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2021-01-22 快科技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

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

其實不然,我們已經對月壤開展了不少研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

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圖1. 嫦娥四號著陸月面(動圖,素材來源見水印)

在記錄嫦娥四號著陸過程的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著陸瞬間著陸器正下方被吹跑的塵土(圖1);玉兔二號月球車緩緩從著陸器駛下,開始了在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在月球背面刻下了第一道醒目的車轍(圖2)。


圖2. 玉兔二號倩影和月表上的車轍(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這條車轍已長達600多米,還在隨著玉兔的腳步不斷向前延伸。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鬆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

網上有個很有趣的問題,「當年各國收到美國贈送的月壤後,是如何確認月壤真的來自月球的?」


圖3.問題描述(圖片來源:知乎)

從嫦娥四號的著陸視頻中,大家很難看出月壤與地球土壤的不同,但其實只要對月壤樣品進行研究,就會發現它們差別很大。

人類目前擁有的月壤,均來自9次任務。阿波羅登月計劃的6次任務,一共從月球正面的6個不同地點採集並帶回了382公斤的月球樣品,其中約1/3是月壤;蘇聯的3次月球號任務,也採回了300克左右的月壤樣品。(當然,嫦娥五號任務順利開展後,這些數據都將增長。)

通過對這些樣品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除了粒度都很細小之外,月球與地球上的土壤有很大的差異。

地球上的土壤大家都很熟悉,是一層疏鬆的物質,是由巖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礦物質,添加了有機質和水,含有微生物等。地球上土壤的形成,除了化學、物理作用之外,生物的活動是其最重要的特徵。此外,我國西北地區廣泛分布的黃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土壤,主要由風力搬運、沉積形成。黃土逐年堆積,因此還記錄了長達200多萬年的氣候變化歷史。

月球沒有大氣、沒有水、更沒有生物。那麼月壤又是怎樣形成的?

由於沒有大氣,月壤被直接暴露在太陽輻射和微隕石的轟擊之下,組成和物理性質發生改變,科學家們將這個過程稱為「太空風化」,從而與地球上在大氣、水和生物共同作用下的「地表風化」相區別。

月壤的形成過程沒有生物活動參與,沒有有機質,還極度缺水乾燥;組成月壤的礦物粉末基本是由隕石撞擊破碎形成,因此,粉末顆粒的銳角十分鋒利。

不僅如此,月球沒有磁場保護,太陽風(主要由氫離子等組成)會注入到粉塵顆粒表面,將礦物中的二價鐵離子還原成納米金屬鐵微粒,從而改變其電磁特徵、光譜特徵(顏色)等。

另外,月球表面經常被隕石以每秒10多公裡的速度撞擊,巨大的能量會使月表一部分物質熔融,形成玻璃,還有一部分物質氣化,再重新凝結,成為月壤組成的一部分。

所以,想用地球土壤「冒充」月壤,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月壤只不過是月球表面的塵土,為什麼還要研究它呢?其實,研究月壤不僅對探月非常重要,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了解地球。

要想探月,必須研究月壤

可以這麼說,月壤對於探月工程的實施非常重要。

前面我們提到,月球表面幾乎完全被月壤所覆蓋。這就意味著,環繞月球軌道上的所有探測器直接探測的對象並非巖石,而是月壤。但是,由於太空風化作用,月壤的物質組成和光譜性質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很顯然,如果不了解這種影響,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存在偏差。

月壤的特點導致它對探月儀器和太空人都形成了不小的威脅。開展無人著陸和巡視探測時,從月壤表面揚起的月塵,會覆蓋在各種載荷的傳感器表面,以及充填在儀器和機械的運動機構縫隙,直接對工程的實施構成安全威脅。


圖4. 太空衣上粘滿月塵的阿波羅太空人(NASA)

月表重力僅是地球重力的1/6,而且月壤顆粒的電磁性發生了改變,因此月壤的粘附力很強,太空人出艙進行科學考察時,全身極易粘滿月壤顆粒(圖4)。

這些月壤顆粒雖然極微細,卻像刀尖一樣銳利,很可能給太空人的安全帶來重大威脅。

因此,對月壤的認識和研究是月球探測,以及未來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等不可或缺的基礎。

月壤還是未來月球資源的首選利用對象

除了對探月工程意義重大,月壤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我國已經成功實施了月球探測「繞、落、回」三步曲的前兩步,今年即將完成第三步。下一階段月球探測的新趨勢,就是從相對單純的「科學探測」向「科學與應用並重」轉變,月球資源利用已成為預先研究的重要內容。

需要在月球上開採、帶回地球的資源很少,最重要的是氦-3。氦-3是未來核聚變的可選燃料之一,但地球上的氦氣主要是放射性元素鈾、釷衰變產生的氦-4。氦-3主要存在於太陽,通過太陽風注入到月壤中(地球的磁場保護了地球,但同時也擋掉了氦-3)。

因此,未來有可能從月壤中提取氦-3,帶回地球供核聚變使用。

我國一直在論證嫦娥四期任務,計劃在月球上建一個「基本款」科研站。月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天然空間站,是人類深空探測的前哨站。

