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形成有哪幾種說法?嫦娥五號「摘月」歸來後,需要重新研究

2020-12-03 城市船夫起

隨著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11月24日於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正式啟動首次「採集月球樣品任務」,此次嫦娥五號預定的目標是要帶回2公斤左右的月壤。這就是大家所謂的「摘月」和「取土」行動。據最新消息,發射當日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25日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即將進行第三次軌道修正。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各中心和臺站跟蹤正常。預計任務飛行時間23天,12月中旬返回。

相關網絡配圖

關於月球取樣,之前美國和前蘇聯分別各進行過兩次,最近的一次是1976年前蘇聯的月球24號。距今已經過去44年。這次取樣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我國探月工程,提出過三步走,即「繞、落、回」。2007年,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並開展著陸器的就位探測和月球車的巡視勘察。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回」——成功採集「月壤」,並帶回地面。

嫦娥一號·網絡供圖

為何要取回「月壤」?首先是對目前選定的月球著陸區,進行現場探測採樣,為後期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更多有效的數據,比如月面環境、地形,以及月巖等物質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其次,月球作為第一個被探測取樣的天體,可以通過月壤的成分分析,並推斷出月球的形成,找尋億萬年前星體運動和作用的記憶,從中探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奧秘。對人類研究月球成因、演化歷史以及太陽活動等課題都有著重要意義。

嫦娥四號·網絡供圖

關於月球的形成,目前大致有四種——分裂說、俘獲說、同源說、碰撞說。這四種說法,認為月球的形成都和地球有直接關係。分裂說,即「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摘自1898年,喬治·達爾文《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此觀點在1969年阿波羅12號取回月球巖石樣本,經分析,這些巖石年齡要比地球發現的最古老巖石年齡還要早,此說法當時認為被攻破。

相關配圖·來自網絡

而俘獲說,就是某個小行星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沒有脫離地球,始終圍繞地球旋轉,帶來潮汐變化。同源說,是建立在「太陽星雲」的基礎上提出的: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瀰漫的星雲物質,幾乎在同一個太陽星雲的區域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大小不同的天體。這個學說,也因為通過月球巖石樣本的分析,地球與月球的成分差別很大而被反駁。

月球表面

大碰撞說,這個是目前科學界較為認定的說法。此理論是基於宇宙大爆炸是存在的,然後太陽系形成開始了早期演化。在演化過程中太陽系空間中形成大量「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合併形成一個原始地球。接著有一顆星子與地球碰撞,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幾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個環,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大碰撞·網絡供圖

要論證以上關於「月亮形成」的說法,必須要經過科學數據的支持。正如分裂說、俘獲說,用月球巖石樣本分析得出來的數據;大碰撞說更需要去科學地證明。巖石樣本與「月壤」,其本身組成成分必然不同。任何理論的提出,並不能靠單一的物質成分去佐證。即使在人類有了數次的「摘月」,並帶回月壤樣本,可能限於一些因素,近幾十年,科學界並未取得實質的研究論證成果。我國嫦娥五號「摘月取土」計劃實施並成功,必將使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宇宙奧秘的步伐向前推進。

