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黑洞,開啟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

2020-10-13 郭哥聊科學

2020年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為什麼說黑洞不黑?能看到黑洞嗎?人類能否製造黑洞?接下來,就讓老郭來為您盤點一下這些與黑洞有關的物理學知識。

一、黑洞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的洞通常都是物質缺失的地方,黑洞其實恰恰相反,它是缺失的對立面,那裡是質量非常密集的地方,如此巨大的質量導致強大的重力可以吸引任何物質,甚至連光都不能夠逃離它的束縛。黑洞就像宇宙空間中的旋渦,吸進一切靠近它的物體。

嚴格來說,黑洞並不是一個非常新的科學概念,早在18世紀,牧師兼地質學家的約翰▪米切爾就從理論上思考過可能存在一種其逃逸速度大於光速的天體,不過米切爾並沒有真正推理出這樣的物體確實存在,只不過這是當時的一種想法。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隨後廣義相對論被用於宇宙學領域的研究,科學家們通過理論推導發現,大質量恆星可以塌縮成黑洞,並預言了黑洞有可能對周圍物質造成的影響。通過觀察這些影響,天文學家們有可能發現黑洞的存在。

20世紀2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用廣義相對論建立了黑洞的數學模型,指出了黑洞視界面的存在,並給出了視界面的大小,這就是著名的史瓦西半徑。史瓦西用一個簡單的方程向大家展示了黑洞大小與其質量之間的關係。

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給這種天體命名為黑洞,隨著更多的科學家加入黑洞的研究,黑洞這個名稱就被科學界普遍接納下來。

二、黑洞其實不黑

從可見光的角度來說,黑色就是不反射光,對於黑洞來說,科學家們也曾經這麼認為,黑洞是不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的。

剛剛獲得諾獎的英國物理學家彭若斯在研究帶電且旋轉的黑洞的時候發現,在這種黑洞的視界面和無限紅移面之間存在著能層,而能層中除了正常的正能軌道之外還存在著負能軌道。如果一個物體只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飛入黑洞的能層,並且碎裂成兩塊,如果其中一塊沿著負能軌道落入黑洞內部,則另一塊碎片就會沿著測地線飛往無窮遠。

對於無窮遠的觀測者來說,這個飛出黑洞的物體,其出射能量大於入射能量。這個過程被稱為彭若斯過程。受彭若斯過程的啟發,米斯納預言黑洞存在類似於受激輻射的超輻射。按照愛因斯坦在研究原子對光的發射和吸收時提出輻射有兩種,一種是自發輻射,另一種是受激輻射的思路影響,人們很快就得出了黑洞存在自發輻射的結論。

對於黑洞自發輻射研究做出卓越貢獻的物理學家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就是後來著名的霍金輻射。霍金輻射的發現完全出乎科學家們的預料,它表明黑洞不是一顆僵死的星,而是有著豐富內涵的。黑洞不是一個只進不出的洞,它能向外輻射粒子。黑洞不是恆星演化的最終歸宿,而是恆星演化的一個階段。

從此,黑洞不再是茫茫黑夜中的黑點,而是周圍發生著激烈效應的星體。黑洞熱效應的意義深遠,已經超出了天體物理學的範疇,它揭示了引力效應與熱效應的深刻聯繫,預示著物理學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正因為彭若斯對於黑洞研究的貢獻,才會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黑洞能被看到嗎?

北京時間2019年10日晚9時許,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真容。這一由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10餘年、從四大洲8個觀測點「捕獲」的視覺證據,有望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露出真容的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這是人類第一次凝視曾經只存在於理論中的天體——黑洞,一種體積極小、質量極大的天體,如同一個宇宙「吞噬之口」,連光也無法逃逸。

四、人類能否製造黑洞?

