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發現!北京科研團隊找到高達18米稀有「鐵木」樹種,全世界僅8種!

2020-09-15 北京林業大學本科招生辦

重大新發現!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沐先運副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北京發現了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

據沐先運介紹,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鐵木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但資源量並不清楚。國家標本平臺上僅有118條標本記錄,京津冀地區只有12條標本信息,其中最新的標本採集於68年前的1952年。

沐先運稱,北京地區一直未有鐵木的記載。2014年,他在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深山中發現了疑似鐵木個體,2016年發現6株鐵木幼樹;2018年在河北霧靈山發現鐵木約20株。

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保處、密雲區園林綠化局的支持下,沐先運博士帶領團隊與北京霧靈山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一起,前不久再次進入保護區腹地考察,最終發現了這一目前京津冀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個體數量最多的鐵木種群

鐵木隸屬於樺木科鐵木屬,全世界共8種,我國有5種。其中鐵木本種分布於朝鮮、日本和我國冀、豫、甘、陝和川等地。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鐵木木材較堅硬,淡黃灰色,有光澤,是製作家具及建築材料的佳木良材。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成立以來,在我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溼地等領域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我國珍稀瀕危植物的調查與保護研究工作,通過近年來的持續深入野外調查,進一步豐富了北京市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信息,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與決策提供依據,服務於首都北京的綠色發展。

沐先運,博士,副教授。2007 -2012,就讀於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碩博連讀,取得博士學位。2012年7月參加工作,任教於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樹木學教研室,講授樹木學、植物分類學等課程。主要從事植物分類與系統進化、保護生物學研究及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主持、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34;科技支撐等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科研課題,發表科研與科普論文多篇。具有較為豐富的野外科研調查經歷,多次前往西藏、四川、雲南、青海、貴州、廣西、海南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對北京地區植物多樣性、珍稀瀕危植物具有較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延伸閱讀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組建於2019年9月,由原自然保護區學院與林學院生態學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組建。組建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國家戰略和行業區域發展的需要,是與學校學科建設與學科資源承載力相適應,使學校對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支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學科體系更為完整、更加系統。

