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等66人候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四川有這3人

2021-01-09 閃電新聞

為宣傳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廣泛展示新時代人民教師教書育人事跡風採,引導廣大教師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現決定組織開展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一、推選範圍

曾獲得過省部級(含)以上榮譽稱號,並在教書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

二、推選名額

採取自下而上、逐級推薦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薦產生候選人,從中產生12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三、推選條件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忠實履行國家教育職責,堅持踐行「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要求,教書育人成績顯著,貢獻突出,事跡感人,享有很高社會聲譽,具有重要影響力,人民群眾公認。

四、活動流程

1.推薦候選人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推薦候選人。

2.確定候選人

活動組委會對各地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認真審核,確定66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3.公示投票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刊登候選人名單及簡介,教育部門戶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青在線、央廣網、中國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等開闢專題網頁刊登候選人名單及詳細事跡,面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投票。投票時間從7月23日至8月15日,公眾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登錄中國教育新聞網(www.jyb.cn)(具體投票地址為:https://uc.jyb.cn/static/myVote/km2020.html)進行投票。

4.確定結果

推選委員會根據投票結果和實際情況,從66位候選人中推選出12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五、宣傳表彰

教師節期間,將對12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進行宣傳表彰。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委員會

2020年7月23日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

01 劉 燕

劉燕,女,漢族,1963年3月生,中共黨員,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從教35年來始終紮根一線潛心教學,講授7門本科課程、3200學時,涉及5個專業、6000餘名學生;主持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1門;主編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項目17項、教改論著12篇(部)。她關心學生全面發展,創新課程思政,春風化雨立德樹人;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教學中分層制定目標,精準施教,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02 竇桂梅

竇桂梅,女,漢族,1967年4月生,中共黨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她立足講臺34年,把兒童成長當作最高榮譽,從「基於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三個超越的探索,到「語文立人」的主題教學的提出,「1+X課程」的整體建構,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樹人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堅實腳印。她心繫全國兒童和教師,通過清華附小網際網路學校,向900個貧困縣3800個遠程教學站輸送課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團隊273位教師,承擔國家雲課堂346節微課和「同上一堂課」816節電視直播課。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

03 張伯禮

張伯禮,男,漢族,1948年2月生,中共黨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從事醫學教育38年,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80餘名。他倡導成立「勇博勵志班」,創新第二課堂運行機制;注重開展院校+師承教育,推行中醫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個中醫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以及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首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建立國際中醫師資培訓基地,引領世界中醫教育健康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團隊實現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04 蔡麗華

蔡麗華,女,漢族,197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津南區葛沽實驗小學教師。她堅守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一線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導小學數學詩樣教學,形成嚴謹細膩、語言優美、訓練高效的教學風格。她多次放棄調轉到城鎮學校工作的機會,在農村教育一線堅持立德樹人,贏得了學生的喜愛。被車禍奪去右臂的學生在她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被評為天津市自強學生。她先後到甘肅、河北等地送教,主場講座20餘次,培訓新入職教師、骨幹教師千餘人。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天津市勞動模範等榮譽。

05 袁雅冬

袁雅冬,女,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她從教36年,積極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導研究生70餘人。她擔任高等學校臨床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承擔教學改革項目6項,培訓學生參加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榮獲華北賽區冠軍。她在做好教育教學和臨床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抗擊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首屆百名全國住院醫師心中好老師等榮譽。

06 王金湖

王金湖,男,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黃驊市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教師。他紮根教育33年,足跡踏遍黃驊港到歧口河海岸線。他以「慢」教育教誨師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師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漁區。他首創「261」節次,力推「15—10—15」高效課堂,完成了《大歧口》《走進渤海剪紙藝術》等校本課程,主持編寫的《美麗家鄉·南排河》園本教材廣受歡迎。他自撰文篇,自製課件,紮根鄉間,努力讓每一個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堅持做一名有著紅荊條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獲河北省優秀鄉村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07 常曉明

常曉明,男,漢族,195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太原理工大學教授。他紮根教育34年,積極探索中國高等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於2003年自籌資金創建曉明研究室。他以「興趣驅動、早期培養、項目引導、文化薰陶」的理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所帶學生平均每年自主參與研發時間1500小時以上。他致力於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出百餘名高素質工科創新人才,探索出基於CSCP範式(文化薰陶—育人&育才結構—項目實踐—能力達成)的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曾獲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08 蘭會雲

蘭會雲,男,漢族,1987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教師。他把養成教育作為班級管理的基礎,注重運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用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他用愛心感染學生、用制度培養學生習慣、用真心引領學生成長,帶領學生騎行1800公裡,塗鴉校園井蓋,靜觀夜空煙火,因獨特的教育理念,成為網友們口中「別人家的老師」。他始終以「不放下每一個學生」為行為準則,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每一片綠葉都享受「愛」的陽光。曾獲山西省時代先鋒等榮譽。

