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狼性文化」裡,狼越來越少,狗卻越來坡多?

2021-02-19 WeLens

有個問題,我們的祖先為啥不馴服老虎,這樣,人不就天下無敵了嗎?

答案就在一本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中,本書主要講述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巨大影響,其中第九章,講的是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過程,有一個「安娜▪卡列寧娜定律」:

「馴化的動物都是可馴化的,未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古人類抓到動物,肯定是要吃掉的,為什麼沒吃而是好吃好喝地養起來呢,肯定是因為這些動物符合人類的某些需要。《槍炮、病菌與鋼鐵》總結了「可馴化動物」的六個條件,我拿來跟「公司馴化我們」的過程進行對比:

第一,「馴化成本」要低

前面說了,狼中只有那些能消化雜食的,才能變成狗。這就是「馴化成本」的問題,人類自己都吃不到肉,哪裡有你的份呢?這個因素也排除了獅子老虎這種一天要吃幾斤肉的大傢伙,它們能捕到的獵物,恐怕只夠它們自己吃。

這也導致了牛、豬和綿羊在馴化中形體變小了,因為要節省成本。

人很難從外觀上判斷馴化成本,所以,大公司喜歡校招,美名曰「一張白紙」,其實就是馴化的試錯成本低。

第二,·生長速度要快

這個標準排除了大象,雖然它吃素好養活,身上肉也多,但缺點是長得比人還慢,划不來。

豬在這方面很有優勢,它吃得不少,但長得更快,養幾個月就可以殺了吃了。這也導致了現在的雞鴨都是速生品種,《麥兜故事》裡有一句臺詞:「這隻火雞死後在冰箱裡的時間,比它活著的時間還長」。

知道公司為什麼需要進步速度快的員工了吧?這個條件在公司馴化中,親測有效哦。

第三、力氣可以大,但性格儘可能溫和

馴化的目的就是限制動物身上的野性,但明顯很多動物是「野性難馴」的,比如灰熊、野牛、河馬,它們都是雜食動物,生長都很快,肉都很多,力氣都很大,理論上可以幫助種地拉貨,還可以吃。但問題在於,它們都極度危險。在很多地區,這些動物常常被養到一歲就殺掉。人類為了徵服它們,吃了不少虧,最後才不得不放棄。

嗯,這就是「刺頭們」在公司呆不長的原因,就算能力很強、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也只能在執行層做事。

第四,性格需要溫和,但不要多愁善感

很多大型食草動物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進化出「神經緊張,動作敏捷」的特點,幫助它們在危險中逃生,但這個性格非常不利於馴化,比如鹿和羚羊,把它們關在圍欄裡,它們就會驚恐不安,最終不是抑鬱而終,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而綿羊山羊相對「神經大條」,最終被人類拿下。

所以「多愁善感」絕對老闆喜歡的品質——還要補充一點:有思想的「社畜」尤其危險。

第五,敢於當眾交配

交配是動物的天性,但即使如此,很多動物也不喜歡當眾交配。人類也不喜歡,但為了保證「產量」,就需要馴化動物定時定點交配,。

獵豹作為比狗強N倍的獵獸,歷代都有人試圖馴化,但最後都在「當眾交配」這個環節上失敗,獵豹可以幫助人類打獵,就是不願意在籠子裡交配——丟不起這個臉。

馴化的本質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恥感作為「高級動物」的特權,是「馴化動物」們一定要被剝奪的。

