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發現!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沐先運副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北京發現了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
據沐先運介紹,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鐵木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但資源量並不清楚。國家標本平臺上僅有118條標本記錄,京津冀地區只有12條標本信息,其中最新的標本採集於68年前的1952年。
沐先運稱,北京地區一直未有鐵木的記載。2014年,他在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深山中發現了疑似鐵木個體,2016年發現6株鐵木幼樹;2018年在河北霧靈山發現鐵木約20株。
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保處、密雲區園林綠化局的支持下,沐先運博士帶領團隊與北京霧靈山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一起,前不久再次進入保護區腹地考察,最終發現了這一目前京津冀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個體數量最多的鐵木種群。
鐵木隸屬於樺木科鐵木屬,全世界共8種,我國有5種。其中鐵木本種分布於朝鮮、日本和我國冀、豫、甘、陝和川等地。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鐵木木材較堅硬,淡黃灰色,有光澤,是製作家具及建築材料的佳木良材。
自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成立以來,在我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溼地等領域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我國珍稀瀕危植物的調查與保護研究工作,通過近年來的持續深入野外調查,進一步豐富了北京市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信息,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與決策提供依據,服務於首都北京的綠色發展。
沐先運,博士,副教授。2007 -2012,就讀於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碩博連讀,取得博士學位。2012年7月參加工作,任教於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樹木學教研室,講授樹木學、植物分類學等課程。主要從事植物分類與系統進化、保護生物學研究及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主持、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34;科技支撐等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科研課題,發表科研與科普論文多篇。具有較為豐富的野外科研調查經歷,多次前往西藏、四川、雲南、青海、貴州、廣西、海南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對北京地區植物多樣性、珍稀瀕危植物具有較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組建於2019年9月,由原自然保護區學院與林學院生態學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組建。組建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國家戰略和行業區域發展的需要,是與學校學科建設與學科資源承載力相適應,使學校對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支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學科體系更為完整、更加系統。
原自然保護區學院成立於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建設,是我國唯一培養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專門人才的學院,設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學、溼地生態學3個二級學科,其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一級學科的主體建設單位,形成了以生態學為基礎、自然保護為特色的研究型學院。學院有一個本科專業,即&34;專業, 2006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增設&34;專業方向。學院匯聚了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擁有了更加堅實的建設基礎,立足於服務國家和行業戰略需要,注重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緊密結合,積極引導優質智力資源投身行業服務、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在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加快學院事業改革發展,現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學院本科生平均讀研率60%左右,就業率達93%以上,研究生就業率達96%以上。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相關事業單位(如中國科學院、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博物館、雜誌社、自然保護區等)、企業、社會機構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部分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林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北京林業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