09 孫 炯

孫炯,男,漢族,1946年8月生,內蒙古大學教授。他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40年堅守邊疆民族地區數學人才培養工作,形成「幽默風趣,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獨特教學風格。作為帶頭人建設的「數學分析」系列課程《數學分析選講》《泛函分析》被評為國家級視頻公開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他致力於微分算子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認可並獲較高學術評價。他投身於民族教育事業,探尋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班培養質量的路徑,先後培養47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為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數學人才。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榮譽。

10 烏雲其木格

烏雲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第三小學教師。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從教28年來,無論擔任什麼職務,從未離開過她熱愛的講臺,深受學生愛戴、家長歡迎和同行讚譽。她多次到盟內各旗縣巡迴支教,承擔「全盟小學語文整體改革」實驗任務,率先試行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練習為鏈」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榮譽。

11 陳溫福

陳溫福,男,漢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員,瀋陽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站定三尺講臺,鋪開萬頃良田,情系學子,服務「三農」,潛心創新人才培養。講授的本科課程《現代農業科技進展》《專業教育(農學)》深受師生歡迎。他長期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在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超高產育種及生產技術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4部、譯著1部。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

12 馬曉春

馬曉春,男,漢族,1961年3月生,民革黨員,中國醫科大學教授。他是中國重症醫學主要開創者之一,2002年從日本滋賀醫科大學博士畢業後,牽頭組建學校重症醫學科,開創遼寧省重症醫學先河。他重視人才教育培養,組建遼寧省ICU醫生、護士培訓基地,積極推動重症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專科規範化培訓,加強重症醫學人才梯隊建設。堅持臨床與科研兩步走模式,先後培養百餘名研究生,多數成長為重症醫學學科帶頭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牽頭組建遼寧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後赴黑龍江、吉林指導抗疫工作。曾獲首屆遼寧好人·最美醫生、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13 金永七

金永七,男,朝鮮族,1969年4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新房子鎮虎洞溝村小學教師。32年前,他毅然前往最偏遠、最缺老師的虎洞溝村小學任教。其間他放棄到鎮中心校任教的機會,一直堅守鄉村教師崗位。他以校為家,既是老師又是父母,幫學生熱飯、洗衣、輔導功課。為讓山裡的孩子全面發展,他自編鄉土教材,開齊音、體、美等10多門課程。為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生活,他收集廢舊煙盒製作學具,把舊油桶改造成火爐,自己動手修繕校舍。他用日復一日的堅守,送全村300多個孩子走出了大山,讓近百戶家庭實現了脫貧致富。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

14 高 夯

高夯,男,漢族,1956年10月生,中共黨員,東北師範大學教授。他堅持「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理念,提倡「問題驅動+互動研討」式教學,著眼學生全面、個性、終身發展,為文科生開發《人文數學》課程與教材,並將人文數學課程做成了網絡課程,在 「學堂在線」平臺上線,選課人數達2萬餘人。他帶領團隊探索實施的教師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的新路,創建《高觀點下的中學數學》課程與教材,將中學數學與大學數學高度融合,被全國師範大學廣泛應用,多項教學成果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吉林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15 劉永坦

劉永坦,男,漢族,1936年12月生,中共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他從教60年,培養了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電子對抗等領域的一大批領軍人才,為學科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將科研中的問題和成果直接帶到學科發展方向中,用真實的科研問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他開設10多門電子工程的專業課,並根據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專著。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

16 李 果

李果,男,漢族,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大興鎮中心學校校長、教師。師範專業畢業後,他放棄留縣城的機會,返回家鄉開啟了農村教育的夢之旅。他35年堅守農村教育一線,從教育的價值取向出發開啟改革實踐,形成了特色的「發展目標教育」改革實踐,使學校既具有鄉村特色,又有真實的素質教育內涵,既能為每一個農村孩子的發展奠基,也能為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助力,被認為是「農村教育改革教科書式的範例」。曾獲黑龍江省骨幹教師、黑龍江省魅力校長等榮譽。

17 張文宏

張文宏,男,漢族,1969年8月生,中共黨員,復旦大學教授。他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學,在十數年的教學生涯中,把育人作為最重大的責任。他擔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不僅帶頭奮戰在醫療救治一線,還帶領學生積極投身科普工作,撰寫科普文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他以專業冷靜的分析,為大眾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不斷發聲。他領銜開設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科《傳染病學》入選上海市精品課程。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榮譽。

