《女孩貴養是歪理》等等,這裡也有一些故事,譬如馮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有可能是他雜文裡最著名的一篇。當時是2017年10月,他在義大利,發完文章就睡覺倒時差了。一覺醒來,手機被他自己這篇文章的評論刷屏。文章講的是,面對中年如何自己努力,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
按照他在這本書裡的描述,「我完全沒有想到這篇文章會刺激到那麼多人。」其實他的想法,就像曾國藩當時想到的——一個中年人,可以往上走,也可以往下出溜,也可以躺在自己所謂的成就上自娛自樂、自滿自誇。人需要警醒自己,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油膩了?為了避免油膩,我可以做什麼?
通過內省,為了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應該做些什麼?
1、不要成為一個胖子,控制好體重,哪怕已經沒有年輕時候那麼緊繃、那麼玉樹臨風,但是至少保證體重不比年輕時候重太多。哪怕不是樹了,哪怕你是柴了,柴也不要比樹重。2、要不斷學習,不能想「我已經三四十歲了,已經學夠這輩子要用的東西了,不學新東西了」。3、不要待著不動,不要總「癱」在沙發上、床上玩手機。一旦不動,你離「三高」就已經很近了。4、不要當眾談性,除非你像我一樣,是情色作家。當眾談性的時候,是很容易讓女生認為你是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5、不要追憶從前,哪怕你是老將軍,也不要總是追憶昔年壯勇,嘆自己的欲望未酬。一旦開始經常追憶,離這個「中年油膩」就不遠了。6、不要經常教育晚輩。其實,我如果不是認為自己真是二十年辛苦,有一點管理上的心得,我可能就不會寫這本書了。在多數情況下,我都會把嘴閉上,不教育晚輩。7、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給別人添麻煩,很容易讓別人產生一種你真是很油膩的感覺。8、不要停止購物。不能說「我已經有了所有東西,我對新事物已經失去了興趣……」。去購物,去買最新的電子產品,比如電腦、手機、VR女友等,你會發現你還有一顆年輕的心。9、不要髒兮兮的。年輕的時候,髒是不羈,中年時候的髒是真髒,每天爭取洗一個澡,一身不油光。10、不要鄙視和年齡無關的人類習慣。比如文藝,該文藝還要去文藝;比如保溫杯,你喜歡喝熱水,你繼續喝熱水。
以上這十條,是馮唐從個人的角度講如何避免「中年油膩」。在書中,他再一次引用曾國藩的觀點,講如何從朋友的角度,避免成為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就是除了管好自己,爭取有幾個好朋友,能夠時不時地挑剔你。「你看你又胖了,又講葷笑話了,又好幾天沒洗澡了,又給別人添麻煩了……」有這些常挑你毛病的朋友,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清爽的中年男子或女子。
四、知智慧:知可為,知不可為
面對百年不遇的逆境——新冠病毒,馮唐寫了十字箴言:看腳下,不斷行,莫存順逆。
這一章節主要是講一些為人處世的觀點,譬如《大勢不可為怎麼辦》,要更加謹慎小心,更加抓落實;用勤奮對抗不可為的大勢等各種想法的分享。
在《為什麼人是第一位》中,馮唐寫道:「在大事小情無常的環境裡,什麼都不能依靠,只有合適的人才是真正能靠得住的。2000年他進麥肯錫做諮詢,經常要面對不同的客戶。他發現,好的客戶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他們的核心管理層不一定有很強的教育背景,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他們一定能互相配合、推進,把一件大事辦成。這幾個人不做這件事,換一件事,只要有合適的指導、步驟,他們依然能做成。」
在《多談問題,少談道理》中,馮唐寫道:時代越接近現代,信息越龐雜,人越容易空談,是非越容易混淆,庸眾越容易狂歡,騙子越容易生存。你看平常的朋友圈、自媒體,是不是經常會如醍醐灌頂般贊同不已。哪怕你是受過高等教育,你先看誰的文章,先看哪篇文章,都能影響你對一個看似非黑即白的問題的看法。你捫心自問,有沒有被新媒體文章誤導過?
所以在現在這個環境裡,中醫、國術、學術、藝術、宗教、身心靈、茶道、花這些東西被講了很多,有些人甚至拜師、學藝。但是,我沒聽到有人拜師去學微積分,拜師去學財務模型,拜師去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智慧。基本上學的是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快感的東西,但是,學微積分、財務模型就不一定了。
所以曾國藩講,不要總是聽大劑量的、似是而非、可對可不對、無法證偽的信息。實事求是,落到「治術」,就是少講大道理,少戴大帽子,層層追問清楚,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幾個次級問題?如何解決次級問題?如果要解決,還要做哪些分析,需要什麼樣的資源,潛在困難有哪些?如果已經定了解決方案,用什麼樣的步驟去解決它?誰來幹?
簡單地說,除了規劃,就是行動計劃。這就是求實,落實到管理的實處。
古人總結的成功的十大要素:「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前三個要素一點都不涉及個人努力。後面幾點,都需要個人的努力。一定要記住的是:首先要尊重運氣,相信運氣;其次尊重自己的努力。持續努力成事、不斷成事、不斷成大事,相信通過努力,好運氣會多眷顧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