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國人最關注什麼政治議題?

2021-01-09 海疆在線

01

經濟發展前景

南加州大學傑西·M·昂魯政治研究所政治前景中心主任羅伯特·施勒姆(Robert M. Shrum)認為,2019年最重要的政治進展本身與政治完全無關,但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影響:歐巴馬任期最後幾年帶來的經濟增長會減慢甚至逆轉嗎?經濟發展是否會放緩?

美國《國家利益》政治評論員雅各布·海爾布朗(Jacob Heilbrunn)表示,美國正走向新的大蕭條。他指出:「在1929年股市崩盤90周年之際,美國人可能將再次經歷類似情形。」他表示,在解僱麥克馬斯特、凱利、馬蒂斯之後,川普可能會挑起與伊朗的戰事,這是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多年來所鼓吹的,石油價格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會飆升至500美元一桶,俄羅斯和沙特將歡欣鼓舞,美國人則不會。「川普在很多方面已陷入困境,如果2019年經濟出現衰退,那麼2020年川普肯定會失敗。」

02

川普的政治命運

民主黨戰略師派蒂·索利斯·多伊爾(Patti Solis Doyle)認為,2019年對川普而言將是困難的一年。2019年第一季度,特別檢察官穆勒將發布對川普有負面甚至是毀滅性影響的調查報告;紐約南區法院以及紐約的檢察官將繼續調查川普及其家人和企業;民主黨還將調查川普內閣中的利益衝突;此外,川普發起的諸如貿易戰等舉措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將進一步顯現。

時事評論員菲婭·納爾遜(Sophia A. Nelson)表示,她2019年最關注的是川普「是否會突然辭職」。她說:「如果(曾擔任川普律師的)麥可·科恩(Michael Cohen)在3月份開始服刑前披露更多川普的負面消息,那麼他辭職的可能性不小。」

03

跨黨派合作

曾擔任柯林頓顧問的民調專家道格拉斯·舍恩(Douglas Schoen)指出,現在美國國會是分裂的,聯邦政府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僵局,甚至是癱瘓。他說:「儘管出臺新的醫保法案和基建法案符合兩黨利益,但也不要指望有多少法案能夠獲得通過。」

共和黨民調專家弗蘭克·倫茨(Frank Luntz)認為,只有兩個議題可能促使兩黨大規模合作和妥協:移民和基礎設施,因為公眾對這兩個問題的態度很明確:馬上解決。民主黨人面臨的問題是是否願意讓選民對總統的表現感到滿意,而共和黨面臨的挑戰是在失去眾議院主導權後是否願意付出更多。倫茨認為,在「陣亡將士紀念日」之前,就會知曉未來兩年到底是分裂和不信任的兩年,還是理性和成果豐碩的兩年。

04

民主黨的表現

《政客》雜誌特約編輯比爾·謝爾(Bill Scher)說:「我會關注眾議院民主黨黨團在為2020年選舉做準備時會如何定義自己和管理內部分歧。」步入2019年,民主黨黨團在意識形態方面比以往更加多元,參與總統初選的民主黨候選人也會是各式各樣的,眾議院的任何黨內辯論都會影響到總統競選。

2016年希拉蕊競選團隊成員、民主黨戰略師傑西·弗格森(Jesse Ferguson)表示,民主黨總統初選將有利於民主黨人、有利於民主,且將增加民主黨在2020年擊敗川普的機會。「2018年,民主黨贏得了自「水門事件」以來最多的眾議院席位。」

05

美國外交

前美國駐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使肯·布萊克威爾(Ken Blackwell)表示,2019年總統和國家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是美中關係。美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很多。美中競爭是一個難題,因為兩國經濟相互交織,共同面臨著一個危險的世界,利益有時一致、有時衝突。美國需要讓中國看到在關鍵性全球挑戰上合作的價值。

布萊克威爾表示,「到目前為止,川普巧妙地處理了美中關係」,「2019年將是見證這些努力是否成功的關鍵一年,對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來說,這關係重大。」

舍恩認為,2019年美國的外交政策會更加不穩定,俄羅斯將在東歐和中歐採取一種或多種挑釁行為,中國的影響也在增強,但發生災難性的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很小。