18 楊 榮

楊榮,女,漢族,1966年4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教師。她從教32年,以「做一個成功播種教育幸福的人」為職業追求,堅持「尊重生命,開放教育」的辦學理念,通過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領,帶動學校持續發展;通過課程改革,助力學生成長,成就教師專業發展;通過教育科研,破解瓶頸難題。她著力打造師資隊伍,先後培養30多位高級職稱教師,培養多名校長成為上海市特級校長。她主動參與教育扶貧項目,連續多年赴雲南普洱支教。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19 柏紀榮

柏紀榮,女,漢族,1964年1月生,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黑林中心小學教師。師範畢業以來,她一直紮根山區,愛崗敬業,探索農村教育的有效途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個人教學風格。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思想,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獲獎,發表文章40餘篇。35年來,她始終與山村孩子不離不棄,組建「愛心小組」,五年如一日照顧殘疾女孩,精心呵護白血病患兒,當起了十幾名兒童的「愛心媽媽」,主動向貧困生捐款捐物。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江蘇省最美教師等榮譽。

20 湯國安

湯國安,男,漢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員,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他從教33年來,一直將「以身立教」 「教會學生做人」作為為師之本,是學校師德師風宣講團核心宣講員。他堅持給本科生當班主任,身體力行影響和培養學生,所帶班級被評為省級優秀班集體。他以大愛精神關心每一位學生,指導的本科生入圍「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感動中國測繪人物」。他把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堂,首創了「紅軍長徵GIS」「一帶一路GIS」「精準扶貧GIS」等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並彙編出版國家精品課程。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21 李蘭娟

李蘭娟,女,漢族,1947年9月生,中共黨員,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她傾力教書育人,採用「多元融合」理念,在醫教研融合、多學科聯合攻關、立體化教材建設中形成三條育人主線,以堅韌、執著、奉獻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傳染病學領域的骨幹人才。她倡導並踐行「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學精神,創建李氏人工肝系統,是我國人工肝事業的開拓者。近年來承擔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取得原創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73歲的她作為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多次奔赴武漢抗疫一線,被譽為最美逆行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22 範 群

範群,女,漢族,196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初級中學教師。自1989年參加工作以來,她踏實工作,勤懇做人,視事業如生命,謝絕高薪邀請,堅守在海島一線。擔任班主任31年來,她視孩子如子女,用愛溫潤漁家孩子心田,下小島、走漁家,家訪每一個學生。她追求育人的藝術,探索「生生相長」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隊的管理模式」成為全省十大素質教育案例。她努力發揮引領輻射作用,建設的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和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學員超過600人。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

23 葉連平

葉連平,男,漢族,1928年9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他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幾十年紮根基層,全心全意為廣大學生特別是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他情系教育,立德樹人,不僅講授文化課,更用自身言行引領孩子們如何做人。他對自己很摳,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還捨不得扔,但對孩子很大方,幾乎把所有錢都花在孩子們身上。如今已92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堅守在留守兒童之家,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曾獲全國道德模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等榮譽。

24 孫 浩

孫浩,男,漢族,198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他紮根鄉村教育20年,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做農村娃身邊最親的人,走進留守孩子們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他深入研究農村課堂,形成了質樸自然的教學風格,發表多篇教學感悟,20多篇論文在省市獲獎,成為年輕的省級教壇新星。他每年進行公開課講座10多場,有效帶動了一批教師的專業成長。他積極響應號召,遠赴新疆皮山縣開展援疆支教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教育脫貧作出了貢獻。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支教教師等榮譽。

25 林蓉金

林蓉金,女,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護理教研室主任。從教36年來,她將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臨床實踐案例相結合,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紮實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職業榜樣。她每年完成300多名護生臨床教學管理工作,教學質量及學生滿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視護理教學與科研,近5年發表論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主動請纓,帶隊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醫院ICU及普通病房護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務。曾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26 林立燦

林立燦,男,漢族,1963年9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學教師。他在教學中一直提倡還物理教學之本然,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物理學科所承載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獨特的教學風格。他不搞題海戰術,而是教給學生探索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讓物理課充滿「物理味道」。他主張把更多物理實驗展示給學生,牽頭在學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學創新示範實驗室,成為學校物理學科的「前沿陣地」。他堅持教育教學要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必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內外開設教育專題講座近百場、公開課20餘節,指導培養了幾十名省內外年輕教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

27 程 風

程風,女,漢族,1989年8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蓮湖鄉四望湖小學校長、教師。她用信念揚起鄉村教育的風帆,從山區到湖區,從教學點到村完小,從產房到課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藍天,書寫新時代鄉村教育新風尚。她先後轉戰3所農村薄弱學校,帶領每所學校都發生巨大變化。她讓山區學校從無人入學到無人外流,撐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致力於鄉村教育的薪火相傳。她用實際行動號召身邊更多的年輕教師主動投身偏遠鄉村。曾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最美教師等榮譽。

