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是日常生活非常常見的一種草本植物,金銀花的正名為忍冬,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始載於《名醫別錄》且列為上品。
金銀花一詞出自《本草綱目》,由於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後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因近代文獻沿用已久,現已公認為該藥材的正名,並收入《中國藥典》。
在詩歌的形態不斷演化過程中,人們開始通過借物抒情,以景言志的方式創作詩歌,例如蔡淳《金銀花》的「金銀賺盡世人忙,花發金銀滿架香」裡就有關於金銀花的描寫。金銀花之所以能夠被詩人用來寄託情感,主要歸功於它的生長性狀。
每年的三月,金銀花就會開花,蒂帶紅色,花剛剛開放的時候是白色,過了一兩天後,就會變成黃色,故名金銀花。因為它是一蒂二花,兩條花蕊探在外,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所以還有有鴛鴦藤這個別名。
縱觀大量的詩歌,不難發現,我國詩人都喜歡挑選對人們有益,或是外形出色的動植物來作詩,而金銀花恰好有美好的寓意,又有出色的外形,從這也不難看出金銀花在古代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
除了金銀花美麗的外形和美好的寓意,人們了解金銀花更多地是從它的功效開始的。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能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咽喉炎的症狀,並且能幫助治療多種呼吸道感染疾病,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泌尿系統感染疾病。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輩整理了大量中醫藥的文獻,並於1977年出版了《中國藥典》,首次將金銀花的植物來源分為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和毛花柱忍冬四種,這是「山銀花」之名的最早出處。
山銀花
197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著的《中藥志》始云:「華南忍冬,別名山銀花、土銀花。」
自此以後,《全國中草藥炮製規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醫大辭典》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等所謂的權威性工具書爭相引用,最終才導致2005年版的《中國藥典》將金銀花分列為金銀花和山銀花兩個品種。
金銀花與山銀花主要的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一、氣味不同
金銀花與山銀花的氣味有很大的區別,金銀花的氣味比較清香迷人,而山銀花的氣味比較沉著。
二、花朵不同
相對於山銀花,金銀花的花朵比較大,花蕾也比較飽滿一些。在花朵的顏色上,山銀花的顏色要比金銀花顏色深,呈墨綠色甚至帶一點紫色。
三、花蕾不同
與金銀花相比,山銀花的花蕾上絨毛較少,摸起來手感比較硬;而金銀花花蕾絨毛較多,摸上去毛茸茸、軟綿綿的。
四、功效不同
金銀花性寒,味甘,略帶酸味,具有涼血、通經活絡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癰腫疔瘡、丹毒、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病症。而山銀花性涼,其功效與金銀花完全相反,不可清熱解毒。
五、成分含量不同
金銀花含有綠原酸和木犀草苷,且據2005年版《藥典》規定,含綠原酸不得少於1.5%,含木犀草苷不得少於0.10%。山銀花也含綠原酸,而且其含量比金銀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