如今粒子加速器已經足夠強大,有可能在地球上產生微小的黑洞。2008年6月,吉汀斯教授在報告中稱,歐洲的科學家很快就會利用粒子加速器製造出人造黑洞。這些微型黑洞與宇宙形成時就已經存在的黑洞類似。由於霍金輻射的存在,這些小黑洞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

結束語

儘管黑洞對於大多數喜歡科普的讀者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概念了,但科學家們對黑洞仍然充滿著激情,對於黑洞的深入研究,有助於破解一些宇宙中的基本奧秘。也許你就是那個揭開謎題的人也說不定,看好你們喲。

相關焦點

  • 科普:他們「看到」了黑洞——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
    科普:他們「看到」了黑洞——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羅國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獲獎者,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  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證明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產物。
  • 「新物理學」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中開啟?
    科學家的一種滿懷熱情的希望,即: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發現希格斯粒子來開啟一扇物理學新研究領域的大門,已經逐漸地消退了。還在去年夏天的時候,科學家捕獲到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指向他們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粒子,科學家們在興高採烈之際,希望很快地開啟一扇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創新物理學的領域和途徑,就像如日中天的「玄理論」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影響一樣,然而形成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來源的基本粒子還存在諸多的疑問,就在上一周,科學家這種希望的熱情遭受冷遇。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羅傑·彭羅斯,因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萊因哈特·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因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他們的工作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用以說明黑洞存在的證據,我在幾乎每一個講黑洞的科普報告都會提及。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虎嗅網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羅傑·彭羅斯,因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萊因哈特·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因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他們的工作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用以說明黑洞存在的證據,我在幾乎每一個講黑洞的科普報告都會提及。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 | 研究黑洞有什麼意義?
    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利用廣義相對論進行黑洞理論研究以及發現銀河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方面取得的偉大功績。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則發現在銀河系中央存在一個不可見的超大質量天體,正是由於這一天體提供的龐大引力,銀河系的恆星們才能按照目前的軌道運行。至於這個超大質量天體是什麼,按照人類目前的理論水平,除了黑洞我們無法找出第二種解釋。因此,二位科學家分享了剩下的一半獎金。
  • 現代物理學遇挑戰 「兩大量值」或開啟物理學新時代
    而且,更令我們害怕的是,導致我們逼近極限的原因並不是我們的大腦不夠聰明,或技術無法滿足,而由物理學本身所決定。」  在這次演講中,克裡夫談到了「宇宙中存在最危險的兩個量」。這兩者決定了我們在宇宙間所看到的一切物質、結構和生命。他表示,倘若這兩個量出現任何「異常」,整個世界或許都將成為一個空虛無生命的地方。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他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他的開創性論文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對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貢獻。公報還說,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根策爾和蓋茲分別領導一個科研小組,用各種先進的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中央一個名為「射手座A *」的區域。他們都發現了一個質量非常大且看不見的天體:在不超過太陽系的空間中聚集了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使周邊恆星急速旋轉。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今年的獲獎者分別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以及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黑洞。與黑洞相關的話題,一直是人們的興趣所在。為此,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為讀者「解密」黑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公報還說,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根策爾和蓋茲分別領導一個科研小組,用各種先進的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中央一個名為「射手座A *」的區域。他們都發現了一個質量非常大且看不見的天體:在不超過太陽系的空間中聚集了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使周邊恆星急速旋轉。這一開創性工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即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剛又測出一個黑洞的自旋,很簡單:無毛定理就可以完全描述黑洞
