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投改變命運》這本書中提到了「鏡像世界」這個概念,就我個人來說是十分認同這個概念的,但僅限於彼書中關於投資領域的情景。如果上升到世界觀,那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就可能顛覆很多人目前的認知。
我是佛教徒,按照佛教的宇宙觀,有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包含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
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其中有無數個鏡像世界,但所有的鏡像世界並非外在或內在的客觀存在,而是出於我們內心對外在以及內在的認知,所謂世界即認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教有「萬法唯心」的說法。但這也並不新鮮,古希臘哲學家就已經對「知」這個概念有了深刻認識,蘇格拉底就說過,「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而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中把「絕對精神」作為了自己哲學的最基本概念。
所以,所謂的鏡像世界,可以理解為每一個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個體的認知世界或精神世界。然而這個概念是一個相對概念,是在闡述人與人之間內在認知和精神世界的相對不同。
由於每個人對外在物質層面和自己內在精神層面的不同認識,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鏡像世界中。因此每個人的「業」是不一樣的,這個「業」是由於自己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而採取的行動,而這個行動本身將在自己所認知的這個世界中,產生因果的推動力。
因此,實際情況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鏡像世界中做「業」,並嚴格遵循因果的規律(這裡的因果不是道德概念,而是邏輯概念,即所認知事物的發展延續性),而在每個人的鏡像世界中,自己與其他人乃至萬事萬物是關聯的,但這種關聯也僅僅是在自己的鏡像世界中,這就構成發了我們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獨一無二的鏡像世界。
然而這個鏡像世界中的其他人,以及萬事萬物,乃至我們自己是找不到的。所謂的找不到是指所有我們認知的對象,從它那邊是找不到一個不變,且不依賴於其他東西,而獨立存在的「自體」,這個是沒有的。這才是佛教世界觀的根本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所以,佛教世界觀是建立在絕對鏡像世界上的:一邊是六道輪迴,所有眾生都陷於自己認知的世界,以為這個世界中的萬事萬物是從它們那邊是有「自體」存在的,所以他們執著,並以執著而產生煩惱(即喜歡【迎】和不喜歡【拒】),所以他們造「業」,去爭取他們喜歡的,去避免他們不喜歡的,而因為「業」的因果力量,所以他們承受自己在無明狀態(即對上述真相的無知)下的這種無盡的輪迴中。
另外一邊是佛菩薩以及聖者的境界,他們知道自己所認知的世界,萬事萬物從它們那邊是沒有「自體」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概念標籤,而所謂因果也僅僅是在這些概念和標籤上得以延續。所以他們通過智慧(即對上述真相的理解和認知),而出離輪迴,安住於沒有執著和煩惱,也沒有造「業」,並與眾生絕對「有」的鏡像世界相反的絕對的「空」鏡像世界中。
其實,佛法說善業、惡業都是輪迴之因,因為所有這些「業」,都是由於處於無明之中,即對另一個「空」(自體空)的鏡像世界的無知,從而執著於有(自體有)的鏡像世界,並生起煩惱,從而造作業力產生因果。
以上是站在佛法角度,對相對鏡像世界和絕對鏡像世界的扼要闡述,因為扼要所以絕大多數人是看不懂的。而稍微看懂一點的人,會生起恐懼,他們會認為「空」的境界是「有」的境界的消滅,他們無法接受眼前這個世界的消失,所以不能同意這個說法。真正看懂的人則不會有恐懼,反而會生起歡喜,因為他們認識到空和有是事物的兩面,且同時存在互不排斥。
順便說一句,從佛法來看,定投改變命運是善業,但依然是輪迴之因,因為其還是在「有」的這個相對鏡像世界中執迷不悟。
換句話說,你的煩惱不會減少,你的痛苦不會減輕,你的命運從終極意義上來說,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