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飛天航天夢,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到戰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從未停歇。今天,中國人自己的「九天摘月」之旅已經就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今日IP:嫦娥五號
1
進入發射場就位
時間:2020年11月底
地點: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101工位
載荷: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
重量:8200kg
軌道:地月轉移軌道
▲活動發射平臺承載長五火箭駛出垂直測試廠房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並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分段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此後,火箭按照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11月17日上午,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小時後,將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後續,在完成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等工作並確認最終狀態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按程序實施發射。
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02
四個首次
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將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
當年它是到月球拍了一張月球表面的照片,這一次亟待出發的嫦娥五號的任務則是要帶月球上的一抔土回來,即將踏出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的最後一小步「回」,會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在這種環境下著陸器如何鑽孔、鏟挖,能不能順利把樣品封裝進上升器,以前沒做過,難!
首次從月面起飛
以往都是地面固定發射,這次要在月面以著陸器為平臺發射上升器,怎麼導流、怎麼散熱、如何控制,都是新問題。
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上升器發射到月球軌道,要與軌道器、返回器組成的組合體交會對接,把採集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分離,看過《星際穿越》的人會知道,這種太空對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首次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帶著樣品飛向地球,在距地面幾千公裡時分離,最後返回器回到地球,以往的返回艙都是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裡/秒)返回,這次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秒)返回,速度更高、摩擦更大,返回器的氣動外形、防熱材料、姿態控制都是新挑戰。
3
「奔月」之「嫦娥」
2007年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發射升空的深空探測器,它把拍到的月球傳回祖國。並在2007年11月26日,首次正式發布了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
2010年 「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可以飛至1億公裡以外,成為我國迄今為止飛得最遠的太空飛行器。在那次任務中,「嫦娥二號」得到了國際最高的7米解析度全月圖和月球虹灣地區1.5米高解析度局部影像圖,為「嫦娥三號」著陸找好了「落腳點」。
2013年 「嫦娥三號」
「嫦娥三號」是我國第一個在地球以外的天體軟著陸的無人探測器。它拍攝的月面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後首獲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片和數據已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
2018年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是世界首個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截至目前,「嫦娥四號」探測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展望未來,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資源詳查,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任務。
嫦娥八號除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和技術利用。
讓我們離星辰和大海更近一步,並親眼目睹人類向星辰進發的壯舉。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國家航天局、海昌衛星發射基地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