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馬鳳國,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1973年生於平原縣蘆坊鄉(今桃園街道)葦子園村。1996年畢業於山東紡織工學院 (今合併為青島大學);2002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5年4月起就職於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之前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就職於道康寧公司從事科學研究及產品開發。
先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及國防預研項目。研究領域涉及聚氨酯、天然高分子改性、水溶性高分子、生物高分子等領域。
「我們葦子園村還在,也沒改名,我常常回去,那是我永遠的家。」在4月的青島,我們見到馬鳳國,聊起老家平原縣蘆坊鄉葦子園村,他滿臉興奮。
從農村到大城市,從國內到國外,從外企到高校,豐富的閱歷賦予馬鳳國有層次感的性格。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古板、嚴肅這樣特定的標籤,在他身上絲毫沒有體現,他樂觀開朗,說話風趣,待人不但沒有距離感,還有一種天然的親切。
「超常發揮」考上大學
學習染整專業
「高中之前我幾乎沒離開過村子。 」考入平原一中之前,馬鳳國一直在老家生活。父母務農,母親曾考入高中,但因種種原因被迫輟學。「母親對上學有一種情結,再苦再累,她堅持供我們姐弟仨上學。 」馬鳳國說,母親是他堅持讀書的的最大動力。
「村裡的上學條件很艱苦,校舍都是透風的,一下大雨,教室裡全是水。每個同學都有一盞煤油燈,每天拎著去上學。有時候碰到大雨天,就直接在半路找親戚家裡住下。 」馬鳳國到現在都記得那幽暗泥濘的土路,還有路邊房子裡淳樸善良的老鄉。
中考時,馬鳳國考上了平原縣第一中學,這被他用「超常發揮」來形容,「我成績比較平均,不偏科,也沒有特別拔尖的,當時沒見過世面,沒什麼大理想,所以也沒認真想過要讀高中、上大學。 」
3年後,馬鳳國在高考中又迎來一次「超常發揮」。「本以為考不上大學,要回家種地了,填志願時也沒當回事,報了青島的山東紡織工學院染整專業,其實自己當時也不知道這個專業是做什麼的。 」1992年,馬鳳國就這樣走進大學校門,「到後來我特別感謝高中班主任老師張傳發,是他管制著我的小懶惰,督促我學習。 」
「我感覺上了大學後開始開竅了,我性格比較隨和,做什麼就喜歡什麼,讀了染整專業,我就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馬鳳國告訴記者,「染整,定義為對紡織材料進行以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過程,這一專業看似冷門,實際很實用,涉及面很廣,整個化學專業的知識基本全覆蓋。 」
那幾年,正值紡染行業的興盛時期,紡織廠、染料廠、紡紗廠在青島遍地開花,工資待遇都很好,馬鳳國大二開始就到這些單位實習,收穫頗豐。
讀研讀博不斷進取出國深造積蓄力量
1996年,馬鳳國大學畢業。「始料未及的是,就在短短幾年內,紡染行業走上了下坡路,工廠大量倒閉,就業還是讀研這件事讓我很困惑。 」糾結過後,他決定繼續深造,「多學一些本事肯定能更好地立足社會。 」第二年,馬鳳國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含能材料專業攻讀研究生。
馬鳳國學的兩個專業在外行人聽來很陌生。「染整專業主要學習染料、配色染色、纖維化學等知識;含能材料專業主要研究製作火炸藥的材料。 」馬鳳國介紹,「這兩個專業,包括我現在研究的項目,看似不相關,但其實都是以高分子材料為核心的,有很多相通之處,進行交叉學習研究能碰撞出火花。 」
1997年,馬鳳國跟隨導師譚慧民參與國家863重大專項的研究,是一項關於火箭推進劑的課題,科研經費達1500萬,當時在學校是獨一無二的。這是馬鳳國首次接觸重大科研項目,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頻頻參與重大項目的研究。拿到碩士學位後,他再接再厲,考取本校高分子專業博士。「讀博期間,我做的吸水樹脂課題比較有影響力,這是一種高吸水的高分子材料,生活中最常見的應用領域是紙尿褲。我們這個課題主要研究吸水樹脂在土壤改良方面的應用,在我國西部沙漠戈壁地區,水分難存留,利用它可以收集儲存雨水,在植物需要時釋放水分,以此改良沙漠土壤。 」馬鳳國說。
2002年,馬鳳國作出一個重要選擇,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南洋理工大學的材料專業處於亞洲頂尖水平,在全球也佔有重要地位,我想去見識一下。 」