28 張 偉

張偉,女,漢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學社社員,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教授。30多年來,她以立德樹人為自身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在呼吸病學教育教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全力打造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她擔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奔赴多地指導全省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體系,全力構建省—市—縣三級遠程會診平臺,累計收治患者215例,治癒出院率達99.5%。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

29 馬承恩

馬承恩,男,漢族,1961年10月生,中共黨員,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他紮根醫學教育28年,堅持經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倡導問題導向、尋根溯源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喜愛。他把全部身心奉獻給醫學事業,2002年擔任中國援助非洲醫療隊隊長;2008年接收來自汶川的傷者,實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併發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顧自身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動請纓,作為醫療隊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帶領全隊奮戰50多天,圓滿完成任務。曾獲山東省優秀醫務工作者等榮譽。

30 魏亞麗

魏亞麗,女,漢族,1974年8月生,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她堅守會計專業教學一線27年,用熱情和奉獻成就學生職業夢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把職業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學識紮實、業務能力精湛,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主持完成「3+4」中職本科貫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取得豐碩育人成果。她注重實踐教學,指導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次,指導學生3次創造點鈔世界紀錄。曾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齊魯最美教師等榮譽。

31 茹振鋼

茹振鋼,男,漢族,195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科技學院教授。他40年來致力於小麥育種科研與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級和省級項目20多項,帶領小麥科研創新團隊開展了小麥高產抗病育種、高光效小麥育種等多項研究。針對黃淮麥區的生態特點和生產需求,他相繼培育並推廣「百農62」「百農64」等小麥新品種。「矮抗58」成果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140多億公斤,實現增產效益300多億元,是近30年我國小麥育種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

32 李化勇

李化勇,男,漢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彭新鎮公山小學教師。他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船夫」,38年來屢次放棄離鄉進城的調動機會,為了節省孩子上下學時間,堅持用小船擺渡學生。他潛心研究複式教學法,重點研究一二年級複式教學方法、農村教學點語文高效課堂研究,在全縣得到推廣。他幫扶的留守兒童近百人次,每學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兒童檔案,建立家庭聯繫卡,聯繫商會資助困難學生求學,讓學生從關愛中尋求前進的力量。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

33 胡 豫

胡豫,男,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團隊構建涵蓋「診斷篩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復管理」的全鏈條防治網,落實開展核酸檢測、改造重症患者定點醫院、開建方艙醫院。他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積極推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科研創新有機融合,培養了大批卓越醫學人才。主持建設高校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展基於SP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結合臨床教學特點,應用於理論課、教學查房及臨床技能課等諸多教學環節中,有效提升了教學成效。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等榮譽。

34 吳又存

吳又存,男,漢族,1971年7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他堅持27年磨一課,把思政課上成學生最喜愛的課程,在潤物無聲中探尋出一條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他引入吟誦詩詞教學法,堅持課前時政演講,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理解思政理論。他將身邊抗疫先進事跡轉化為思政活教材,主講雲端思政課,引導近百萬青少年堅定正確價值觀和抗疫必勝信念。他編寫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出版2部個人專著,發表論文200餘篇。他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學生。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35 吳安華

吳安華,男,漢族,1962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教授。他紮根教學一線35年,踐行「一生所學、報效祖國」的醫者大愛,負責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建設,為全國各級各類醫院培養感控專業人才近2萬名。他在疫情初期獨自逆行武漢,成為湖南首位支援武漢的醫療專家。在武漢培訓近1.5萬醫務人員,為援鄂醫護人員「零感染」作出突出貢獻。他牽頭和參與制定12項國家標準,其中4項奠定了我國感染預防與控制方法論的基礎。曾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36 彭林富

彭林富,男,漢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衡陽市常寧市塔山瑤族鄉中心小學教師。37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鄉村教育的「神經末梢」,足跡遍布全鄉十多個教學點。他走訪幫扶貧困學生千餘人,像親人一樣幫助孩子們煮飯、洗衣,為他們輔導功課,號召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手。他還關心照顧殘疾學生,發現他們的特長,用愛心幫助他們重拾自信、健康成長。經過多年的付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鄉村孩子成人成才,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貢獻。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湖南省最可愛鄉村教師等榮譽。

37 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1936年10月生,中共黨員,廣州醫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從教從醫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廣州醫科大學及廣東實驗中學「南山班」是示範性教學集體,領銜的教師團隊被認定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呼吸疾病領域培養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於推動國家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帶領團隊建立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監—治—控」鏈式周期管理體系,建立覆蓋全國的流感監測哨點,創立呼吸病毒滴度預警技術,全病程縱向動態監測。從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線,成為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推動者。曾獲改革先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38 張忠德

