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雲說,希望早一天讓這樣的空中菜園扮綠雙楠一區的每一個車棚屋頂 成都日報攝影記者 李冬
居民栽種的絲瓜開出了新花朵
摘菜、拔草、澆水、鬆土……這些以往只有在鄉壩頭才會做的農活,現在卻成了成都雙楠社區雙楠一區居民何淑清打發時間的最佳方式。而這片讓何淑清忙碌的「空中菜園」,是由小區內非機動車車棚頂改造而來。
小區內像何淑清這樣的「種菜一族」不少。這片菜園,帶給小區居民的生活怎樣的改變?據雙楠社區主任陳秀雲介紹,「空中菜園」是雙楠社區治理老舊院落的新探索。她算了三筆「帳」,細數空中菜園給這個20多年的老小區帶來的改變。
▼ 環保帳
綠化增多,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據了解,雙楠一區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經有20多年歷史,小區內居民均為城市化進程中農轉非回遷居民。這個已經超過20年的老舊小區,原本綠化率便不高,一到夏天,不僅車棚裡邊熱,整個小區由於缺少綠化,沒有植被的小區中間,簡直變成了一個小火爐。
「改造前車棚頂上也有人種菜,但由於使用的肥料問題,而且缺乏統一規劃,車棚頂上又亂又髒,天氣熱的時候,還有一股臭味。」居民鄧學枝告訴記者,不僅僅種菜,甚至還有人在車棚頂上養家禽,長期亂養殖、亂施肥、缺乏打理,車棚還出現了漏雨、漏水等情況,「漏下的水,一旦碰到車棚裡的電線、插座,極易發生危險。」
據陳秀雲介紹,小區內樓與樓間共有9個非機動車車棚,過去這些車棚的頂一直未得到有效管理利用,一直都處於「髒亂差」的狀態。於是去年3月份雙楠社區提出要逐步改善社區居住環境,其中對雙楠一區非機動車車棚頂公共空間改造便包括在內。
經過徵求社區居民意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雙楠社區決定將雙楠路241號3棟與4棟居民樓之間的非機動車棚作為試點進行改造。
經過改造後車棚頂變得更加整齊、乾淨。「推開窗戶就能看到一片綠色,前後對比明顯,人的心情也變得更好了。」何淑清說,統一規劃管理,車棚不再漏水更加安全,在樓上也聞不到臭味,蚊蟲也比過去少了很多,「天氣熱了之後,似乎溫度也比過去降低了一些。」
▼ 經濟帳
認養花箱,「每月省近100元」
目前,試點改造的車棚頂上共有花箱48個。去年5月改造完成後,社區開始在小區徵集種植戶。
看著原本雜亂的車棚頂被改造得井井有條,而且社區還給居民免費提供了種子、營養土等材料,居民們報名熱情空前高漲。「總共有100多戶居民報名認養,由於報名人數遠遠大於花箱數量,最終社區決定通過抽籤的方式來決定這48個花箱的歸屬權。」陳秀雲告訴記者,經過抽籤後,首批獲得認養資格的居民,根據編號領到了屬於自己的花箱。
記者在改造後的車棚頂看到,每個花箱內都立著一個印有認養人員名字的牌子,整個車棚頂上種植有黃瓜、茄子、四季豆、藤藤菜、南瓜等蔬菜。
「我們種的藤藤菜足夠平時吃了,那邊人家種的茄子都吃不完。」何淑清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樣一個不到2平方米的花箱,每周都可以吃2、3次自己種的蔬菜,算下來一個月最多可節省近100元,但更大的價值在於,這裡的蔬菜均是自己親手種植,綠色有機無公害,吃起來放心,家人也很喜歡吃。
除此以外,認養花箱的居民,還將自己種植的蔬菜送給社區內的低保戶、困難戶,讓這些喪失勞動能力的困難人員,適當減少一些支出。
▼ 鄰裡帳
老人有了事做,鄰裡交流增多了
「改造非機動車車棚頂公共空間,是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一環,無論是環境帳還是經濟帳,其實都無法與『鄰裡帳』相比。」陳秀雲說。
據了解,過去由於雙楠一區居民自行種植花卉蔬菜,施肥、長期儲存水,造成小區內經常有惡臭氣味產生,同時夏天的蚊蟲,以及少數居民養殖家禽都給其他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鄰裡關係相對也比較緊張。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情況,過去陳秀雲也曾建議居民不養殖甚至不種植,但都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一方面小區居民主要是農轉非,種植蔬菜是一些人的興趣,另一方面小區老齡化嚴重,不種植很多老人沒事幹。」據陳秀雲介紹,目前,整個小區共有住戶980戶,居民2000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近500人,佔整個小區人口25%,如果以50歲計算,這一人口佔比更大。
「通過試點改造車棚頂公共空間,小區內部分老人找到了事做,鄰裡間因為養殖種植產生的矛盾不再存在。」陳秀雲說,通過種植蔬菜鄰裡間互相交流種菜心得,增進交流的同時,他想吃點她種的四季豆,她想吃點他種的藤藤菜,鄰裡關係無形中也得到了增進。
未來,探索社區+企業+個人模式
據了解,試點改造的車棚頂共花費了8萬元資金。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車棚頂改造其實早已提上日程,但由於雙楠社區內多是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公共設施老舊、硬體功能跟不上時代發展等情況,社區內的設施改造維護、環境改善等各個方面需要花錢的地方比較多,現有能調集的資金得優先用在居民現實需求更大、更緊迫的地方。
「如果要改造小區內所有的車棚,我們沒有那麼多錢,現在每個車棚最多只能拿出3萬元進行改造。」陳秀雲告訴記者,目前社區正在積極與社區企業對接,期望通過「社區+企業+個人」的模式,三方各出一部分資金來對車棚頂改造,或通過「社區+企業」,引入企業對車棚頂進行改造,改造完成後,企業以聘用的方式,讓居民代為種植,最終蔬菜由企業統一售賣。
下一步,將儘快對整個小區內的9個車棚逐步進行改造,為小區居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安心的居住環境。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閆宇恆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