相關焦點

  • 亞娜·克魯普尼科夫、約翰·巴裡·瑞安:美國真正的分歧,來自政治...
    「美國真正的分歧來自政治癮君子和其他人之間」截圖自《紐約時報》我們發現,大多數美國人(80%-85%)對政治很隨意,或者根本不關注。只有15%-20%的人密切關注政治:這群人主導著一切政治話題,從「Covfefe」到「漂亮女孩」。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這些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美國不斷加劇的政治極化現象的關注。近些年,在控槍、移民、醫保、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人們都可以清晰地辨識到美國政治舞臺上大量政治分歧的存在。正因為如此,在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界,特別是在美國,極化(polarization)逐漸成為一個高頻詞彙,「通常的判斷是美國社會正曰益變得極化」「關於美國社會正在不斷分裂的表達在過去數十年來不斷增加」。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族群衝突是武裝衝突的最主要形式,而且在短期中或在長期中看起來都不會減少。全球範圍內族群衝突的數量與強度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生命。只是從二戰之後至今,就有數百萬人——既包括參與作戰的人,又包括完全無力反抗的平民——僅僅因為身為特定族群集團的一員而死於非命。」
  • 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議題、價值與方法
    作者簡介:高奇琦,吉磊,華東政法大學 政治學研究院,上海 201620 高奇琦(1981- ),男,山西長治人,院長,教授,從事比較政治與全球治理研究;吉磊(1984- ),女,江蘇鹽城人,助理研究員,從事比較政治與地區政治研究。
  • 馬丁·季倫思、班傑明·佩奇:美國政治理論檢驗
    如果是這樣,民主理論的選舉獎懲製做出的預測也是大多數時候,公共政策將回應目前大眾選民的政治偏好。 經濟精英主導一種很不同的理論認為,美國的政策制定是由掌握大量經濟資源的個人主導的。這些經濟資源如很高的收入水平和(或)財富水平,包括但不限於商業公司的所有權。不是所有的「精英理論」都關注這樣的人。
  • 徐以驊:美國政治和外交向何處去?一個宗教視角的觀察
    許多虔誠信教的美國人支持自由主義,他們更關注社會正義等價值觀而非宗教保守派崇尚的道德傳統主義。「宗教差距」這一說法顯然需要限定範圍或重新審視。因此,拜登作為天主教徒在天主教選民中的天然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其在宗教保守派的關鍵議題上的自由派立場所抵消。 天主教作為移民宗教,長期以來一直處在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邊緣.雖然該教在19世紀下半葉逐步成為美國最大的教會。以約翰·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作為標誌,天主教會開始登上美國政治的中心舞臺。
  • 範勇鵬:被美國政治話語掩蓋的真相
    這次美國大選開鑼以來,人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就是民粹的崛起,兩黨反建制派、桑德斯和川普的支持者,背後都有民粹的身影。不少人擔憂民粹政治的崛起會帶來不可預料的政治前景。民粹為何可怕?說起民主,人們都會點頭說是好東西。
  • 2019時事政治:2019年國際時事新聞熱點匯總(7月3日)
    點擊查看>>2019時事政治:2019年國內時事新聞熱點匯總(7月3日)國考時事政治: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並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政策解讀、理論觀察、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本文整理2019時事政治:2019年國際時事新聞熱點匯總(7月3日)。
  • 誰是臺灣人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蔡英文、韓國瑜的排名來了!
    誰是臺灣島內最讓人討厭的政治人物?綠營民調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10月27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臺灣人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臺「行政院長」蘇貞昌有15.2%、馬英九9.9%、前高雄市長韓國瑜7.7%,接著是蔡英文7.3%、臺北市長柯文哲3.5%,國民黨立委吳斯懷2.2%。
  • 2019世界創新者年會八大議題公布
    2019年7月19日,WIM組委會公布了世界創新者年會(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2019年會的八大議題;議題圍繞著2019年全球最熱門的行業領域,結合數十名知名創業者、投資人的建議而設定。
  • 美國政治板塊的漂移:2020年大選揭示了怎樣的兩黨未來?
    儘管計票過程跌宕,但今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實際上卻一直十分穩定,這主要是由政治極化帶來的。經過了川普的四年任期,美國的政治極化程度已達到數十年來之最,兩黨的支持者往往刻骨地仇恨對方,並感到生死存亡的恐懼。 在政治極化的大環境下,這次大選揭示了美國兩黨迷霧重重的未來。