出國後,馬鳳國真切體會到國內外的差距,有很多核心技術還是依賴國外,這一現狀時刻激勵著他前進。一年半的時間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高分子領域做了大量研究,「比如一項DNA載體在治療愛滋病引起的眼部疾病方面的基礎性研究,我們利用高分子材料作為DNA的載體,為治療這種疾病找到一種全新方式,這種項目往往戰線很長,完成之後還要進行長期臨床試驗,但一旦完成,對全人類的意義都是巨大的。 」
放棄外企優厚待遇到高校教書科研
2004年,完成深造的馬鳳國去往上海,入職道康寧公司成為一名研發人員。這家公司是全球有機矽技術龍頭企業,待遇高、平臺好。不過,工作了一年之後,他卻萌生去意。「一是因為做研究只能在公司整體規劃內,個人就是公司產業鏈條上的一環,不能按照自身意願選擇研究方向。 」馬鳳國如是解釋,「二是我見識到外企科研能力之強大遠超之前想像,產品的技術含量更是把我們遠遠甩在了身後,我們應該從大學開始,從教學出發,加把勁,以後才有趕超的希望。 」
2015年4月,馬鳳國毅然辭職,回到大學時代的城市,到青島科技大學任職,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埋頭科研。
馬鳳國的科研項目看似高深難懂,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簡單總結為用科技賦予材料新生命,比如他研發的一種高分子材料製成的柔順劑,用在羊絨衫生產中,能讓羊絨更柔順,對皮膚沒有任何刺激;再比如他進行的乳液聚合技術研究,可以把油性漆「變」成水性漆,解決有機溶劑釋放的問題,更加綠色環保。「我在企業工作過,所以更明白,必須用高校的科研資源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才能真正推動技術進步、產業發展。 」馬鳳國對記者說。
2016年開始,馬鳳國開始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合力研究管道疏通項目。「在這之前,中國疏通石油管道用的高分子泡沫球完全依賴進口,每個價格約為1至2萬元人民幣,石油管道平均每3個月到半年就需要清洗一次,需要大量高分子泡沫球,成本十分高昂。現在我們取得了技術突破,生產出了替代產品,讓成本下降了一半以上。 」馬鳳國說,「我們生活中的物品都離不開材料,高分子材料應用範圍非常廣,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
關照家鄉學子關心家鄉企業
「每學期培養8至10個研究生,今年指導了12個本科生做畢業設計。 」馬鳳國告訴記者,作為老師,要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實驗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指導。「每天都過的很充實,學生也很喜歡報我的課程,畢業設計是學生教師雙向選擇,學校每次都會進行限額,要不然肯定會『爆滿』,我還是很搶手的。 」馬鳳國風趣地說。
馬鳳國負責的科研項目多,合作企業多,從他的實驗室畢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強,到了企業可以直接上手工作,所以他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很「吃香」。「快到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了,我的手機又要忙起來了,很多親朋好友和老鄉給孩子報志願時都會諮詢我。 」馬鳳國告訴記者,2009年,一位同鄉的孩子報考了青島科技大學,通過馬鳳國的指導和牽線搭橋,這個孩子畢業後去往上海工作,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在讀的還有好幾個小老鄉,看到他們感覺特別親切,我也會在學習和生活上關照他們。 」「我們學校跟金能科技有合作,他們每年都會來招人。 」談及家鄉企業,馬鳳國表示,很期待能在科研方面與家鄉企業合作,並建議德州的企業借鑑浙江台州的發展方式,進一步把校企合作落到實處,通過人才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從而推動企業和產業的整體發展。
不管離鄉多遠多久,鄉愁是永遠抹不掉的,在馬鳳國的言談舉止中,我們看出了他對家鄉的關注與關心,看出了他期待利用自身所學回報家鄉的懇切。
□本報記者梁希東李玉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張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