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等領域取得...

2021-01-07 網易新聞

導讀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等領域取得新進展。

跳轉閱讀→

1、化學院郭維斯副教授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1,3-二烯的選擇性雙官能化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該類反應可以從易得的原料出發轉化成高度官能團化的有用分子。含氮化合物廣泛存在於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引入氨基或其等效基團的1,3-二烯雙官能團化最近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高選擇性的引入兩個不同含氮官能團的方法還未見報導。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化學院郭維斯副教授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祝介平教授合作報導了首例含有兩個不同含氮基團1,3-二烯的選擇性1,2-雙胺化反應(圖1)。該方法高效合成了一系列異硫氰酸酯衍生物,產物的保護基容易脫除。同時,實現了溫和條件下硫氰酸酯向異硫氰酸酯的轉化。

1,3-二烯的選擇性1,2-雙胺化反應

該研究成果近期以「Selective 1,2-Aminoisothiocyanation of 1,3-Dienes Under Visible-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IF = 12.96),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郭維斯副教授,通訊作者是祝介平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項目和瑞士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4518

2、環境學院李龍博士團隊及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水體中陰離子含量如硫酸根濃度為重要的水質指標,飲用水中硫酸根離子濃度超標會引起急性腹瀉。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因其較高的靈敏度、較低的成本、易於微型化等優點被廣泛用於環境汙染物的實時快速監測,是環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遺憾的是,近年來發展的硫酸根離子電極因選擇性欠佳,環境樣品中的親脂性陰離子如高氯酸根、硫氰根等會造成較大幹擾,這類電極尚不能用於實際環境樣品的測試。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學院青年教師李龍博士團隊及錢翌教授團隊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21): 14740-14746;ACS Sensors, 2020, 5(11):3465-3473;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0,129151),開發了新型硫酸根載體並構建了高選擇性硫酸根聚合物膜電極,相關成果以「Hydrogen Bond-Based Macrocyclic and Tripodal Neutral Ionophores for Highly Selective Polymeric Membrane Sulfate-Selective Electrodes」為題發表在國際經典期刊ACS Sensors(一區TOP期刊,IF=7.33)上。

文章以方醯胺及硫脲為氫鍵給體,通過設計分子的空間結構,構建了對硫酸根具有高選擇性、強結合能力的環狀及具有三維結構的離子載體,並據此構建了高選擇性硫酸根離子選擇性電極。實驗結果表明,開發的新型硫酸根離子選擇性電極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及靈敏度,環境水體中常見的陰離子如高氯酸根、硫氰根、硝酸根等不幹擾硫酸根離子的檢測,目前該傳感器已成功用於飲用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該進展的相關文章以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環境學院李龍博士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及第一作者。

該工作得到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島市基礎創新專項及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生態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及青島科技大學化學學部等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sensors.0c02231

3、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和韓國蔚山國立研究院Prof Cho合作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眾所周知,質子交換膜電解水是一種節能、高效的制氫方式,目前產業化的主要瓶頸是水氧化電極催化劑昂貴,開發可以替代貴金屬IrO2的催化劑至關重要。該課題組開發一類新型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以玻璃碳為工作電極,製備的表面La缺陷的La3IrO7-LSD在酸性介質中展示了優於貴金屬IrO2的OER性能。通過非原位XPS和XANES等技術表徵,結合DFT計算,確定了水氧化機理遵循晶格氧機理,該工作以「Gettering La Effect from La3IrO7as a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cid Media」為題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2020, 2003561(影響因子25.2)。

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劉希恩教授、秦清教授、劉尚果博士和Prof Cho,以及碩士王一盟和Haeseong Jang為主要貢獻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山東省重點及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4、化工學院武玉民教授團隊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機器人、電子皮膚、人體檢測等領域。然而,如何製備兼具柔韌性、自愈性和傳感能力的柔性導電複合材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有機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柔性、耐溶劑性、耐高溫性等,能夠作為一種良好的基體材料用於應變傳感器領域。使用有機矽聚合物為主鏈,並將生物小分子改性後的導電納米材料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複合是構建新型柔性導電複合材料的理想方法。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武玉民、劉月濤、高傳慧教授團隊報導了關於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的相關進展。利用生物小分子改性的導電納米材料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複合製備的有機矽應變傳感器在力學性能、室溫修復性能和應變傳感性能等方面表現優異,並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一區IF=8.758),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一區IF=7.059)上分別發表了題為「Self-Healing Ti3C2MXene/PDMS Supramolecular Elastomers Based on Small Biomolecules Modification for Wearable Sensors」和「A Stretchable and Self-Healable Organosilicon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 for A Reliable and Sensitive Strain Sensor」的文章。

