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勒:提出黑洞概念的物理學大師 | 歷史

2020-12-04 財新

  撰文 | 田筱超然

  說起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這個名字,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非常陌生。

  但如果你在大學裡上過物理課程,你一定認識理察·費曼,這個有名的天才,不僅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做出了驚人的貢獻,他物理學頑童的身份和眾多軼事,更是讓他被物理圈子之外的大眾所熟知。

  即使你沒學過大學物理,你也可能看過電影《星際穿越》,並且對裡面那個震撼人心的黑洞印象深刻,那麼你應該會對這個黑洞形象的創作者、導演諾蘭以及影片的科學顧問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Kip Throne)存有敬意。因為在基普·索恩的指導下,30多個人、數千臺計算機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在銀幕上展示了有史以來最為真實的黑洞形象。

  甚至你連《星際穿越》也沒有看過,不知道基普·索恩這個人,但你一定聽說過「黑洞」(black hole)這個名詞,這個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是科幻影片、科普紀錄片裡的明星,它與時間旅行、宇宙起源等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長期以來一直牽動著大眾的神經。

  而上面提到的兩個人物,理察·費曼和基普·索恩,他們都是惠勒的學生。黑洞一詞也正是惠勒率先提出並發揚光大。

  1911年7月9日,惠勒生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一個圖書管理員家庭。他的父親在自己的業務上頗為成功,這得益於他的人生信條:「凡事都可以做得比原來更好」「問題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被解決掉」 ,這樣的人生態度影響了幼年時期的惠勒,使他深深著迷於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為這樣一個終極問題尋求答案,最終成為了惠勒畢生的追求。

  1934年,當惠勒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他得到了去哥本哈根跟隨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工作一年的機會。和玻爾這位科學巨人一起工作的經歷對惠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惠勒在他的自傳中這樣說到:「布瑞特(惠勒之前的導師)教會了我新的數學推導和計算技巧,而玻爾教給我一種新的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一種新的提出問題的方式。毫無疑問,我做物理研究的風格是受到他們兩位的影響。」

  當惠勒最終在北卡羅萊納大學安頓下來,開始考慮自己獨立研究課題時,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定在原子核物理這個方向上。在這個領域,他引入了散射矩陣和共振群結構的概念,它們後來都成為人們解決散射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更重要的是,基於他與玻爾合作建立的原子核的液滴模型,他們提出了原子核的裂變機制——這是後來人們得以製造核武器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1938年的夏天,惠勒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開始了他在普林斯頓的教學科研生涯。他在普林斯頓最早的幾個學生之一,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理察·費曼。這成為兩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的開始,在惠勒的指導下,費曼完成的第一個工作成為了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的奠基石之一。

  然而,戰爭爆發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軌跡,這其中包括了惠勒、玻爾、費曼等人,他們都參與了「曼哈頓計劃」。惠勒親自參與到核裂變的實現和應用的巨大工程項目之中,他的內心想必是百感交集的。不僅是原子彈,在後續對氫彈的研製工作中,惠勒同樣是主要的設計者之一。

  二戰結束之後,尤其是1952年以後,惠勒的研究興趣轉向了廣義相對論。通過幾何動力學理論,惠勒開拓了相對論天體物理學這個研究領域,而促使他轉向廣義相對論研究的,正是他在研究核物理和量子力學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惠勒後來回憶道:「1952年1月,我花了一段時間來學習奧本海默在1939年發表的兩篇文章。他在文章中預言了,當質量很大的恆星的熱核原料燃燒殆盡時,引力會導致恆星塌縮到一個奇點。這並非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學結論,而是相對論實實在在的一個結果。」

  起初惠勒對此很不理解,但是他最終承認這一結論是對的,並由此轉向對廣義相對論的進一步研究。1967年,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黑洞」這一名詞,用來取代以前「引力完全塌縮的星球」這一冗長的稱呼。黑洞一詞立刻因其簡潔明了地描述了這類天體的性質,而被大家廣泛接受。直到今天,黑洞這個概念甚至成為了普通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這一切至少從傳播角度來說,就得感謝惠勒,更不用說,他還是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為這個領域培養了許多人才。

  除了上述兩個領域,惠勒晚年的注意力開始轉向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他提出了延遲選擇實驗、量子泡沫等概念,對物理學的本質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雖然目前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透徹的理解,但惠勒的嘗試功不可沒。

  作為「哥本哈根學派」的重要繼承者,惠勒本人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所提出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隨著後人研究的深入,他所探求的事物本質也變得日漸清晰。