張忠德,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他從事中醫急診教學32年,潛心教書育人,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線堅持臨床教學,創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導教學法」,把臨床診治思路推前至課堂,將跨學科並行式PBL教學模式應用於中西醫急症學教學中,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強化中醫診療特色在急症學及傳染病學中的運用,將「中西協同,突出中醫特色」的理念貫穿教學始終。積極引進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SCE), 綜合評價學生醫學實踐技能,進一步優化臨床教學。曾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39 陳 良

陳良,男,漢族,1979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他紮根八桂壯鄉職教17年,致力於少數民族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把培養廣西少數民族技藝人才作為使命。開創了中職學校建築裝飾專業「工地學校」教學模式和少數民族技藝新生代傳承人「活態」培養模式,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與產學研相結合,著力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指導學生在技能大賽中獲全國金牌,主持國家名師工作室服務廣西30多所職業學校,每年為2000多名職教教師提供指導,為20多家企業培養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榮譽。

40 陳 留

陳留,女,漢族,1977年4月生,中共黨員,廣西民族師範學院附屬第二小學教師。她24年紮根祖國南疆邊境小學教育一線,努力推進教育扶貧,讓先進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開花。課堂上她鼓勵孩子們試錯、動手實踐,用智慧和愛心為邊境壯鄉兒女築起啟蒙學習的燈塔。她引領邊境教師隊伍專業發展,探索多終端、多形式的培訓模式,有效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她長期跟蹤研究邊境教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創「基於邊境小學生多階數學思維學習場」方案,提升孩子學習力,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為推動邊境民族地區小學教學變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貢獻。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廣西教學名師等榮譽。

41 李 琴

李琴,女,漢族,1981年9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教師。她紮根幼教工作20餘年,始終把貢獻國家學前教育事業當作實現人生理想的舞臺。深入研究與實踐幼兒海洋意識教育,相關教學成果在多地推廣,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連續6年承擔海南區域幫扶和農村幼兒園指導任務,2019年起積極參與對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幼兒園的送教援培活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帶領工作室自製抗疫主題視頻150個、設計並指導保教活動60個,為幼兒居家期間的科學保教貢獻力量。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海南省「南海名家」等榮譽。

42 張雲閣

張雲閣,男,漢族,1963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大學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第一線,深深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稱為學生思想的領航人。率領團隊歷時11年成功構建高校思政課「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我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實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等問題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使國內95所高校的10萬大學生選學受益。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等榮譽。

43 楊浪浪

楊浪浪,女,漢族,1972年10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教師。她堅守教育是一項慢事業,用「好奇、勇敢、責任、榮耀」的學校精神引導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傳承學校紅色基因,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大力實施課程改革,建立「體驗、開放、綜合」的EOC課程體系,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聯合6省開展校長培訓,幫助10個邊遠區縣學校發展。創建重慶市第一所小學國際部,入選國家首批孔子課堂。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44 李加納

李加納,男,漢族,1957年9月生,中共黨員,西南大學教授。他36年精心教書,潛心育人,獻身農業科研,直接指導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超過120名,桃李遍天下。作為油菜研究專家,在甘藍型黃籽油菜基礎研究與生產應用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先後主持國家和省市重點科研項目7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育成30餘個油菜新品種,領銜的油菜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情系「三農」,推廣優質油菜應用面積8000多萬畝,為農民和加工企業增收增效100多億元。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45 康 焰

康焰,男,漢族,1965年4月生,中共黨員,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教授。他身體力行,踐行大醫精誠的理念,積極參與臨床醫學、康復治療學等專業本科課程教學工作。他60天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繁忙工作之餘,還為臨床醫學院全體醫學生上特殊的「開學第一課」,用行動詮釋醫者的責任與擔當。他創建本科—研究生—畢業後全鏈條重症醫學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打造呼吸治療師這一特殊職業,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46 建 紅

建紅,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馬尼幹戈初級中學校長、教師。參加工作以來,她先後從事小學教學、教導主任、小學校長、中學校長等工作。17年間,一直堅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區腹地,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踐行教育諾言是最好的職業操守,強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喚,爭做教育者與思考者,以「實驗性、示範性」為追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紮實推進教學改革,得到學生愛戴、家長讚譽、同行好評。通過努力,所在學校就學學生人數由14教學班560餘人發展到27個教學班1000餘人。曾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47 肖 敏

肖敏,女,漢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從事特教24年以來,她秉持「適性而教,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潛心育人。在聾生語文等學科教學中,她以心理輔導、社會實踐、課外閱讀、多元表達等方式破解溝通障礙,聯通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帶領團隊建設「聽障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聽障學生手工藝」「殘障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障礙兒童送教上門」等系列校本課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動承擔對薄弱特殊教育學校的支教工作,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曾獲教育部「特教園丁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48 莫 非

