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回家,月球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2021-01-22 網盾網絡安全

首先我們要慶祝一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終於返回地球啦,嫦娥姐姐這趟回娘家的時間還挺長,11月24號發射,12月17號返回,歷時23天。

於是有小夥伴問了,為啥只有返回器回來了?嫦娥姐姐沒有整個回家嗎?我們來給嫦娥姐姐做個解剖:「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部分組成,4個部分串聯在一起,是不是很像一棵聖誕樹。這4部分可以再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著陸器和上升器)將在月球上著陸,其中上升器要帶著採集的樣品返回軌道。下部分(軌道器和返回器)留在月球軌道上,軌道器承擔著支撐和服務任務,返回器的任務是帶著月球樣本返回地面。

所以真正的嫦娥姐姐其實只是返回器,我們可以將整個過程看做嫦娥姐姐攜帶挖掘機(著陸器)裝載機(上升器)回娘家帶點土特產,然後乘坐高鐵(軌道器)將土特產帶回地球。那麼挖掘機裝載機由於超載,帶不回來,所以留在了娘家。

這次攜帶的樣本對於我們進一步探索月球有著巨大作用,在嫦娥五號剛剛離開地球之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們就表示,希望中國能夠分享從月球帶回來的月壤,以供研究。

我們不難發現,縱使人類登月已經不是一門新技術了,但是對於月球背面的探索我們卻還很有限。除了技術原因,也有另一種學說。

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它的背面直到太空船上去拍照後,人類才能窺視容顏。

照理論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星體,不管哪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隕石撞擊的機率應該相同,怎會有內外之分呢?

月球為何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衛星都沒有這種情形,為何月球正好如此,這又是一種巧合中的巧合嗎?難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釋嗎?

因此有科學家大膽指出月球背面是不是居住著某種高智能生物?又或者其實整個月球就是一顆外星人造行星?

有不少證據支撐著這個說法。

證據1:月球其實是空心

1969年11月美國宇航局在阿波羅12號探月過程中,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掉落在月球表面,造成了相當於1噸TNT的爆炸。正常實心體可能很快就會平靜,然而美國宇航局設置在月球上的地震記錄儀竟然記錄到了持續15分鐘的震蕩,這仿佛就像我們用大錘子敲擊鑼鼓所發出的聲音。

證據2:月球擁有不該有的元素

月球的隕石坑中有極多熔巖,這些熔巖中含有大量地球稀有金屬元素包括鈦、鉻、釔等,我們都知道這些元素至少需要2、3000攝氏度的高溫才能融化,但是月球表面溫度在 -180 至 160攝氏度之間,並且至少30億年沒有火山活動,那麼月球上如何產生如此多需要高溫的金屬元素呢?

證據3:月球年齡比地球更加古老

科學家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和地球上巖石做分析對比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年,而月球巖石為53億年。不過也有科學家表示,這些巖石也有可能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是留下的殘餘,所以這一說法也只是猜測。

證據4:近乎完美的軌道

月亮是太陽系中唯一具有近乎完美原型軌道的衛星,還是固定的。而且它並不像木衛、土衛那樣旋轉。換句話說,月球與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沒有共同特徵,並且無論月球如何公轉,面對著地球的永遠只有正面,那麼月球背面,究竟有什麼秘密?

月球上到底有沒有高智慧生物尚不可知,因為人類的技術尚有限,但是倘若有,他們的網絡技術一定是遠遠超過我們的,當我們還在為網絡安全焦頭爛額的時候,當黑客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國際,各國進行網絡較量的同時,也許外星生物早就對我們的行蹤想法了如指掌了。

未來也許技術更加發達後我們也可以通過電波等方式與外星生物進行交流,黑一黑外星居民的通訊網絡,從了解國際新聞變成了解星際新聞,星球記者來回穿梭在各大星球之間,在星際頻道每天報導某個星球居民新出臺了什麼法典,某星球居民舌尖上的美味,某幾個星球又發起了什麼星際戰爭希望哪些狗腿星球參與協助......