  • 蔡英文請關注青年世代的關注
    作為一位大學老師,每一年都會遇見「更年輕」的學生,很多時候好奇這些年輕人在想些什麼?關注些什麼?哪些議題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青年世代所持有的價值觀,和戰後成長的世代相當的不同,經歷過戰禍和經濟蕭條的年長世代,著重在物質主義的滿足,成長於富裕和民主年代的青年世代,關注的議題不再僅限於基本需求的滿足。
  • 9012年了,為何女性墮胎問題卻在美國掀起了「政治風浪」?
    路透社稱,許多反對墮胎的活動家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不斷推動反墮胎法案的出臺,希望以此推動最高法院方面推翻「羅伊訴韋德案」,在美國全面禁止墮胎。隨著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臨近,墮胎議題正在美國掀起一波「政治風浪」。▲當地時間5月21日,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抗議者抗議反墮胎法案。
  • 專家:當前政治議題的反映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日,「今日俄羅斯」網站不無諷刺意味地報導稱,「現在連摩根·弗裡曼也跳出來了,他為美國所謂『反俄調查委員會』拍了一個兩分多鐘的宣傳片,指控莫斯科幹涉美國大選」——摩根·弗裡曼,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著名的好萊塢老戲骨,以《為黛西小姐開車》《肖申克的救贖》及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更重要的是二人按照專業主義的方式確定了政治學的「學科標準」,即「經典教材」、重複的主題(各種以新制度主義為標題而行的舊主題分析)、新的議題(例如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確定的「專業的定型」,即「經典著作」「被引用的作者所出現的頻率」「整個學科中最常被引用的作者」「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學科帶頭人」。
  • 人工智慧與外交:新議題、新工具、新挑戰
    在2019年月丹麥外交使團年會期間接受採訪時,Casper Klynge大使說道:「當前科技公司已經從單純的商業利益者轉變成了事實上的外交政策參與者」。2018年,據俄羅斯《獨立報》報導,中國正在開發應用於外交領域的人工智慧系統樣機,用於信息分析工作。此外,美、德等多個國家也已經在外交領域中引入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說全球範圍內,關於人工智慧在外交中扮演何種角色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
  • 《紙牌屋》充滿政治隱喻 與真實美國政壇有相似性
    這部暗黑系的美劇,與真實的美國權力中心有幾分重疊?男主角史派西接受美國電視臺採訪時表示,有很多人認為劇情與真實的美國政壇有99%的相似性,而他本人曾向黨鞭們學習了一段時間。  不少網友反映,《紙牌屋》全片充滿了政治隱喻,看起來特別費腦。所以,我們在此特別開出新板塊「星課堂」。跟著《紙牌屋》,學點英語,也順帶了解下美國的政治小常識吧。
  • 美國的十字路口|政治極化與撕裂愈演愈烈,未來4年能好嗎
    但同時,美聯儲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受股市上漲等因素推動,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家庭財富淨值環比增長近7%,達119萬億美元,這些收益主要流向最富裕家庭,而另外還有許多民眾則收入縮水甚至失業。截至3月底,最富有的10%美國人擁有該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財富,前1%的富人擁有全美國31%的財富。民粹主義、種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的呼聲持續高漲。
  • 格蕾塔·通貝裡:「氣候政治」中的瑞典「環保少女」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2月15日電(天下人物)格蕾塔·通貝裡:「氣候政治」中的瑞典「環保少女」  新華社記者和苗  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近日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人物」。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與以往主要由傳統的經濟、社會議題——稅收、就業、醫保、移民等常規因素左右大選不同,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大規模爆發及其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影響衝擊,疫情這一非常規因素成為最大焦點。此外,川普上臺以來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加劇,使種族衝突的烈度持續上升、關鍵搖擺州對大選的意義更為突出。二者共同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值得關注的政治新趨勢,並與疫情形成了疊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