第六,群居結構

馴化到了高級階段,就需要一兩個人管一大群動物,這就必需是群居動物。

群居動物有一個特點,它們的內部總是分等級的,這樣,人類只要掌握了「領頭的」,就能輕易控制一大群動物。甚至人類可以安排一個其他動物作為它們的首領,比如牧羊犬。

所以只有小公司敢扁平化,大公司嘴上說平等,實際上總是等級森嚴。

這六點總結成一句話:你被馴化了,是你天生的性格問題。

所以,我們回頭再說狗——其實是狼的一種,它的馴化,沒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是狼性文化還是讓你做狗?
    港真,你們是對狼有什麼誤解嗎?真正的狼群,那可是行動起來有組織,有計劃的。有頭狼帶領,狼群分工合作,但同時老弱病殘也是能得到照顧的。特麼的那種熬夜打雞血、連軸轉累死人的不要臉的工作模式,哪裡是什麼狼性文化?那不就是把員工當狗使喚的意思嗎?有人說,哎呀,咱們是發展中國家,以前落後那麼多,現在需要拼搏才能取得進步啊!
  • 為什麼大多學習狼文化的公司,最後都倒閉了呢?真實案例透徹揭曉
    老闆回來,整個人像變了一樣,雞血爆棚,還為大家帶來回了「狼性文化」自從那天以後公司的命運在無形中被老闆給改變了。每天要求員工提前30分鐘到公司,傾聽,解讀,交流狼性文化;激勵員工要以創業者的心態去打工,要求員工加班加點,11點就11點,凌晨2、3點就2、3點,卻從來不提加薪費和補助的問題,美其名曰:大家為公司做出的努力,老闆都看在眼裡了,我們現在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公司好了,大家才能更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大家齊心協力,日後公司壯大了,你們一定是最先吃到肉的人,收益會超出想像的
  • 為什麼現在狼性文化變得臭名昭著?
    她解釋道,「瘋子文化」即要有瘋子一樣的精神拼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傻子文化」則是說對公司傳達的事情不需要知道結果,執行即可。 據百度百科解釋,所謂的「狼性文化」指一種帶有野性的拼搏探索精神,強調狼性裡的「野、殘、貪、暴」都應在企業文化中得以體現。 較早提出「狼性文化」觀念的是華為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他曾在演講稿《華為的冬天》提到:「企業發展就是要發展一匹狼。
  • 狼和哈士奇關在一起,狼會不會覺得哈士奇是同類?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哈士奇是一個拆家能手,而且特別二的一個寵物狗,外形像狼狼和哈士奇關在一起,狼會不會覺得哈士奇是同類?為什麼?如果狼和哈士奇本來就是同類啊?哈士奇是狼的後代,具體來說,狼是哈士奇的父輩,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哈士奇這個品種的,狼和中亞犬雜交的後代,是哈士奇…哈士奇的由來哈士奇是中亞犬同狼雜交而來的,最早的時候,遊牧民族遷移,隨著他們一同去往西伯利亞的就是中亞犬,這些狗到了西伯利亞就改為拉雪橇,而到了夏季,主人沒有功夫管它們,一群群的中亞犬就到山林裡自己覓食,同西伯利亞狼混在了一起,生出的孩子就是哈士奇了。
  • 專訪《狼圖騰》作者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
    通過30餘年的研究與思索,姜戎提出疑問,「是否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第二,作者之神秘。「姜戎」是筆名,自書推出之日起,他就宣布「絕不接受記者採訪、絕不參加發行中的宣傳活動」、甚至連作品討論會他都缺席。  新奇之三,漫長的創作歷程。
  • 基因裡狼和豺的佔比哪個更多
    談到狗狗的祖先,我相信所有人馬上第一個反應就是「狼」。是的沒錯,大家都知道狼是狗的祖先,那還有沒有其他的物種也是狗的祖先呢?有的,就是本篇文章標題給大家提到的」豺」。我相信一說到了豺大家都會疑惑。因為很多人都覺得豺是一種非常低等的動物,因為我們經常聽到形容豺狼的詞,但實際上大家對豺可能有一些誤解。
  • 《狼圖騰》讀後感-由狼性到人性的解讀
    從小到大,我們對狼的認知,無異於兇狠,殘忍,他們是叢林裡的殺手,是森林中最大的威脅,甚至於老虎獅子都很少敢去惹它們。 終於有機會閱讀姜戎的《狼圖騰》 ,這是一部神奇的佳作,充分的用狼的故事講述了狼是如何生存的。
  • 狼 商業圖騰與哲思之源的雙面鏡
    在眾多的動物中,狼無疑是最常被拿來作為隱喻的動物之一。古今中外的各類經典文學作品中,流傳著大量經典的「狼」形象,傑克·倫敦的狼召喚著野性,蒲松齡的狼透著狡猾,姜戎筆下的狼群兇猛而團結。即使在新近湧現的大眾文化中,狼的影子依舊頻繁出沒:大街小巷的桌遊吧裡,心機重重的「狼人」在一個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手刃「村民」,又在白天堂而皇之地坐到審判桌上混淆視聽、栽贓無辜。
  • 任正非解讀華為「狼文化」:包含三種精神 華為沒有996和007!
    但5月11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任正非接受《南華早報》的採訪紀要,任正非在採訪時稱:華為沒有「996」,更沒有「007」,最基層的員工想多加一點班也不行。  任正非還對所謂的「狼性文化」表示:「狼文化」可能是被外界曲解了,其實就是三個精神:敏感性、團隊性、不屈不撓性。
  • 電影"狼圖騰"熱映引小說大賣 "平凡的世界"賣斷貨
    而這部《狼圖騰》也遭受了這樣的質疑:原作者姜戎是只在草原待過三年的知青,怎能了解蒙古族歷史文化。  北京作協作家郭雪波是蒙古人,他近日發表微博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色音也是蒙古族人,一直從事蒙古歷史文化研究,他也表示,把狼當作蒙古人的圖騰,缺少歷史依據。