相關焦點

  • 惠勒:提出黑洞概念的物理學大師 歷史
    黑洞一詞也正是惠勒率先提出並發揚光大。1911年7月9日,惠勒生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一個圖書管理員家庭。他的父親在自己的業務上頗為成功,這得益於他的人生信條:「凡事都可以做得比原來更好」「問題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被解決掉」 ,這樣的人生態度影響了幼年時期的惠勒,使他深深著迷於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為這樣一個終極問題尋求答案,最終成為了惠勒畢生的追求。
  • 物理學的華山:這次弦理論大師如何向惠勒拜劍?
    裡面提到弦理論大師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再重新研究惠勒的物理學思想。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被稱為數學物理界的教皇,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威滕是唯一獲得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的物理學家。他是弦理論和量子場論的頂尖專家,被美國《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後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
  • 圈量子引力理論的起源——惠勒-德維特方程
    很多觀念得以澄清,一些技巧和一些一般性的概念也得以鞏固,並且,一些成果也逐漸顯露了出來,比如說超弦理論、M理論和圈量子引力理論等。如果要將為量子引力理論做出貢獻的物理學家的名字全部列出來,那將是一份非常長的名單,如果一定要從中挑出一位為之做出最大貢獻的科學家,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約翰·惠勒——一位橫跨20世紀物理學的傳奇人物。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授予了黑洞研究
    延伸閱讀|苟利軍:黑洞研究的歷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女性:歷史上僅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除瑪麗·居裡外,另兩人分別是1963年因原子核研究獲獎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以及2018年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作出突破性貢獻而獲獎的唐娜·斯特裡克蘭。
  • 一代宗師 | 諾獎得主眼中的導師惠勒
    費恩曼一直表現得非常魯莽和傲慢,惠勒覺得他需要證明他還不是所有物理領域的大師;2. 惠勒知道費恩曼可以承受如此嚴厲的批評而不會遭受打擊。很顯然,這個教訓讓他印象深刻,直到幾十年後費恩曼想起來這件事仍然很委屈。在晚年,惠勒以經常提出怪異、瘋狂的想法而聞名。1971年的一天,在加州理工學院附近的漢堡大陸,我和惠勒還有費恩曼共進晚餐。
  • 惠勒與美國核武器之路
    在學術方面,惠勒專注於核物理、恆星演化機制等領域,大名留在了「布雷特-惠勒過程」、「惠勒-德維特方程」、「哈裡森-惠勒」方程之中。在教學方面,惠勒更是堪稱桃李滿天下,多年來,他親自執教大一、大二的物理課程,而且先後指導了46位博士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諾貝爾獎獲得者、大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另外,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對引力波探測做出巨大貢獻的基普-索恩,也是惠勒的學生。
  • 時空奇點與黑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三位獲獎者的開創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在這一時期,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相對論物理大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約翰·惠勒,他不僅學術研究非常出色,而且在科學傳播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黑洞這個名字經過他的命名和推廣,才得以被眾人所知。在惠勒之後,霍金進一步發現了所謂的霍金輻射,改變了之前經典廣義相對論對於黑洞的認識。
  • 黑洞是否存在,史蒂芬霍金質疑提出新概念:與黑洞類似的灰洞
    據說,著名的黑洞理論家史蒂芬霍金也矛盾的懷疑他的理論錯的。黑洞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它們可能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不能作為星體的概念而存在。為什麼霍金先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呢?其實他曾經在一篇論文中提到過,根據目前的觀察結果以及數據分析。
  • 黑洞會蒸發?霍金的理論得到證實,黑洞可能完全消失
    「黑洞」這一概念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提出之後,它就不斷挑戰著科學家們的想像力,其不可思議的一點在於「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一旦進入了「事件視界」之中,任何物質都無法逃脫,哪怕是光線——物理學家們曾認為,物體可以穿過
  • 黑洞突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David Haviland)說,今年的獎項「慶祝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物體之一」。黑洞是引力非常強的空間區域,甚至沒有光可以從黑洞中逸出。來自牛津大學的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爵士(Sir Roger)證明,黑洞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必然結果。彭羅斯(Penrose)獲得今年獎金的一半,另一半由Genzel和Ghez分享。自1901年以來,在200多個獲獎者中,蓋茲教授僅是第四位獲得物理學獎的女性。