莫非,女,漢族,1968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醫科大學教授。她從事教育工作29年,積極推進教改工作,提升教學水平,重視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於學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深受學生喜愛。積極參與本科學生的管理與培養,組織開展「走進校園,我們和你一起成長」專業輔導員活動,近3年來,主編和參編《臨床基礎檢驗》《臨床基礎檢驗形態學》等6部教材,發表論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終戰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作為援鄂醫療技術隊臨時黨支部書記,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獲貴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記功獎勵等榮譽。

49 曹鳳英

曹鳳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南明小學校長、教師。她從教30年,長期紮根教育一線,辦學成績得到社會和家長普遍讚譽。堅持以人為本,提出「讓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兒童的視角來改進教學。長期為農村學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大歹小學開展3年組團式駐點幫扶,助力教育脫貧攻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堅守校園,帶領教師圓滿完成「空中黔課」課程資源錄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默默奉獻。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50 何 梅

何梅,女,漢族,1987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她鍾愛幼教事業,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接送學生過河,為貧困山區學生提供免費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她率先衝進教室,採取先避後撤措施,在17秒內讓32名孩子安全撤離教室,1分鐘內完成全部躲避和撤離工作,確保孩子們在大災面前安然無恙。她堅持每周開展一次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每學期開展一次防震演練,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社會樹立了正能量的幼兒教師形象。曾獲貴州省教學科研論文獎。

51 張桂梅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教師。她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為當地教育脫貧作出重要貢獻。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用實際行動兌現著「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鬥的絢麗人生。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

52 張無敵

張無敵,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雲南師範大學教授。他從事生物質能教學、科研及推廣應用34年,先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80餘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指導學生獲得各類科技競賽獎30餘項。培訓農村能源技術員和農戶萬餘人次,舉辦國際沼氣技術培訓班,受訓人員來自近20個國家。在10多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示範、推廣和培訓農村能源產品與技術,建立了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4F農業生態循環模式,生物柴油製備技術、沼氣相關技術已授讓多家企業使用。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等榮譽。

53 卓 瑪

卓瑪,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三小學教師。她紮根教育19年,先後主動在3所高海拔地區小學任教。近5年,她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10篇、文章50多篇,開設校內外講學、講座100餘次,指導學生寫作、吟誦、播音多次獲獎,編寫校本教材10餘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輔導員,長期承擔全市全校家長及婦女培訓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講座不少於10場。她是教育扶貧的積極行動者,時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兒學生和學困生之間,捐款捐物,精準施教,帶動影響一大批老師參與到無償奉獻的志願者行列。曾獲西藏自治區師德標兵、西藏自治區學科帶頭人等榮譽。

54 楊維周

楊維周,男,漢族,1961年4月生,中共黨員,西藏民族大學教授。他從教36年,鍾愛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事業,領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團隊,探索創新出了一條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現「兩個轉化」的新途徑。他一心一意堅守教改科研之路,圍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行研究,取得優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推動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成為國家民委重點學科與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55 丁海燕

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她為山區教育事業奉獻30餘年,任教期間,翻山越嶺,到學生家為學生輔導、補課。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待,給家庭貧困的學生送吃送穿,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丁媽媽」。熱心幫助同事,指導年輕教師,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餘深入到學生和群眾中,利用家訪等時機,講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儘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長期義務照料村上的兩名孤寡老人,用實際行動書寫師者風範,詮釋立德樹人。曾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56 馬肖容

馬肖容,女,漢族,1970年9月生,中共預備黨員、九三學社社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她紮根西部,堅守一線教學27年,樹立了「本科為根、學生為本、情懷在心、傳承西遷」育人信念,凝鍊了「堅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臨床崗位勝任、涵養醫學人文關愛、強調綜合素養教育」教學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學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第一時間報名,馳援武漢抗擊疫情53天,首創「三聯三快速」方案進入國家第七版診療方案。創立「停課不停學、育人不掉線」「戰疫師生直播間」等特色教學法,獲得師生好評。曾獲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57 王良璧

王良璧,男,漢族,1964年6月生,中共黨員,蘭州交通大學教授。他刻苦努力,長年不休節假日,深入研究師生關係的內涵,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牢靠性和運用能力。負責鐵道車輛熱工實驗室和《流體與熱科學》教學團隊建設,重視學生實驗及教師科研平臺的建設,培養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教學科研素質的團隊。在對流傳熱基礎理論、複雜結構換熱器數值設計方法等方面取得創造性成果,對提高列車運行可靠性發揮重要作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甘肅省高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58 趙洪濤