原自然保護區學院成立於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建設,是我國唯一培養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專門人才的學院,設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學、溼地生態學3個二級學科,其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是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一級學科的主體建設單位,形成了以生態學為基礎、自然保護為特色的研究型學院。學院有一個本科專業,即&34;專業, 2006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增設&34;專業方向。學院匯聚了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擁有了更加堅實的建設基礎,立足於服務國家和行業戰略需要,注重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緊密結合,積極引導優質智力資源投身行業服務、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在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加快學院事業改革發展,現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學院本科生平均讀研率60%左右,就業率達93%以上,研究生就業率達96%以上。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相關事業單位(如中國科學院、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博物館、雜誌社、自然保護區等)、企業、社會機構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部分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林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北京林業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重大新發現!北京霧靈山腹地找到珍貴鐵木種群
    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在北京發現。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這一重大新發現。沐先運博士告訴記者,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
  • 北京霧靈山腹地發現珍貴鐵木種群和北京無喙蘭
    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鐵木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但資源量並不清楚。國家標本平臺上僅有118條標本記錄,京津冀地區只有12條標本信息,其中最新的標本採集於68年前的1952年。沐先運博士稱,北京地區一直未有鐵木的記載。
  • 北京首次發現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鐵木
    【北京首次發現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鐵木】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在北京發現。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這一重大新發現。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據介紹,鐵木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但資源量並不清楚。國家標本平臺上僅有118條標本記錄,京津冀地區只有12條標本信息,其中最新的標本採集於68年前的1952年。
  • 北京首現珍貴鐵木 位於霧靈山深處
    北京地區一直未有自然生長的鐵木記載。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中,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樹粗)超過20釐米,有的胸徑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
  • 十大中國瀕臨滅絕的珍稀樹種
    2、廣西火桐 廣西火桐,僅產於廣西西南部靖西縣海拔910米的山谷緩坡灌叢中。是我國特有植物,僅存3株。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白色,不裂;小枝幹時灰黑色,幾無毛;嫩芽密被淡黃褐色星狀短柔毛。本種分布地區狹小,資源甚少,產區群眾尚不知其為珍稀樹種,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當一般雜灌採伐利用,已瀕於絕滅。
  • 我國十大瀕臨滅絕的樹種,想必大家名字都沒聽過,請珍惜
    3、皂片高15 ~ 20米的落葉高木,樹幹和樹枝上有結實分枝的木質硬刺,說到植物種類瀕臨滅絕,那就是皂莢危機,湖南省南嶽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專家和工作人員隨同央視記者進入原始次生林拍攝時,在廣濟寺原始次生林內再次發現了兩株世界罕見的野生皂莢,經專家確認,由於這一重大發現,全世界現存的野生皂莢數量增加到4株,打破了全世界「目前只有2株皂莢」的記錄,絨毛皂角皂角材質緻密,莢實可作洗滌劑
  • 北京發現蘭花新品種「無喙蘭」 全世界僅有7種
    近期,北京發現了一株命名為「北京無喙蘭」的蘭花新品種。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近年曾發現多個首次出現在北京的物種,如扇羽陰地蕨等。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認為,近幾年,北京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珍稀物種逐漸開始在北京回歸。
  • 「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區被發現,近年這些罕見物種也相繼現身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近期,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被發現。同時,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也在北京霧靈山發現。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關注2:北京無喙蘭長什麼樣?發現有何意義?據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沐先運介紹,北京無喙蘭植株矮小,約20釐米,它相貌平平,形如枯枝。作為腐生型蘭花,無喙蘭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提供養分,可以視為中海拔區域(約800-1200米)森林多樣性的指示植物。
  • 霧靈山首現北京無喙蘭
    原標題: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珍稀物種相繼出現日前,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考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和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珍稀物種相繼出現 霧靈山保護區首現北京無喙蘭
    日前,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考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和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天目山有最古的樹12000年,最高的樹近60米,最粗的樹胸徑2.75米
    我們來天目山,遊歷古木是最初的動力,這裡樹木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蹟。有清代已經發現的,被乾隆皇帝封為大樹王的柳衫,胸徑2.33米,材積42.98立方米。保護區內,胸徑2米以上的19株,1.8米以上的36株,1米以上的664株,1米一下的「青少年」柳衫數以萬計。其中最大的胸徑2.75米,最大的材積達75.4立方米。
  • 漳浦寶貝樹種——攀龍格木 (作者:漳浦 林建東)
    2013年,筆者開始收集《漳浦古樹》素材,在漳浦縣石榴鎮攀龍村長美自然村大路旁,發現漳浦唯一的格木古樹,俗稱「鐵樰」,其胸圍405釐米、胸徑129釐米、貼近地面直徑近200釐米,高約18米,主樹杆近地處有一個高兩米多、最大寬度約70釐米大蛀洞。據在場的本村長者介紹,長美格木,系攀龍開基初種植,至今生存600年以上。
  • 北京發現蘭花新品種 - 深度 - 新京報網
    同時,也是無喙蘭屬在中國分布的第3個物種,全世界也僅有7種。目前,有關學術論文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植物分類學界主流刊物《植物分類》上。  通過10年調查,北京林業大學博士沐先運發現了這一新物種。他介紹,這種蘭花為腐生性,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中的特殊真菌,對環境要求更為苛刻。截至目前,僅發現17株北京無喙蘭個體。
  • 15歲少年發現1億年前甲蟲新種!
    據中國科學報12月25日消息,不久之前,宋丞峻和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一枚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非常珍貴的史前甲蟲新種——齒胸背長扁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15歲的他,發現了1億年前甲蟲新種
    不久之前,宋丞峻和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一枚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非常珍貴的史前甲蟲新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可以證明亞洲存在熱帶雨林的稀有樹種——龍腦香科植物!
    在我國,東京龍腦香僅生長在雲南河口、屏邊、金平等縣的中越、中緬邊界一帶、海拔100~1100米的熱帶北緣雨林中,通常分布在面迎東南季風的山前深谷底部。那裡陰暗潮溼,終年無霜,多靜風,屬於高溫高溼的熱帶季風氣候,土壤自然肥力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