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我們將從歷史背景、發展歷程、技術突破、應用推廣、未來發展等方面出發,詳細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背後的故事。
一、衛星導航系統背景介紹
(一)人類一直在尋求導航定位的手段
我們知道,時間和空間共同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85%的人類活動都是和時間、空間的信息息息相關的。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信息,也就是告訴用戶某一時刻、在哪個地方。
正是由於人類活動和時間、空間息息相關,人類一直在探索最佳的導航定位手段。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藉助自然的現象或者地物來獲取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如北鬥七星、利用磁鐵石的司南、利用太陽照射物體產生影子的日晷。隨著人類的活動逐漸擴大,到航海時代,人類就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儀器進行時間和位置的計算,如利用燈塔和船隻的距離、方位來引導船隻航行,還有利用指南針特性的羅盤以及航海鍾和航海表。在近代,人類利用的儀器由簡單的儀器發展到精密的儀器,如無線電雷達、慣性導航、電羅經、石英鐘和原子鐘。
(二)衛星導航:當今最重要的導航定位手段
目前,衛星導航系統是最重要的導航定位手段,有以下幾個非常獨特的優勢:一是能夠做到陸海空天全空域、全天時、全天候覆蓋;二是目前的實時定位精度可以達到10米的量級,授時的精度可以達到數十納秒;三是非常簡單、適用,可以以軟體或晶片的形式嵌入手機等終端;四是很便宜,目前一個消費級的終端晶片成本僅10塊錢。
(三)PNT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活動空間不斷擴展的歷史
綜上所述,PNT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活動空間不斷擴展的歷史。所謂的PNT是指什麼?P是定位、N是導航、T是授時,也就是說,PNT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定位導航授時。PNT的發展史的第一階段是人類遷徙、狩獵、農耕的階段,採用目測自然現象來進行定位;發展到遠洋航海的階段,我們有了羅盤和航海鍾;擴大到航空、遠程陸路的階段,我們有無線電和雷達;隨著1957年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我們的活動空間又擴展到了近地空間,產生了以衛星導航系統為核心的定位手段。但是,衛星導航系統也有自身的缺點,如無線電波不能穿透水體,所以水下、室內和深空將是衛星導航系統的新的發展方向。
(四)衛星導航定位的基本原理
衛星導航定位的基本原理非常簡單,就是距離交會法,即:
以已知點為中心、以未知點到已知點的距離為半徑劃一個圓,我們可以假設在二維空間之內以A點為已知點,以C點為用戶未知點,C點到A點為半徑劃一個圓,再假設一個已知點B點又可以形成一個圓,兩圓交會可以形成兩個點,其中必定有一個點是未知點的位置。
對於三維的情況,圓就變成一個球,已知點A、B、D分別是球的球心,三個球相交的點就是未知點的位置。
衛星導航系統是利用距離交會法的原理,用至少四顆以上的衛星來交會出地面未知點的位置,其中有幾個關鍵要素:一是衛星的位置,也就是已知點、球心;二是衛星到用戶的距離,作為球的半徑;三是用戶相對於衛星的時間差。整個衛星導航系統包括幾個部分: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以及用戶部分。
1.空間部分
衛星導航系統的空間部分發揮著以下作用:一是接收和存儲地面控制系統上傳的導航電文,並通過導航電文計算出衛星的位置和時間;二是發送用戶的導航定位信號,包括偽隨機碼、載波和導航電文等。
目前的四大導航系統的衛星參數是各不相同的。GPS、GLONASS的衛星數量是24個,GALILEO是30個,北鬥三號則是「24+3+3」共30顆,包括MEO、IGSO、GEO三類。其中,MEO是指中軌道衛星,軌道距離地面的高度是21500公裡,IGSO衛星和GEO衛星軌道高度是35786公裡。根據衛星軌道理論,如果衛星的軌道高度是35780公裡左右,那麼它的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的周期是一致的,都是24小時;再假設衛星是在赤道的上空,在上述條件下,衛星就和地面保持相對靜止;其中,IGSO衛星不在赤道上方,它的運行軌道面和赤道面有一個夾角。GEO衛星和IGSO衛星只能實現區域覆蓋,即:運行軌跡只能覆蓋地球的一部分;MEO衛星的軌道高度是20000公裡左右,運行的軌道周期大約是12個小時左右,與地球自轉的時間差就會造成MEO衛星繞著地球進行旋轉,實現全球覆蓋。
2.地面控制部分
衛星導航系統的地面控制部分是由主控站、監測站、注入站等一系列跟蹤站所構成的。其中,監測站跟蹤衛星並獲取觀測數據,再將觀測數據傳送給主控站;主控站利用傳輸過來的數據計算衛星的位置和時間,將導航電文等信息傳送給注入站;信息再由注入站上傳到衛星。
3.用戶部分
衛星導航系統的用戶部分由用戶和接收設備構成。如果用戶要實現導航定位,就需要有一個接收設備。接收設備的主要作用是,接收衛星發射出來的信息,包括偽碼、載波相位和導航電文等信息,再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算法得到用戶的位置、速度和時間。
衛星導航系統要實現導航定位,需要有三個關鍵要素:一是衛星的已知位置;二是測得「球」的半徑,也就是衛星到用戶之間的距離,主要是分米級至米級的偽碼與毫米級的載波相位兩種信息,並且需要以一定頻率的合法且公開的無線電信號發射給用戶;三是搭載高精度的原子鐘的第四顆衛星,創造了衛星導航系統在時間上的嚴格同步條件,實現了授時的性能。
作者:耿濤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耿濤: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與突破》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