文章分別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與生物小分子改性的Ti3C2MXene、MWCNTs通過氫鍵相互作用複合,在動態亞胺鍵的幫助下實現無需外部熱源的自修復過程,並將其用於探測人體細微運動的應變傳感器。實驗結果表明,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具有優異的形狀變化靈敏度(GF均大於或等於3.6),且可以在自愈前後準確感應人體極為細微的運動。該進展的相關文章均以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化工學院劉月濤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碩士生張凱銘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生物分子改性的Ti3C2MXene/PDMS超分子自修復應變傳感器

生物分子改性的MWCNTs/PDMS超分子自修復應變傳感器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高校「青創科技計劃」、山東大學特種功能聚集體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3653?ref=pdf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C/D0TC04719H#!divAbstract

來源:青島科技大學新聞網

· 微信訂閱號消息列表改版,公眾號消息不再以時間順序展示,大家想及時看到化學加推送內容,多多點擊文末「看」,按照下圖將「化學加」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寧夏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MBA中國網訊】近日,寧夏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保軍副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4.229)上。
  • 青島科技大學王磊團隊在MOF基光催化劑催化制氫方面取得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可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可再生氫能源的技術,而其中光催化劑對轉化效率的提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有效地轉移和分離載流子,必須構建含稀土豐富金屬的雙官能複合助催化劑,從而開發出具有高H2演化活性的光催化劑。
  • 青島科大王磊教授團隊在電催化固氮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實現NRR的高活性和出色的穩定性,迄今為止已經開發了多種改善電催化劑性能的方法,包括元素摻雜,缺陷,控制晶相和表面改性等。然而,尚未報導關於電催化劑晶面與NRR活性之間關係的系統研究。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王磊、賴建平教授
  • 【科技日報】高效氮化碳催化劑 實現光催化循環固氮產氨
    近年來,為了尋求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低排放的人工合成氨新技術,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光催化固氮合成氨技術由於其能夠利用太陽能,條件溫和並且低排放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氰基修飾氮化碳作為一類典型的二維非金屬半導體光催化劑,具有成本低、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元素來源豐富、易於大量合成等優勢已成為固氮光催化劑領域的研究熱點。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近日,青島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玉坤博士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上在線發表了題為《[001]-青島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博士後朱玉坤為第一作者,楊東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沈少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張青紅教授團隊在製備廉價高效的可見光光催化劑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領域取得新進展,以《MXene為前驅體製備碳摻雜TiO2並與g-C3N4耦合作為可見光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產氫》(Ti3C2 MXene-derivedcarbon-doped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Joule 2018, 2, 549-557),樸玲鈺課題組通過理論和實驗研究發現,水作為催化劑促進甲酸分解產氫的高效發生,這是本領域首次對水作為催化劑催化該反應進行的報導。水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催化分解甲酸的活化能,提高反應效率(提高2~4倍),同時水在反應前後保持不變。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目前,工業制氫主要依靠煤、天然氣重整,這個過程加劇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與環境汙染。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作為一種重要的可持續新能源技術,開發高效、廉價的水分解電催化劑受到廣泛關注。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江蘇海洋大學在多功能複合材料及工業催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江蘇海洋大學化學工程學院2020屆碩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陳楓、範子純等同學先後在Chemical Science(IF = 9.556)、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在電催化固氮的性能與機理探究方面取得進展。  增強催化劑活性與選擇性的關鍵是如何在催化劑表面合理設計與構築針對特定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其中通過缺陷工程改變催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調節催化劑對反應物或反應中間體的吸附與活化過程,是光/電催化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空位缺陷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常用的手段,空位缺陷可作為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進一步增強催化劑的內在性能。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電解水制氫受到廣泛關注,尋找能替代貴金屬的廉價高效的電催化劑成為當下研究熱點。石墨烯由於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優異的化學穩定性以及易於化學修飾等優點,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人們致力於將其發展成為高活性的電解水制氫催化劑。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導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和環境危機。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河北科技大學首篇Angew.: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入駐化學加,推廣快人一步 導讀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在全解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化學學科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德國應用化學,2018年影響因子
  • 基礎研究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新成果: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
    ACS Catalysi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釔調控NiFe層狀氫氧化物電子結構增強半導體光電催化性能(Yttrium-Induced Regula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NiF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Yields Stable Solar Water Split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