    在目前對黑洞的研究探索中,黑洞「無毛定理」或者說「黑洞三毛定理」,也就是說,黑洞是如此的簡單,只需用黑洞的質量、自旋和電荷這三個參數就可以完全描述黑洞。儘管黑洞可能是由物質和能量的複雜混合物形成,但當黑洞形成時,所有其他細節都會丟失。黑洞強大引力場創造了一個環繞的表面,一個「事件視界」,任何穿事件視界的東西(即使是光)都無法逃脫。
  • 很簡單,無毛定理就可以完全描述黑洞,剛又測出一個黑洞的自旋!
    在目前對黑洞的研究探索中,黑洞「無毛定理」或者說「黑洞三毛定理」,也就是說,黑洞是如此的簡單,只需用黑洞的質量、自旋和電荷這三個參數就可以完全描述黑洞。儘管黑洞可能是由物質和能量的複雜混合物形成,但當黑洞形成時,所有其他細節都會丟失。黑洞強大引力場創造了一個環繞的表面,一個「事件視界」,任何穿事件視界的東西(即使是光)都無法逃脫。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證明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惠勒:提出黑洞概念的物理學大師 | 歷史
    但如果你在大學裡上過物理課程,你一定認識理察·費曼,這個有名的天才,不僅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做出了驚人的貢獻,他物理學頑童的身份和眾多軼事,更是讓他被物理圈子之外的大眾所熟知。  即使你沒學過大學物理,你也可能看過電影《星際穿越》,並且對裡面那個震撼人心的黑洞印象深刻,那麼你應該會對這個黑洞形象的創作者、導演諾蘭以及影片的科學顧問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Kip Throne)存有敬意。因為在基普·索恩的指導下,30多個人、數千臺計算機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在銀幕上展示了有史以來最為真實的黑洞形象。
  • 黑洞是如何塑造一個星系的?黑洞風橫掃一切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XMM-牛頓衛星對活躍星系PG 1114+445核心黑洞長達8年的觀測,展示了超快的黑洞風(從離黑洞非常近的吸積盤釋放出的氣體)如何與星系中心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這些噴流以前也被發現過,但新研究首次明確指出了它們與宿主星系相互作用的三個階段。
  • 惠勒:提出黑洞概念的物理學大師 歷史
    但如果你在大學裡上過物理課程,你一定認識理察·費曼,這個有名的天才,不僅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做出了驚人的貢獻,他物理學頑童的身份和眾多軼事,更是讓他被物理圈子之外的大眾所熟知。甚至你連《星際穿越》也沒有看過,不知道基普·索恩這個人,但你一定聽說過「黑洞」(black hole)這個名詞,這個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是科幻影片、科普紀錄片裡的明星,它與時間旅行、宇宙起源等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長期以來一直牽動著大眾的神經。而上面提到的兩個人物,理察·費曼和基普·索恩,他們都是惠勒的學生。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其中,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根策爾與蓋茲的獲獎理由是他們發現了銀河系中央的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他在1965年提出了用以顯示恆星如何坍塌形成黑洞的數學方法。
  • 銀河系中心有「怪物」—諾貝爾物理學獎又雙叒叕頒發給天體物理學
    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則發現在銀河系中央存在一個不可見的超大質量天體,正是由於這一天體提供的龐大引力,銀河系的恆星們才能按照目前的軌道運行。至於這個超大質量天體是什麼,按照人類目前的理論水平,除了黑洞我們無法找出第二種解釋。因此,二位科學家分享了剩下的一半獎金。黑洞究竟是什麼?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
    今年的獲獎者分別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以及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黑洞。與黑洞相關的話題,一直是人們的興趣所在。為此,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為讀者「解密」黑洞。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黑洞獎」頒獎詞暗藏玄機
    」這句話說得很嚴謹,如果是我們做科普的話,一般都會直接說發現了銀河系中心黑洞。我在以前的節目中沒少提到他,他是科普節目的常客,霍金在書裡沒少提到過他,他寫的最出名的書是《皇帝新腦》和《通向實在之路》,也可以算是一位科普作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英美德科學家因發現黑洞獲獎
    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角是黑洞。(圖源:諾獎官網)當地時間10月5日11點30分,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萊因哈特·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蓋茲,以表彰這三位科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獲獎者概況諾貝爾獎官方表示,彭羅斯的研究證明,相對論的一般理論解釋了黑洞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