  • 往屆回聲|最簡單又最複雜的黑洞,是否藏著物理學終極理論?
    科學殿堂的頂級獎項諾貝爾獎已經連續兩年將物理學獎頒給了天體物理學領域。其中,黑洞在今年是首次獲得諾獎的垂青。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黑洞的討論。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今年也將來到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帶來有關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研究分享。
  • 黑洞是什麼?愛因斯坦對黑洞也有強烈的懷疑
    該理論不僅描述了空間、時間、引力和物質之間的關係,還為一種最終被稱為黑洞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的理論可能性打開了大門。事實上,解釋黑洞的概念是如此激進,以至於愛因斯坦本人也有強烈的疑慮。他在1939年發表於《數學年鑑》(Annals of Mathematics)上的一篇論文中總結稱,這種觀點「不可信」,這種現象「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那麼問題來了,霍金沒有因為黑洞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真的並不公平嗎?羅傑·彭羅斯僅僅是以霍金朋友的身份代他領獎嗎?另一方面,為什麼婦孺皆知的黑洞,要等到如今才摘得諾貝爾獎,甚至還有些勉強?黑洞的偉大發現難道不早就該彪炳史冊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都埋藏在人類追捕黑洞真相的漫長歷史裡。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都埋藏在人類追捕黑洞真相的漫長歷史裡。借著諾獎帶來的話題餘溫,讓我們一起回溯一下這場人類智慧的跨宇宙遠徵。派出最聰明的「偵探」努力二百餘年,我們才剛剛解開黑洞謎局的一角。黑體是電磁學領域的一個理想概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但普朗克提出的「黑體輻射」已經描述了黑洞的量子特徵,打開了另一條發現黑洞的秘徑。根據引力推論,以及密度越大輻射越大的角度來看,暗星或者黑體,應該是一定空間內壓縮了巨大密度的存在。按照這個理論,濃縮版的太陽或者地球都會變成黑洞,漫威的超級英雄蟻人最終也會變成黑洞。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物理學家「偵緝」黑洞二百年
    黑體是電磁學領域的一個理想概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但普朗克提出的「黑體輻射」已經描述了黑洞的量子特徵,打開了另一條發現黑洞的秘徑。根據引力推論,以及密度越大輻射越大的角度來看,暗星或者黑體,應該是一定空間內壓縮了巨大密度的存在。按照這個理論,濃縮版的太陽或者地球都會變成黑洞,漫威的超級英雄蟻人最終也會變成黑洞。
  • 每個人都能創造宇宙歷史?
    這令惠勒懊悔不已,也讓他在後半生的學術生涯中,將大量精力用於研究時間與存在的物理學意義。這位為「蟲洞」、「黑洞」命名的物理學家,通過一個由雙縫幹涉實驗改造的思想實驗,提出了大膽的時間觀:宇宙的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我們的觀測決定了宇宙的演化歷程……明信片上只寫了兩個字:「快點。」
  • 費米:最後一位「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
    ■ 關洪  在五十年前逝世的費米,在物理學理論和實驗這兩個方面,都做出了第一流的貢獻。他是最後一位碩果僅存的「文武雙全」的物理學大師。費米亦有他獨特的研究風格,不可以用常規來衡量。 我記得是周培源教授和褚聖麟教授分別做的報告,介紹了這兩位物理學大師的生平事跡和科學成就。我相信我就是在這個會上首次聽到並且永遠記住費米這個名字。  兩個多月前,楊建鄴教授給我寄來了他的一本新譯著——塞格雷撰寫的費米傳記的中譯本《原子舞者》。楊君和我同歲,亦在解放初參軍之後,同於1956年考進大學修習物理。
  • 銀河系還存在上億黑洞……聽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講黑洞研究史
    黑洞本身是一個引力非常強的天體,要追溯黑洞的歷史,要追溯到人們對萬有引力的認識。萬有引力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7世紀,牛頓坐在蘋果樹下面看到蘋果掉下來,激發了靈感。他不僅僅意識到這種現象,而且寫下了公式,那就是有關於引力的萬有引力公式。
  • 科普:黑洞,開啟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
    黑洞是什麼?為什麼說黑洞不黑?能看到黑洞嗎?人類能否製造黑洞?接下來,就讓老郭來為您盤點一下這些與黑洞有關的物理學知識。嚴格來說,黑洞並不是一個非常新的科學概念,早在18世紀,牧師兼地質學家的約翰▪米切爾就從理論上思考過可能存在一種其逃逸速度大於光速的天體,不過米切爾並沒有真正推理出這樣的物體確實存在,只不過這是當時的一種想法。
  •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公布,距離地球5200萬光年
    2019年7月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M87正式公布。這張看上去像「甜甜圈」一樣的天體,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宇宙黑洞。M87是一個距離地球5200萬光年的超大質量黑洞,早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就使用8臺射電望遠鏡組成了一個事件視界望遠鏡,最後觀測到了黑洞M87。經過兩年多的照片分析以後,黑洞M87的廬山真面了才顯現在大家的面前。近百年來,黑洞一直都是天體物理學界的重點研究領域。18世紀的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這樣一種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