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國產衛星GNSS-R 海面風場測量首次完成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近日,記者從2020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四站工作會上了解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經完成捕風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接收測試任務,首次具備國產衛星GNSS-R(全球導航衛星反演信號)觀測能力,支持海面風速參量反演應用。

2019年6月9日,中國氣象局喀什氣象衛星地面站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恆星站連續接收數據,原始數據接收成功率99.9%,有效數據產品處理成功率優於90%,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共同利用大洋浮標和再分析場完成了捕風一號1級數據風場反演可用性評估,評估表明1級數據可用於風速反演應用,符合2米/秒或10%的風速反演對資料處理精度的設計要求。目前衛星及地面系統運行穩定,利用捕風一號雙星已經建立了全球海面GNSS-R信息觀測能力。

2019年6月5日,捕風一號A/B衛星由長徵11號運載火箭在距山東省海陽市200公里海域圓滿發射成功。6月15日,捕風一號A/B衛星通過在軌工程測試,衛星平臺與載荷運行工作正常,具備長期在軌運行能力。

捕風一號是應用小衛星及GNSS-R技術開展海面風場測量新技術探索的試驗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東方紅公司承擔研製,載荷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研製,中國氣象局承擔接收初級產品處理及試驗應用驗證任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東方紅公司承擔2級產品風速反演處理及測試任務。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6小時完成全球80%的海面風場監測
    繼海洋一號C星、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後,我國又有一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成功發射。今天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可在6小時內完成全球
  • 中海達:國產裝備擔綱 公司GNSS裝備全程助力珠峰高程測量
    來源:發布易北京時間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屋脊。長期深耕北鬥衛星導航產業的上市公司中海達(300177)介紹稱,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公司提供GNSS裝備,全程助力測量工作,彰顯國產裝備之光。
  • 全球海面波致應力精確計算首次實現
    近日,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喬方利指導下,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陳勝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Anna Rutgersson、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博士徐瑩等通力合作,利用中法海洋衛星(CFOSAT)風、浪同步觀測數據首次實現了全球海面波致應力精確計算,進而實現了風應力的反演
  • 國產雷射測風雷達在西寧完成首次高原機場應用驗證評估
    而雷射測風雷達具有抗幹擾性強、時空解析度高,測量精度高、無電磁幹擾等特點,能有效監測機場及周邊一定範圍內風場演變情況,彌補了傳統風場探測設備在測風能力上的不足。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以下簡稱西寧機場)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特點,低空風切變等複雜天氣多發,對飛行安全造成極大影響。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星 可實現海面高解析度實時觀測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高曉雷 攝)人民網北京9月21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採訪獲悉,今天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國家航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二號C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二顆業務衛星。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觀測,有效服務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管。衛星在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衛星設計師們親切地將其功能概括為「捕風、勘海、鑑舟、匯志」。
  • 我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黃夏同學畢業論文《南印度洋海洋鋒面對海面風場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獲評江蘇省優秀學術學位碩士學位論文
    論文題目:南印度洋海洋鋒面對海面風場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作者:黃夏
  •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申鋮/「新華視點 」微信公號 2018-07-28 21:01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海洋二號C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二顆業務衛星,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二號C星工程組織實施管理,自然資源部為牽頭用戶部門,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建設、運行。▲搭載海洋二號C衛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 國產設備主擔綱 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
    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7日電 題: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新華社記者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多項最新測量技術和設備大顯身手。
  • 我國首次完成珠峰區域航空重力測量
    6月2日下午,「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完成當天測量任務,平穩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完成對珠峰及周邊區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由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包括地面和航空測量兩部分。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後來的40多年間,國際上先後發射了多顆測高衛星[6]:NASA等部門發射了地球動力衛星GEO-3(1975年)、海洋衛星SEASAT(1978年)和大地測量衛星GEOSAT(1985年);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發射了遙感衛星ERS-1(1991年)、ERS-2(1995年);NASA和法國空間研究中心聯合發射了海面地形試驗/海神衛星Topex/Poseidon
  • ...海浪同步觀測 攻克系統級合作難題——揭秘首顆中法合作海洋衛星
    中法兩國優勢互補使得中法海洋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同時對海浪方向譜和海風速度進行測量。有利於進一步科學認知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規律,提高對巨浪、海洋熱帶風暴、風暴潮等災害性海況預報的精度與時效。  在中法海洋衛星上,裝載有兩臺新型體制的微波雷達,兩臺微波雷達協同工作,從而可以同時、同地獲取海風、海浪探測數據。
  • 時空信息傳輸的守護者——國產高精度GNSS接收機的逆襲
    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電磁信息與衛星導航研究所電子信息室主任許原介紹,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衛星)、地面段(監測站)和用戶段(終端)三部分組成,高精度GNSS接收機屬於用戶段,通過對衛星信號的跟蹤、處理和量測可以實現導航定位、地質測量、時間同步等功能。
  • 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
    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多項最新測量技術和設備大顯身手。為人量身高,一把尺就夠。為珠峰量「身高」,需要哪些「黑科技」?記者近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採訪測繪人員和專家,盤點此次測量中的技術亮點。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用於珠峰測高此次珠峰測高將綜合運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
  • 海洋二號C衛星: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衛星在軌運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進行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功能,以及接收、存儲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  海洋二號C衛星配置了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校正輻射計、數據收集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5個有效載荷,可有效獲取海風、海浪、海流、海溫、中尺度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
  • 勇士們登上珠穆朗瑪峰之巔 完成高程測量任務
    ,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峰頂測量任務。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樹立起測量覘標,使用GNSS接收機通過北鬥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雪深,並使用重力儀進行了重力測量。上述高精度測量儀器均由我國自主研發,同時也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這將有利於大地水準面優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並獲取寶貴的科學數據。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會議總結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年度工作。衛星中心依託海洋衛星地面系統,實時接收處理我國海洋一號C/D衛星、海洋二號A/B/C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共6顆衛星數據並形成專題產品。作為牽頭主用戶協調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獲取高分三號衛星數據。通過芬蘭站接收我國海洋衛星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已實現海洋二號B衛星2/3觀測數據的近實時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