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史新妍教授團隊在3D列印可生物降解材料取得新進展

2020-09-09 小材科研

由於塑料製品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廢棄塑料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在逐年加重。因此,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成為材料科學界在環境保護方面所關注的熱點與難點。3D列印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數位化成型技術,在不依靠模具製造複雜製品,特殊功能製件的快速成型和多材料(梯度材料)複雜幾何結構成型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史新妍教授團隊在可生物降解材料3D列印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相關工作以「Manipulating Phase Structure of Biodegradable PLA/PBAT System: Effects on Dynamic Rheological Responses and 3D printing」(DOI:10.1016/j.compscitech.2020.108399)為題發表於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區TOP期刊,IF=7.09)上,該論文以青島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博士生呂陽為第一作者,史新妍教授為通訊作者。

課題組採用可生物降解彈性體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對聚乳酸(PLA)進行共混增韌改性,並自製PLA-g-GMA作為PLA/PBAT的高效增容劑,最後通過3D列印進行結構調控制備出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啞鈴型試樣。研究表明隨著增容劑含量的增多,PLA/PBAT相容性逐漸變好。加入10wt%增容劑後PLA/PBAT體系(下稱PLA/PBAT/10)內部分子鏈纏結程度達到最大,複數粘度和熔體強度最高,兩相結合能力最強。較PLA相比,PLA/PBAT/10共混物注塑試樣斷裂伸長率提高超過100倍。此外,增容劑的加入可以顯著提升3D列印層間結合強度,通過3D列印調整材料宏觀和微觀的取向使PLA/PBAT/10具有高達43MPa的拉伸強度和超過200%斷裂伸長率,不僅遠大於注塑試樣的拉伸強度(34MPa)更高於同期文獻研究水平

該工作得到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青島科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ompscitech.2020.108399

相關焦點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nbsp&nbsp&nbsp&nbsp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生物降解材料獲新進展 可承受60℃的PLA杯
    美國阿克倫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高分子科學與聚合物工程學院王世清教授在可持續性的生物塑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根據給定的CAD文件,印表機逐層放置材料構建形狀。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
  • 青島科大沈勇、劉福勝團隊在功能化生物基聚酯方向取得新進展
    脂肪族聚酯材料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學性質,被廣泛用作可吸收手術縫合線、組織工程支架、藥物載體和食品包裝材料。目前商品化的脂肪族聚酯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內酯等,由於其固有的一些缺點限制了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例如,聚己內酯的疏水特性和半結晶性質導致其在體內降解速率較慢(2-4年),無法作為短期植入材料使用。通過共聚改性,在聚酯分子中引入官能基團,可以調控聚酯材料的降解行為、結晶度和親水性,也可以作為反應位點,與生物活性分子反應。
  • 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等領域取得...
    導讀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等領域取得新進展。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sensors.0c022313、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和韓國蔚山國立研究院Prof Cho合作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青島科技大學王磊團隊在MOF基光催化劑催化制氫方面取得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可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可再生氫能源的技術,而其中光催化劑對轉化效率的提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有效地轉移和分離載流子,必須構建含稀土豐富金屬的雙官能複合助催化劑,從而開發出具有高H2演化活性的光催化劑。
  • 美國海軍獲得可生物降解3D列印材料專利,可用於水下航行 ​
    2020年9月4日,白令三維獲悉,美國海軍科學家獲得了一項為期20年的專利,該專利是由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海洋基礎聚合物製成的3D列印材料,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解。科學家團隊認為,使用新的3D列印材料,無人或自主水下航行器(UUV)等水下設備可以實現生物降解進而減少回收成本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在眾多生物3D列印大腕中,獲獎的劉易斯實驗室在哈佛大學一直在推進腎3D列印。該實驗室的名字來自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詹妮弗·劉易斯教授。根據其網站,該實驗室可對軟功能材料進行3D列印,用於微血管結構的細胞培養和組織工程以及其他應用。2016年,劉易斯(Lewis)的實驗室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3D列印如何用於構建近端腎小管的近端小管。腎負責從我們的血液中過濾和吸收營養,因此在人類腎臟中有數以百萬計的腎結構。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
  • 青島科大李龍博士、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1-03 09:38:46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基於3D列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人造牙應用
    為了實現這些材料的細胞組織、附著和遷移,適當的力學特性和降解行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項目中有必要選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作為基礎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作為頂部。>3.1 PHA的特徵和屬性:圖 2聚羥基烷酸(PHA)的一般結構聚羥基烷酸酯是一種可用於組織工程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 寧波材料所在高阻隔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發展生物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汙染」問題,還可以減少材料產業對石油的消耗,緩解石化資源壓力。石油基PBAT聚酯在可降解農用地膜、包裝、塑膠袋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但其阻隔性能差、抗撕裂強度低、強度模量不足的缺陷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因含有呋喃環結構而展示出優異的阻隔、力學、耐熱等性能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芳香聚酯。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食品廢棄物可轉化為可降解生物3D列印材料,破解「白色汙染」
    3D列印技術作為一項集光/機/電、計算機、數控及新材料於一體的先進位造技術,其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軍工與武器、汽車與賽車、電子、生物醫學、牙科、首飾、遊戲、消費品和日用品、食品、建築、教育等眾多領域,目前成為一種迅猛發展的潮流。理論上來說,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來列印。對於高端領域,列印材料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列印技術的發展。列印材料的瓶頸已經成為研究3D列印的重點問題之一。
  • 河北大學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整體柱製備常用的離子液體結構歸納 記者11月2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該大學喬曉強教授團隊在色譜分離分析新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基於離子液體的整體色譜柱:研究概況及其應用於高效色譜分離和富集」(Ionic liquids-based monolithic columns: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的綜述,近日在國際分析化學期刊《分析化學趨勢》(TrAC-Tr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