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重影)
印度佛教產生並教流傳於古印度,大約在公元前6-5世紀時期。創始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於是,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奢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年的歷史,過程大致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時期。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徵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裡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
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
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佔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