趙洪濤,男,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二中學教師。他從教31年,長期兼任班主任工作,愛生如子,盡職盡責,獲得學生及家長好評。注重教學研究,發明「聽—讀—品—說—吟」古詩詞五環節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出版專著《中學經典名著賞析》《心靈的陽光》等,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的課題《中學古詩詞人本主義教學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認可和推廣。他用長期的堅守,培養多名學生成為有用之才,為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曾獲甘肅省優秀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等榮譽。

59 樊海寧

樊海寧,男,漢族,1970年1月生,中共黨員,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教授。他從教20餘年,從事肝膽胰外科專業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紮根臨床教學一線,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動,帶領團隊數次深入農牧區基層,足跡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萬公裡,篩查包蟲病重點人群5.8萬人,其中兒童約1.8萬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擔任青海省援鄂醫療隊長逆行武漢抗疫,從臨床救治、防控體系建設和疾病科研等多層面抗擊疫情。曾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青海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60 更松尼瑪

更松尼瑪,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玉樹市第一民族中學校長、教師。他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擔任校長職務的同時,依然承擔兩個班級教學任務。幾十年來,他從未完整休息一天,除了公事外出,堅持做到每天24小時在校,是學校全年的「值班長」。他注重新課程改革,秉承「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和「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功」宗旨,推動實施「教師個體分析與學習成績提高對策研究」「學生綜合分析與綜合提高對策研究」「藏族地區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初探」等課題研究,取得明顯成效。曾獲國家教委中華掃盲獎、青海省中小學十傑校長等榮譽。

61 楊惠芳

楊惠芳,女,漢族,1968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醫科大學教授。她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指導的學生多次獲得自治區級優秀畢業論文。注重教學研究,主持完成多項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和研究生創新項目,主、參編教材和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主動為學校師生宣講疫情防控知識,編著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手冊——公共衛生視野下的科學防控》《寧夏醫科大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為抗擊疫情貢獻智慧和力量。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教學成果特等獎等榮譽。

62 馬景林

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田老莊鄉深溝完全小學教師。他紮根農村教育35年,寓教於樂,堅持立德樹人,真誠關愛每一個學生,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他一直包班,擔任小學高年級語文、數學教學,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反思教學,提升教學技能,做到教學相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承擔起「空中課堂」評課和學生作業輔導的重任,並參與小學數學課後習題講解微課製作,分享至周邊學校,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曾獲寧夏回族自治區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63 周金龍

周金龍,男,漢族,1964年3月生,中共黨員,新疆農業大學教授。他紮根新疆36年,5次主動放棄到內地發展的機會,長期奮鬥在新疆高等教育與水文水資源科研一線,培養了一大批政治堅定、專業紮實、樂於奉獻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明顯。他積極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交流機會,指導的9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他積極參加學生管理工作,主動擔任本科生班主任,並任20餘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進兩聯一交友」聯繫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

64 徐桂英

徐桂英,女,漢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第一中學教師。她堅守農牧區教育教學34年,堅持一切為了孩子,從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關愛農牧區學生,經常克服交通困難進行家訪。她積極創新,開發出多個農村化學實驗課,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層」的獨特教學風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細緻研究,認真備課,通過電話為上網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多次課題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於課堂教學,引領漢、回、哈等民族教師快速成長。曾獲全國中學化學微課大賽一等獎、新疆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65 吳向未

吳向未,男,漢族,1973年10月生,中共黨員,石河子大學教授。他紮根邊疆教育24年,潛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為中心、強調系統性的縱向教學模式,轉向以患者症狀和體徵為中心的橫向思維,重點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申請馳援武漢,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模範榜樣。他深入基層,耐心指導當地醫師手術,搭建校院橋梁紐帶,每月定期組織多學科專家深入縣鄉醫院指導,為當地醫師創造學習交流平臺。先後主持參加國家級項目10餘項,發表高水平論文百餘篇。曾獲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

66 李 莉

李莉,女,漢族,1978年1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第二中學教師。她紮根邊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課都當成一次人生歷練,堅持教研教改,不斷創新,教學成績優秀。她走進孩子們的心田,軍訓時和學生同吃同住,運動會上和學生共擔榮辱,勞動課中和學生體會快樂,用愛點亮每一個孩子的心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積極落實「停課不停學」要求,組織全校教師高效開展線上和復學後教學教研活動,有效提升了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學能手等榮譽。