這樣的宇宙仿佛更加吸引人了呢~

相關焦點

  • 科普:嫦娥五號經歷多少挑戰?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科普:嫦娥五號經歷多少挑戰?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0-12-01 08:05:5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歡迎回家!&nbsp&nbsp&nbsp&nbsp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嫦娥五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著陸月球時間 還要經歷多少挑戰?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
  • 【雲關注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完成 嫦娥「五姑娘」,期待你回家!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 科研人員為嫦娥五號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道:「鑽取就是通過空心鑽杆的取芯機構,鑽到月球表面兩米深以下處,得到深層樣品的層理信息。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一、海陸空為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保駕護航和載人飛船相比,嫦娥五號返回器體積僅有載人返回艙的七分之一左右,可著陸面積卻是載人飛船的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間尋覓這樣小的目標可謂難上加難。」回家,為其保駕護航。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在前往月球的飛行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探測器會產生軌道偏差,需要在地面人員的指揮下修正軌道,朝正確方向繼續飛向月球。 本次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入軌精度較高,軌道修正量很小:北京時間11月24日22時6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第一次軌道修正順利完成;11月25日22時6分,第二次軌道修正順利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達到預期目標。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
  • 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嫦娥五號起飛,我們等你回家~
    嫦娥五號起飛,我們等你回家~ 2020-12-04 1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嫦娥五號帶著月壤從月球起飛回家,這些上海載荷為「挖土」助力
    制嫦娥五號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和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據上海技物所副所長、月球與深空探測系列載荷指揮舒嶸介紹,當「嫦娥五號」落月分為三個階段:當距離月面15千米時,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的測距功能啟動,通過大能量、窄脈寬雷射來測量著陸器和月面間的距離;當著陸器距離月面約2.5千米時,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的測速功能開始工作,通過探測雷射回波的頻率信息來測量著陸器相對月面的速度;當著陸器下降到距離月面
  • 歐洲航天局:歡迎嫦娥五號回家
    歐洲航天局:歡迎嫦娥五號回家 2020-12-17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歡迎回家!一圖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歡迎回家!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  在裴照宇看來,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我們「繞、落、回」整體規劃來說,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我國月球探測來說,是奠基之作。  既是收官,又是奠基,可見嫦娥五號承擔的使命有多麼艱巨和光榮。那麼,要去月球挖土的「嫦娥」,這一路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其實不然,我們已經對月壤開展了不少研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 華春瑩:期待嫦娥五號探測器平安回家
    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截圖中國網12月2日訊 據外交部官方微信「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在今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昨天,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負責國際合作事務的負責人薩韋利耶夫對此表示祝賀,並祝願中國圓滿完成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同日,歐洲航天局也在社交媒體上向中方表達祝賀。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說:「這些天,中國很多民眾都像我一樣,密切跟蹤著嫦娥五號的軌跡,同嫦娥五號探測器一起遨遊太空。
  • 「嫦娥」回家 從月亮上起飛(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二)
    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月面軟著陸。漫畫來自新華社嫦娥五號月面取土。漫畫來自新華社古有嫦娥奔月傳說,今有「嫦娥」回家直播。順利完成月球上的科學任務之後,嫦娥五號要回家了。12月3日23時許,嫦娥五號上升器在月面點火起飛,攜帶著精心「打包」的月壤奔向環月飛行軌道,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徵程。漫漫歸途中,還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月球軌道空間交會對接考驗著嫦娥五號。起飛離月宮載人不是夢嫦娥五號回家之旅順利開啟,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的成功。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嫦娥五號軌道器攜帶返回器從月球返回
    出發容易回家難,嫦娥五號為什麼打個「水漂」才能到家?圖/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新京報訊(記者倪偉)12月17日凌晨,出發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任務獲得成功。深夜蒼穹中,嫦娥五號的回家之路蘊含著重重威脅:返回器能否準確回到著陸區域上空?降落傘能否準時打開並切斷?在通信的「黑障區」,太空飛行器能否作出自主判斷?最具不確定性的一環,是返回器將兩次進入大氣層,仿佛打了個水漂。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對於我們還有哪些意義呢?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與「嫦娥五號」相關的軟體著作信息共有12條,其中包括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測試序列執行軟體、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數據自動判讀軟體、嫦娥五號著陸器數管仿真軟體等。)任務,「嫦娥五號」任務的難度係數可以說是上了幾個臺階,同時,「嫦娥五號」的發射也意味著我國有望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 嫦娥五號「啟程回家」,專家解讀為何選擇在內蒙古草原降落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嫦娥 " 五姑娘 " 已經完成採集、打包並發貨,踏上了 " 回娘家 " 的旅程。接下來,我們只需要靜待籤收來自月球的 " 禮物 "。按照計劃,進行派送的返回器將最終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返回地球的路上,嫦娥 " 五姑娘 " 要經歷多少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