  • 為什麼老虎喜歡捕食狗,美洲獅卻怕狗?原來都是因為狼
    為什麼老虎喜歡捕食狗,美洲獅卻怕狗?原來都是因為狼 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是地球上最常見也最有名的兩類食肉動物。在犬科動物之中,人們和狗的關係最密切,經過數千年的馴化,狗早已成了人類的好朋友,在看家護院、陪伴、救援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原來狗狗和狼竟然是這種關係!
    狗是距今幾萬年前被人類馴化的犬屬動物的後代,據動物學家推測,最早的狗很可能就是主動接受人類馴化的狼,狼與狗在幼年期的行為是完全一致的,成年後,由於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導致性格產生差異。野外的狼經歷風吹雨打、成年以後會變得野性十足。
  • 跟狼基因最接近的狗竟然是柴犬
    我們都知道,狗的祖先是兇狠無情的狼,在汪界要說最像狼的犬就是狂野的二哈,除了智商有點欠費,長相和狼嚎聲簡直一模一樣。但最新研究表明最接近狼基因的並不是二哈,而是有著超級治癒笑容的柴犬。基因上與狼最接近的是柴犬、松獅犬、秋田犬丨國家地理根據《國家地理》,柴犬起源於亞洲、非洲、中東,在遺傳基因上跟狼的基因極為接近。位於「WOLFLIKE」行列的最頂端、最接近狼基因的犬種竟然是Shiba inu(柴犬),其次是松獅、秋田、阿拉斯加,而被大家公認是最像狼的二哈只能位於第五位。
  • 蒙古作家:姜戎《狼圖騰》中狼的形象來自我的小說
    從狼性到人與自然  《狼圖騰》原著小說是過去十年中國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但看過電影《狼圖騰》的原著粉絲發現,影片與小說在內容上的差別是根本性的。原著小說每一章都是狼故事打頭,主人公就此開始思考和討論:人和自然的關係,漢族和遊牧民族生產方式的不同,探討狼性和遊牧民族的民族性。
  • 那麼多動物,為什麼偏偏是狗和人關係最親?
    人類和狗一直以來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密關係,似乎有某種紐帶把這兩種動物聯繫在了一起。在所有動物中,我們會發現,狗是最能覺察我們的情感的,狗甚至可以通過觀察我們的表情來判斷我們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特點是很令人驚奇的,因為從人類誕生起,我們所接觸的那麼多動物中,有很多高智商動物(如靈長類),他們也能做很多讓我們驚嘆的行為,但是那麼多動物裡,只有狗最為獨特。
  • 環球時報:中國經濟狼性正在消退,令人擔憂
    從小說到電影,《狼圖騰》好評如潮,也爭議如潮。有人從人與狼、狼與羊、羊與草的關係中看到生態平衡的主題;有人從人類飼養小狼看到跨越人與動物差別的愛與尊重;有人從狼和羊的生存特徵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反差與交融。
  • 港報文章:不願做"狼的傳人" 龍的圖騰敬業和諧
    對於我國的祖先,凡是有創業精神和成功擴大版圖的帝王,作者都說與狼有血緣,偶而有不符此例的,譬如暴君隋煬帝,作者則解說這由於「他繼承的狼性基因過多」。作者對狼太溺愛而又偏見了,他把狼的神靈般的形象套進歷史中,自圓其說,把狼說成是華夏民族的的祖先圖騰,把龍自古以來的形象說成狼才是真身,「飛龍」其實是「飛狼」,我們應該崇拜狼,而且,肯定了華夏民族是「狼的傳人」。
  • 都是狗,為什麼體型長相相差這麼大?狼:跟我沒關係,我們不這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現象,那就是貓好像長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狗卻長的千奇百怪?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有點瑕疵,貓怎麼會長的都差不多呢?那麼多各式各樣的貓,長的也是五花八門的啊。確實,不同品種的貓它們的外貌,體型等都有差異。但是狗狗更狠。看下面這張圖片。
  • 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養狗必須注意狼是它的祖先的問題
    狗是我們的好夥伴,也是寵物中的領頭羊,很多人對於狗可謂沒有一點點抵抗力,可是他們卻不知道狗的起源是什麼,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狗的起源是狼,因為他們的體型最為接近,而事實上通過科學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狗可能是幾種狼在被人馴化後被帶到世界各地,之後因為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他們擁有現在的不同體型和品種
  • 人性,狗性,狼性,看看你的朋友圈有沒有這三種人,深度分析人性
    陽明心學的宗師王陽明曾說過:人可以分成三種性格分別是「人性,狗性,狼性。「百死千難,但為此心。一個人一輩子的修為事實上修的也是自身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累的也是自身的內心。內心平靜,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舉個例子:很久以前,有一位獵戶,住在深山中,以捕獵為生。養妻育子,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