月球資源將更多被應用於未來月球基地本身的構建和運行。例如,未來可以採用3D列印技術,利用月壤修建月球基地;從月壤中提取太陽風注入的氫,通過與鈦鐵礦反應生成水和金屬鐵;從月球南北二極永久陰影區提取凝結在月壤中的水冰等。

這些重要的資源都富集在月壤中。另外,一些重要的礦物資源(如鈦鐵礦),從月壤中分選提取是最為經濟可行的方案,能夠避免開採和破碎堅硬巖石的巨大消耗。


圖5. 科幻電影中的月球基地(圖片來源:《2001太空漫遊》)

月壤是本書,藏著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秘密

研究月壤的意義不止於此。

月壤中藏著太陽的秘密。由於月壤一直受到太陽的輻射,太陽的物質以太陽風的形式被注入到月壤顆粒得到保存。因此,從月壤顆粒可以提取、並分析太陽的樣品。完整的月壤剖面,記錄了長達30多億年的太陽輻射歷史和注入的太陽物質。

月壤中還藏著地球的秘密。月球自形成以來,一直在不斷遠離地球。在地質歷史早期,月球遠比今天更靠近地球。除了太陽風之外,月球還一直被地球風吹拂著,特別是在更早的30多億年前。因此,月球正面的月壤還注入了來自古老地球的大氣物質。科學家提出,通過比較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可以識別出來自地球大氣的成分,研究30多億年前地球大氣的組成和地球磁場(Ozima, et al, 2005; Wei, et al, 2020)。

最後,月壤中當然還藏著月球本身的秘密。月球表面不斷受到隕石的撞擊,濺射起來的物質一層一層堆積在月球表面。因此,月壤剖面記錄了30多億年以來的隕石撞擊歷史,而且,這段記錄同樣也適用於地球。與地球相比,月球是一臺完美的記錄儀,保存了地球-月球區域最完整的隕石撞擊歷史。相反,地球上的絕大部分隕石坑都被地質作用擦除了,在地球表面發現的隕石坑僅有170多個。

嫦娥五號將帶我們尋覓更多月壤奧秘

返回月壤樣品的量並不多,如果沒有樣品,我們還能研究月壤嗎?

當然可以。

以我國的探月任務為例,嫦娥四號就帶來了關於月壤的新發現。


圖6. 通過嫦娥四號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月壤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破碎、壓實成巖、再破碎的過程(Lin, et al, 2020b)

月球車玉兔二號攜帶了3臺重要的儀器——全景相機、探月雷達、成像光譜儀,開展了多方面科學探測,得到了大量數據。科學家根據這些數據,獲得了對月球內部物質組成、早期撞擊歷史、巖漿噴發歷史、以及月壤形成機制和太空風化特性等新的認識。

雖然嫦娥四號在月球上開展的探測卓有成效,不過,我們一直期待著能拿到更多月壤樣品,在地球實驗室中開展精細的研究。

隨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中國科學家們的這個夢想距離實現又近了一步。

嫦娥五號是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繞、落、回」的最後一步,預計將從月球表面採集2公斤左右的樣品返回。這也是繼阿波羅計劃和月球號計劃之後,人類再次採集月球樣品。

而且,嫦娥五號的著陸區不同於以往的9個地點,返回不同的月球樣品,特別是最年輕的月球火山巖,將講述一個月球晚年的故事。

任務計劃在著陸地點鑽取一根2米長左右的月壤巖芯,從而帶回該地區10多億年以來所發生的各種事件記錄。

此外,還將從表面鏟取一些月壤樣品,其中很可能包含了來自相當大一片區域的巖石碎片。利用現代的微區微束分析技術,科學家將解開月球10多億年以來的火山活動和隕石撞擊歷史,理解這一區域火山活動持續如此之久的秘密。