相關焦點

  • 向宇宙奧秘更進一步,嫦娥五號「摘月」,或許會證實月球如何誕生
    隨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11月24日於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我國正式啟動了首次「採集月球樣品任務」。此次嫦娥五號預定的目標是要帶回2公斤左右的月壤。這就是大家所謂的「摘月」和「取土」行動。據最新消息,發射當日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25日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即將進行第三次軌道修正。
  • 嫦娥五號「摘月」對我國的重要意義
    近日,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在距月面約230公裡處成功實施四臺150牛發動機點火,約22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 月球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從地球「噴出」的?靜等嫦娥5號歸來
    古人沒辦法知道月上宮闕是何年,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我國的嫦娥5號從月球成功「挖土」返回中,雖然說此次只計劃帶回2公斤樣本,但這已經足夠我們研究月球的很多歷史和秘密了,我們會離月球年代與形成真相卻越來越接近。月球起源大碰撞說說起月球的起源時就要提到,天文學界在1970年代至今普遍支持的一種「大碰撞說」的說法。
  • 嫦娥五號月球「打卡」歸來 軌道器「擺渡」回家之路
    根據任務要求,自身1噸多的嫦娥五號軌道器,需要頭「頂」3.7噸的著陸上升組合體,肚「裝」3噸推進劑和300多公斤返回器,並在飛行過程中依次分離著陸上升組合體、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和返回器,這也讓軌道器成為中國首個具有「大承載」「分離面多」等多個特點的月球探測飛行器。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
    天氣網訊,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事情引來網友們關注,據悉,探月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那麼,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呢?一起來看看吧。
  • 嫦娥五號將從月球帶回土壤研究,為什麼美國也想得到這些土?
    直到阿波羅登月後,人類取得了大量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之後,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才最終提出一個目前被主流所接受的說法:小行星撞擊說。這個理論認為,在地球形成後不久,地球被一顆大小與火星差不多的小行星「忒伊亞」撞擊,這次撞擊讓「忒伊亞」整體被撞碎,地球的一部分地幔物質也被撞飛。
  • 「嫦娥五號」開啟月球採樣之旅 西安硬科技貢獻「最強大腦」
    承擔的功能有:測控應答機接收並執行地面發送的所有遙控直接指令;完成遙測數據的採集和遙控間接指令的分配,以及加熱迴路控制驅動;提供星上基準時間,採集各類遙測數據組幀下行等。  嫦娥五號如何實現「九天摘月」?  有業內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全可以看做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
  • 嫦娥五號:繼美蘇後40多年來再次開啟「摘月」之旅
    距美國實行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收集月巖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在今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將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在月球上採集月巖帶回地球,採集的樣品用來研究月球的歷史。其實嫦娥五號原定於2017年發射,但是由於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故障而推遲到現在。
  • 外交部:期待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吳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都期待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平安凱旋歸來。嫦娥五號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於6日凌晨實現上升器與軌道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容器已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對此,華春瑩表示:「嫦娥奔月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16年來,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實施,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中國探月全線的工程師、科學家勇於探索、攻堅克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全中國人民都在為中國探月科研人員的努力和智慧感到驕傲。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嫦娥五號王者歸來,就為取兩公斤月球樣本?雄心壯志毫不掩飾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長徵五號,那麼嫦娥五號也就無從談起。 長徵五號作為一款新研火箭需要通過實際發射驗證才能承運高價值的嫦娥五號,按照計劃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完成發射經過可靠性驗證後,當年11月長徵五號就將執行嫦娥五號發射任務,但遙二任務的失利導致後續發射計劃推遲。
  • 「嫦娥五號」回家,月球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們要慶祝一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終於返回地球啦,嫦娥姐姐這趟回娘家的時間還挺長,11月24號發射,12月17號返回,歷時23天。於是有小夥伴問了,為啥只有返回器回來了?嫦娥姐姐沒有整個回家嗎?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專家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正式開始持續2天的月面工作。本期《軍視問答》為你講解關於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一些知識,一起聽聽!▼1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特點?
  • 嫦娥五號發射,你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嫦娥五號身負一項重大任務,它將使用返回艙把從月球採集的2千克樣品帶回地球,由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究。雖然大碰撞說在目前佔主導地位,但也有理論認為,月球是原來的兩顆衛星撞擊後合二為一形成的。最近還有理論稱,月球可能是地球從金星那兒拐來的。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現場視頻回放 嫦娥五號著陸月球時間
    嫦娥五號落月視頻:(視頻來源:央視新聞)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於月球哪個區域?探測器如何穩穩地降落?降落後又將如何開展「挖土」作業呢?落在哪?
  • 嫦娥五號奔月在即,胖五進入發射準備階段,出徵將創四個「第一」
    ,正在與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前的總裝和測試工作,有消息稱或於11月24日發射。是我國探月「三步走」計劃中的最後一步,這項任務可以看做是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是我國第一個地外取樣返回的航天項目,它將把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帶回地球,堪稱上「九天摘月」。
  • 「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 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在充滿挑戰與困難的2020年,嫦娥五號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月面起飛」載入史冊,「旗開月表」振奮人心,「太空擁吻」驚險浪漫,如今則是「採擷月壤」太空歸來。  歸來日挑燈夜戰  12月16日,又是一個挑燈夜戰的日子。
  • 嫦娥五號著陸點為何是月球風暴洋 嫦娥五號幾號到月球
    北京時間 11 月 30 日凌晨 4 時 40 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將擇機月面軟著陸,為什麼著陸點是月球風暴洋?據介紹,人類已獲得的月球樣品大約有 380 公斤左右,分別來自於月球東南部的靜海和豐富海。風暴洋是月球最大的月海,在此之前,沒有其他探測器曾經到達這裡。
  • 全球矚目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還要過幾個難關?
    從古至今,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的步伐,古時候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是古代人未知空間的幻想,而到了現在,太空飛行器的發明,讓人類有了探索太空的基礎,中國近些年來的航天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的,中國把這些太空飛行器命名為神舟、嫦娥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航天人最深情的浪漫,也是對它們的每一次飛行的最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