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學家李強教授在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演講:「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
李強是著名的社會學家,長期關注中國社會分層與社會結構問題,是中國社會分層研究領域的權威。1999年,清華社會學系復建,李強擔任首位系主任,陳達、費孝通等幾代人開創的清華社會學傳統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文章長達兩萬字,李強對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社會下一步往哪裡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度闡釋。主題宏大但卻與我們日常生活卻息息相關。看完演講實錄,頓感酣暢淋漓,對很多困惑的社會問題也茅塞頓開,願這樣的文化饕餮、思想大餐也能延展你的視野,提升你的素養,豐富你的思想!
今天講的題目就是《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先介紹一下到底什麼叫橄欖型社會?
什麼是「橄欖型社會」
我是做社會學研究的,社會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一般稱作實證型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在表述它的理論思想的時候,也常常採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庫茲涅茨,他曾經提出過「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形狀就是把英文字母U倒過來,用它解釋經濟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關係。又如,政治學家戴維斯,曾經提出J曲線理論,就是斜著寫的英文字母J,用它來表示經濟滑坡引發的社會的失序等等。
而橄欖型社會也是形象比喻,是用一個形象的圖形來表現社會結構,解釋一個社會是怎樣構成的。
社會是怎麼構成的呢?社會當然是由人群構成的,是由各個群體、各個階層構成的。而橄欖形社會,也叫叫做紡錘型社會,就是兩頭小中間大,也叫做「中等收入層」或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結構被認為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現代社會結構。
長期以來,社會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一種優化的社會結構或者一種理想的社會結構,在現代社會中,終於發現了,是橄欖型社會結構。所以,這也體現了社會學家的人文情懷。人們一直在憧憬美好的社會,比如康帕內拉,寫了太陽城,描述美好社會,莫爾寫烏託邦,其實也是在憧憬美好的社會。當然作為社會科學學者,肯定是要做實證研究的,而橄欖型社會不僅僅是憧憬,它更體現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研究和考察,特別是對於現代社會結構的一種考察。
那麼,誰最先提出了這樣一種想法呢?即討論中產社會,討論中等階層的社會,一般認為,從學術上,最早比較全面闡釋此種社會現象的理論家是德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萊德勒,早在1912年他寫了一本著作,提出了中產階級社會的觀點,也是基於他對於德國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他發現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這樣一種中產階層,這個階層在逐漸發展和擴大。
當然,後來的理論家還有很多,一般大家熟悉的是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又如大衛?洛克伍德研究英國中產階級。還有大理論家丹尼爾?貝爾,他提出後工業社會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社會結構。卡爾?馬克思也是社會結構理論的大家,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研讀了他的著作的話,就會發現,他確實在理論上涉及這個問題了。我們讀馬克思的著作,就會發現在《剩餘價值理論》著作中,他談到過這個問題。《剩餘價值理論》也被稱為資本論第四卷,是後來整理馬克思的手稿、讀書筆記出版的著作。在《剩餘價值理論》或《剩餘價值學說史》中,馬克思在兩處都提到了,中產階級會逐漸擴大,馬克思還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正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闡釋的中產階級解體的現象。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馬克思的分析邏輯,就會認識到,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中產階級分化了一定會引發社會的動蕩與不穩定。反之,如果中產階級不分化,那自然預示著社會的穩定。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中產缺失,一個社會兩極分化,那社會是一定要動亂的,一定要發生問題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馬克思論證的邏輯恰恰與我們講的橄欖型社會的邏輯是一致的。
橄欖型社會結構,以及關於社會結構的討論在我們國家是比較熱烈的,為什麼呢?
一定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8年以來,社會進步速度非常快,我們完成了兩件大的事情,一件事情叫做工業化,一件事情叫城鎮化。城鎮化率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已經超過50%了。
我們在思考,中國社會下一步往哪裡去發展?怎麼去發展?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的話,我們就能理解了,我們今天所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未來社會結構發展方向的問題,是希望未來中國形成一種橄欖型的社會結構。
其實中央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在很多文件中強調說,我們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會的比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裡也專門提到「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當前是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要思考,下一步我們怎麼來推進這個社會?如果說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橄欖型社會是我們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是和諧社會的象徵。大家想想,橄欖型的對立面是什麼?是兩極分化啊,那肯定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
所以,這樣就能理解,我們實際上是想推進社會的結構優化。當然橄欖型社會的形成,肯定需要很多條件,後面,我會具體分析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