航天人與科學家的腳步從未停歇,用智慧與勇氣將探索之心印刻在月壤之上,相信月壤也將向我們展示更多的秘密。

- THE END -

#月球#嫦娥五號

原文連結: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陳馳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其實不然,我們已經對月壤開展了不少研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 嫦娥四號「挖月三尺」月亮上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鬆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月壤是如何形成的?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去研究月壤,又如何研究月壤呢?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網上有個很有趣的問題,「當年各國收到美國贈送的月壤後,是如何確認月壤真的來自月球的?」
  • 嫦娥四號「挖月三尺」 月亮上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鬆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月壤是如何形成的?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去研究月壤,又如何研究月壤呢? 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 嫦娥五號攜月壤啟程回家 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頭條——中央...
    12月3日23點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起飛前,國旗展示系統成功在月面打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展示「織物版」五星紅旗。  至此,嫦娥五號結束月面工作,踏上回鄉之路。在月面約48小時,嫦娥五號都做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 嫦娥四號「挖月三尺」 ,月亮上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鬆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月壤是如何形成的?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去研究月壤,又如何研究月壤呢?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 嫦娥四號「挖月三尺」,月亮上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鬆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月壤是如何形成的?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去研究月壤,又如何研究月壤呢?月壤與地球土壤有何不同?
  • 嫦娥五號-目標月壤
    :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三號四號只有3.8噸),主要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這四部分組成。上升器:負責攜帶收集的月壤樣本,離開月球表面,與軌道器再次對接,將月壤轉移至返回器中。
  • 嫦娥五號 挖塊「月亮」帶回來
    嫦娥五號 挖塊兒月亮帶回來小小佛手瓜 掀掉貧困「大帽子」97歲老頑童:我的一生就是個童話 入學不適應,玩場遊戲吧!  60多年前,有兩個「學霸」,美國和蘇聯,也想爭第一。比什麼呢?就比誰在太空中走得更遠!美國很想贏。它用了十幾年時間,花了將近500億美元,終於成功登月,還帶回了381千克的月球土壤(簡稱月壤)。這場競賽,改變了美國。為了探月,美國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場競賽,也改變了全世界。
  • 嫦娥五號如何回家,中國還會到哪些天體"挖土"?"嫦娥之父"解答
    【環球網軍事/航空報導】攜帶此前採集的月壤樣品的「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目前正在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待組合體飛行到距離地球5000公裡的高度時,承擔地月往返運輸任務的嫦娥五號軌道器將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將獨自攜帶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 嫦娥五號挖2公斤月壤,美俄兩國求著想要,有何科學價值和意義?
    在探測火星之餘,我們在探測月球上也是步步為營,我們終於實現了「盼月亮」這一偉大工程,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還要帶回至少2公斤的月壤,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科學價值極高,就連美國和俄羅斯也急著想要我們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今天要講的話題是,嫦娥五號即將挖回2公斤月壤,為什麼美國俄羅斯急著想要呢?這2公斤月壤有何重要的科學價值呢?對我們又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 嫦娥五號攜月壤成功從月面點火起飛
    ↑這是12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從月面點火起飛上升的畫面。12月3日23時許,嫦娥五號攜月壤成功從月面點火起飛上升,開始返回。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你知道月球土壤和巖石裡蘊藏著的秘密嗎?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任務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月球上的土壤、巖石蘊藏著哪些信息?人類之前研究月壤取得了什麼成果?如今又可以做哪些研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昀昭與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帶你一起全面探索月球的秘密。
  • 在月亮上「挖土」有多難?月壤又有什麼用?
    01關注嫦娥五號探月三大難點嫦娥五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這次無人月面採樣返回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再入,共有11個飛行階段,可謂「步步驚心」。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嫦娥五號如何採集月壤、又有哪些特殊本領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順利「通關」保駕護航呢?
  • 「嫦娥五號」回家,月球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們要慶祝一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終於返回地球啦,嫦娥姐姐這趟回娘家的時間還挺長,11月24號發射,12月17號返回,歷時23天。於是有小夥伴問了,為啥只有返回器回來了?嫦娥姐姐沒有整個回家嗎?
  • 嫦娥五號攜月壤圓滿落幕,美為何強烈要求共享月壤?俄專家真敢說
    攜月壤圓滿結束太空之旅。此前嫦娥五號承載著國人們的希望飛向外太空的同時,也是在向外界證明中國的嫦娥探月技術相對來說已經非常成熟,儘管嫦娥五號「回」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它並沒有讓國人失望。美國雖說對此也非常關注,但更多的還是對嫦娥五號從太空攜帶回來的2公斤月壤感興趣。嫦娥五號早在開採月壤的時候,美國相關媒體就爆出美國想讓中國分享月壤,如今這樣的聲音再次傳出,中國暫時還未做出任何回應。
  • 明月幾時有?不用問青天!看嫦娥五號登月,挖土回家過年
    每次看到明月,作為一個中國人總要吟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藉此聊表一下對未知太空的嚮往,和作為一個"假文人"的風騷。從古到今,月亮作為地球唯一的伴隨衛星,給無數人帶去數不盡的幻想,也留下了諸多傳說!
  • 「嫦娥」回家 從月亮上起飛(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二)
    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月面軟著陸。漫畫來自新華社嫦娥五號月面取土。漫畫來自新華社古有嫦娥奔月傳說,今有「嫦娥」回家直播。順利完成月球上的科學任務之後,嫦娥五號要回家了。12月3日23時許,嫦娥五號上升器在月面點火起飛,攜帶著精心「打包」的月壤奔向環月飛行軌道,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徵程。漫漫歸途中,還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月球軌道空間交會對接考驗著嫦娥五號。起飛離月宮載人不是夢嫦娥五號回家之旅順利開啟,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的成功。
  • 嫦娥五號攜月壤升空!美國提前發來賀電:希望對美分享這一喜悅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升空!但登月計劃不僅僅只屬於美國,我們國內航天科技不斷成熟之際,嫦娥五號帶著使命和任務飛往了太空。耗時幾周時間後,嫦娥五號已經開始攜帶挖好的月壤升空進行交會對接等任務。 嫦娥五號執行的三大步驟分別為「繞、落、回」 任務,能否在20天後成功著陸回到內蒙古,也考驗我們國內航天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