相關焦點

  • 鍾南山、張文宏等66人入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7月23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委員會在人民日報發布推選活動啟事。經活動組委會審核確定,2020年度66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出爐,名單及個人事跡公示如下。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啟事為宣傳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廣泛展示新時代人民教師教書育人事跡風採,引導廣大教師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現決定組織開展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 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簡介
    ,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現決定組織開展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2.確定候選人    活動組委會對各地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認真審核,確定64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4.確定結果    推選委員會根據投票結果和實際情況,從64位候選人中推選出10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五、宣傳表彰    教師節期間,將對10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進行宣傳表彰。
  • 他們當選安徽教書育人楷模 先進事跡公布
    在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學校和相關單位自下而上、逐級審核推薦的基礎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經認真評審和集體研究,決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安虹等10名同志為2020年全省新時代教書育人楷模。為進一步增強廣大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紮實做好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宣傳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組織開展學習,廣泛宣傳先進典型感人事跡。
  • 2019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簡介
    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河北省最美教師等榮譽。07 王斌全    王斌全,男,漢族,1960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醫科大學教授。他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臨床一線為學生講好入門「第一課」,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百餘名。
  • 鍾南山:無雙國士 醫教雙馨
    本文轉自【微言教育】;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①年初一場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一位知名疾控專家夜馳江城,沒有座位就待在餐車一角閉目養神明明知道毒瘴彌江城前方的路布滿荊棘依然選擇鎧甲披上身只因對這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他就是
  • 從幼兒園教師到兩院院士 2020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揭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9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在今天下午舉行的「教育,我們忠誠的事業——2020年上海市慶祝教師節」主題活動上,2020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揭曉。另有15 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獲得這項榮譽稱號的教師中,既有在大學工作的兩院院士,也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有23年教學經驗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南門幼兒園高級教師李潔,在角色遊戲、繪本教學兩方面形成了教育特色,在市、區乃至全國層面有一定的影響力。
  • 鍾南山老師說得真好!教師不是「毀滅」自己,而是體價值!
    日前,廣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南山學院舉辦慶祝大會,「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鍾南山院士,分享了他60年來既是醫生又是老師的感悟。我們看到相關報導,打從心裡感謝鍾南山先生糾正傳統說法。截圖鍾南山稱,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那就是教師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 鍾南山院士說得真好!教師像蠟燭,但不是「毀滅」了自己
    近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南山學院舉辦慶祝大會時分享了他60年來既是醫生也是老師的感悟。鍾南山院士表示: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教師的工作是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
  • 84歲鍾南山被女星糟蹋!網友無比憤怒,華誼兄弟否認是旗下藝人
    84歲鍾南山被女星糟蹋根據相關媒體報導,84歲著名院士鍾南山被娛樂圈不知名圈外女星發文糟蹋,該藝人發文質疑鍾南山總是出現在鏡頭一線吆喝,有什麼研究成果,發明了什麼藥?真正治好過幾個病人?提出過什麼合理化的建議?
  • 楷模|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位既是醫生又是老師的楷模這麼說
    開欄的話經過層層推選和網絡公眾投票,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於8月30日宣告產生,他們是湖南近百萬教師的優秀代表。為弘揚優良師德師風,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本報特開闢《湖南教書育人新楷模》專欄,講述2位「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特別獎獲得者和10位榮膺「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稱號者的動人故事。
  • 揭秘83歲鍾南山背景?母親生於鼓浪嶼首富之家,曾在美國進修醫學
    鍾南山院士教師節分享 小編的話:9月10日,教師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教師節分享會」,「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鍾南山院士向全院師生分享教書育人的感悟「常聽人把教師比作蠟燭,一輩子照亮別人,毀滅自己,我看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教師照亮了別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毀滅,而是體現自身價值,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 全國「時代楷模」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感動全場
    全國「時代楷模」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感動全場 2017-06-22 來源:吉林大學網站   6月20日,吉林省首場全國「時代楷模」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吉林省賓館召開
  • 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今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鍾南山: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
  • 懸壺甲子 醫教雙馨——記廣州醫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活動名稱: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編號:37  姓名:鍾南山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帶領醫護人員與病毒鬥爭,與死神搶人,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高尚的醫德給予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 鍾南山提出: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今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鍾南山提出新課題: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今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鍾南山: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一個新的課題
    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近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 扎心了,楷模人!2018我們的那些大事記
    楷模拿鐵·普術全新出擊東莞國際家具展  3月16日-20日,第39屆國際名家具展在東莞厚街舉辦,楷模作為明星品牌亮相展會,攜帶兩大品牌拿鐵、普術新品重磅參展。這兩款產品已經暢銷多年,這次進行產品全面升級後,更加符合當下年輕化、新中產消費群體的需求,標誌著楷模產品的一次全面革新和對新中產群體需要的積極回應。
  • 2013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先進事跡介紹
    2008年3月,汪秀麗光榮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機遇宣傳職業教育,連續五年提出的關於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嚴格就業準入制度等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採納。  幾年來,汪秀麗多次在全國、省、市各級各類會議、論壇上介紹辦學經驗,成為了在全國職業教育系統享有較高聲望和影響力的專家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