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我們的祖先為啥不馴服老虎,這樣,人不就天下無敵了嗎?
答案就在一本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中,本書主要講述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巨大影響,其中第九章,講的是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過程,有一個「安娜▪卡列寧娜定律」:
「馴化的動物都是可馴化的,未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古人類抓到動物,肯定是要吃掉的,為什麼沒吃而是好吃好喝地養起來呢,肯定是因為這些動物符合人類的某些需要。《槍炮、病菌與鋼鐵》總結了「可馴化動物」的六個條件,我拿來跟「公司馴化我們」的過程進行對比:
第一,「馴化成本」要低
前面說了,狼中只有那些能消化雜食的,才能變成狗。這就是「馴化成本」的問題,人類自己都吃不到肉,哪裡有你的份呢?這個因素也排除了獅子老虎這種一天要吃幾斤肉的大傢伙,它們能捕到的獵物,恐怕只夠它們自己吃。
這也導致了牛、豬和綿羊在馴化中形體變小了,因為要節省成本。
人很難從外觀上判斷馴化成本,所以,大公司喜歡校招,美名曰「一張白紙」,其實就是馴化的試錯成本低。
第二,·生長速度要快
這個標準排除了大象,雖然它吃素好養活,身上肉也多,但缺點是長得比人還慢,划不來。
豬在這方面很有優勢,它吃得不少,但長得更快,養幾個月就可以殺了吃了。這也導致了現在的雞鴨都是速生品種,《麥兜故事》裡有一句臺詞:「這隻火雞死後在冰箱裡的時間,比它活著的時間還長」。
知道公司為什麼需要進步速度快的員工了吧?這個條件在公司馴化中,親測有效哦。
第三、力氣可以大,但性格儘可能溫和
馴化的目的就是限制動物身上的野性,但明顯很多動物是「野性難馴」的,比如灰熊、野牛、河馬,它們都是雜食動物,生長都很快,肉都很多,力氣都很大,理論上可以幫助種地拉貨,還可以吃。但問題在於,它們都極度危險。在很多地區,這些動物常常被養到一歲就殺掉。人類為了徵服它們,吃了不少虧,最後才不得不放棄。
嗯,這就是「刺頭們」在公司呆不長的原因,就算能力很強、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也只能在執行層做事。
第四,性格需要溫和,但不要多愁善感
很多大型食草動物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進化出「神經緊張,動作敏捷」的特點,幫助它們在危險中逃生,但這個性格非常不利於馴化,比如鹿和羚羊,把它們關在圍欄裡,它們就會驚恐不安,最終不是抑鬱而終,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而綿羊山羊相對「神經大條」,最終被人類拿下。
所以「多愁善感」絕對老闆喜歡的品質——還要補充一點:有思想的「社畜」尤其危險。
第五,敢於當眾交配
交配是動物的天性,但即使如此,很多動物也不喜歡當眾交配。人類也不喜歡,但為了保證「產量」,就需要馴化動物定時定點交配,。
獵豹作為比狗強N倍的獵獸,歷代都有人試圖馴化,但最後都在「當眾交配」這個環節上失敗,獵豹可以幫助人類打獵,就是不願意在籠子裡交配——丟不起這個臉。
馴化的本質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恥感作為「高級動物」的特權,是「馴化動物」們一定要被剝奪的。
第六,群居結構
馴化到了高級階段,就需要一兩個人管一大群動物,這就必需是群居動物。
群居動物有一個特點,它們的內部總是分等級的,這樣,人類只要掌握了「領頭的」,就能輕易控制一大群動物。甚至人類可以安排一個其他動物作為它們的首領,比如牧羊犬。
所以只有小公司敢扁平化,大公司嘴上說平等,實際上總是等級森嚴。
這六點總結成一句話:你被馴化了,是你天生的性格問題。
所以,我們回頭再說狗——其實是狼的一種,它的馴化,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