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鑽取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

2020-09-25 今日科學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合作,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首次揭示了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證據。相關研究成果9月2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巨厚的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處形成了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是古裡雅冰帽。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研究團隊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此為迄今亞洲內陸也是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論文通訊作者方小敏介紹,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了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為360萬年。同時,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此外,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以10萬年為主。上述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這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石正國通過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通過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了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即促進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導致全球氣候進一步變冷。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710117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完成「鑽取」採樣及封裝,正進行「表取」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我國科學家成功在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了解到,8月3日下午,我國科學家成功在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我科學家從青藏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本次144.79米巖芯的成功獲取,為實施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積累了成功經驗,從技術上提高了鑽探水平,為今後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提高了中國科學家在合作項目中的話語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負責人朱立平研究員表示。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我國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鑽取百米湖芯
    7月21日,工程技術人員利用套管穩定系統鑽取湖芯。
  • 地殼最厚和最薄的地方
    今天我們來說說,在地球上,地殼最薄和最厚的地方分別在哪裡?如果有人問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在哪裡,可能很多人都會回答是珠穆朗瑪峰,可是這裡說的最厚是指從地心到峰頂的距離,而並不是單純地比較山峰的高低。可能有人會說是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到11034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然而,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引力波動的測量發現,距離南美洲蓋亞那1600千米、大西洋南部靠近南極洲的地方,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裂谷,其底部的地殼厚度僅為1.5千米,那才是地殼最薄的地方,也被認為是離地心最近的地方。
  • 深圳科學家獲得迄今最完整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由農業農村部支持下,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與雲南師範大學共同承擔的「優薯計劃」再添新成果,科學家獲得了迄今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終得出了這個迄今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記者 張妍 通訊員 趙華)
  • 世界上脂肪最厚的動物,最高壽命達200歲,卻不是海豹不是海獅
    可同時海洋又是危險的,因為對於海底的世界我們是非常不熟悉的,而人們又常常要潛入海底研究。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世界上脂肪最厚的動物,這種動物就是一種海洋生物,下面一起來認識一下。很多小夥伴都覺得這世界上脂肪最厚的動物應該是海豹或者是海獅,因為它們有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可它們的脂肪卻不算是世界上脂肪最厚的動物,這世界上脂肪最後的動物名叫——弓頭鯨。
  • 中國科學家重建世界上迄今最完整全骨魚類進化樹
    中國科學家重建世界上迄今最完整全骨魚類進化樹 2019-07-08 19:09: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西安發現迄今最完整的石化古人頭骨(圖)
    西安發現迄今最完整的石化古人頭骨(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23:32 來源:新華網   在渭河高陵灘上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陝西考古工作者在新近發現的500多件古動物化石中,發現一件迄今最完整的具有一定石化的古人頭骨。
  • 科學家在地球拍下木星完整紅外照片:畫面難得一見
    近日,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北雙子望遠鏡,在地球上拍下了木星完整的紅外圖像。雖然雙子星天文臺研究木星應很長時間了,但拍下這張如此清晰照片並不容易,為此研究人員甚至給拍攝技術取了個名字叫「lucky imaging
  • 敲碎巖石 鑽取樣品 抱爪對接
    在月壤採樣環節的敲擊、鑽取、提升、封裝、對接轉移等流程中,上海科研機構研製的電機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主要負責嫦娥五號配套電機設計研發,提供5個類別、16款產品。防塵「小錘子」能敲碎巖石 在月壤採樣環節,如果月球探測器降落地點的表層土壤下存在大塊巖石,會給鑽取採樣造成困難。嫦娥五號配有一把「小錘子」,要完成穩、準、狠的敲擊動作,動力來源於一款直徑60毫米的行星減速無刷直流電動機。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嫦娥五號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封裝 贊
    【嫦娥五號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封裝 贊!】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昨天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面海拔約4730米,在此區域開展巖芯鑽取工作,天氣是最大的挑戰。鑽探工作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啟動,鑽取近20米巖芯,由於天氣、技術等多種原因被迫暫停。今年7月1日,鑽探工作再次啟動,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聯合鑽探公司進行技術攻關,面對納木錯水深浪大的環境,逐一解決了水上鑽探平臺不穩定、套管難固定等關鍵技術難題。
  • 嫦娥五號已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打開APP 嫦娥五號已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陳馳 發表於 2020-12-02 13:44:50 據@央視新聞報導,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