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增加值變化(2002-2018)

2021-01-19 黑布林北海居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美國科學和工程指標2020》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研發密集型(KTI)產業增加值達到90207億美元,佔全球GDP的比重達11.1%。


其中,高研發密集型5個產業增加值合計為32418億美元,佔KTI行業增加值的35.9%,佔全球GDP的比重為4.0%;中高研發密集型7個產業增加值合計57789億美元,佔KTI行業增加值的64.1%,佔全球GDP的比重為7.1%。



美國和歐盟的KTI產出均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佔GDP的11%)。中國和日本的KTI份額要大得多,因為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產出份額要高得多。在過去的15年中,KTI在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份額一直保持相對穩定。



三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最大生產國,其行業增加值佔到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國和歐盟是分別是第二大生產國,全球份額大致相同(各自約佔20%)。自2002年以來,全球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增長了一倍以上。美國高研發密集型行業的增長與全球一直保持同步,因此美國的全球份額保持穩定。歐盟的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增速低於全球,導致歐盟的全球份額下降。日本的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增長已經萎縮,導致日本的全球份額急劇下降。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已成為研發密集型產業的主要生產國,其全球份額迅速增加。



大多數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都是全球化的,涉及跨越多個國家的複雜價值鏈。全球價值鏈包括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將產品或服務從概念轉變為最終形式的全部活動。全球價值鏈通過專注於具有比較優勢而不是整個產品生產的生產領域,為各國創造了參與全球生產的機會。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美國在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中擁有強大的全球地位。在飛機製造業和出版業(包括軟體)這兩個行業中,它尤其強大,其增加值佔這兩個行業全球產值的一半以(50.8%)上至三分之二(62.3%)。中國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中,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業,製藥業佔比最高,分別佔到全球這兩個產業的30.7%和23.3%。


美國和歐盟是世界科學研發服務行業中最大的生產國,各自佔全球活動的23%。


美國還是製藥,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業的主要全球生產國。在製藥行業,美國與歐盟位居榜首,分別佔全球增加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在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行業中,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全球份額為26%),僅次於中國(全球份額為31%)。


中國大陸和歐盟是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第二大生產國,中國的全球份額在增長,而歐盟的份額在下降。在許多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增長推動下,中國的全球份額已從2002年的5.6%迅速增長至2018年的20.6%。中國在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業中獲得了最大的收益;自2002年以來,中國在該行業的產值增長了近9倍,自2013年以來成為並保持著世界最大生產國的地位。在計算機行業中,過去幾年來,中國在超級計算能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而十年前它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出現。儘管中國半導體公司已經獲得了全球市場份額,但中國在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生產中仍依賴外國公司提供的半導體。


中國大陸是「亞洲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東亞為中心的電子產品生產網絡。中國在該網絡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它是最終組裝的主要地點,也是最大的電子元件進出口商。中國擁有全球製造業規模,供應商網絡,大量熟練的生產工人勞動力,並具有快速提高生產能力的能力,這是許多開發周期較短的電子產品所必需的。


日本、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這四個亞洲經濟體是零部件和製成品的主要生產國,並且與中國大陸緊密結合。這四個亞洲經濟體是中國大陸零部件的主要進口國。根據經合組織的增值貿易數據,中國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進口中佔30%或更多份額,在該行業中新加坡佔17%的進口份額。韓國和中國臺灣是對中國大陸組件的主要出口國。根據經合組織的增值貿易資料庫,這兩個經濟體在2015年分別佔中國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進口的25%。


中國在製藥和科學研發服務行業中的全球份額也顯著增加,已成為製藥和科學研發服務的全球第三大生產國。中產階級的迅速發展,中國醫療體系的改革以及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中國製藥業的快速發展。許多跨國生物製藥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研發設施,並進入中國的國內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生物製藥公司增加了對研發的投資。在飛機製造行業,儘管基數較低,但中國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歐盟在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中所佔的全球份額從2008年的26%下降到2011年的22%,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19%和21%之間波動。歐盟與美國聯繫在一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藥品生產國(全球份額為26%)和科學研發服務(全球份額為23%)。歐盟是飛機第二大生產國(佔全球份額的24%)和出版(包括軟體)國(佔24%)。在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方面,歐盟的產量遠低於美國和中國。


日本在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中的全球份額從2010年的9%下降到2018年的5%。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行業的跌幅最大,在此期間從14%下降至6%。日本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深度衰退與其不斷減少的勞動力、緩慢的經濟增長以及生產轉移到中國和其他國家有關。


此外,歐元和日元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的貶值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低估了歐盟和日本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表現。



與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相比,美國在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中的全球增加值份額較小。在這些行業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佔全球產出的26%),其次是歐盟和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2%至23%)。在2002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的增加值快速增長,其全球份額從7%擴大到26%。


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全球價值鏈通常很複雜,這是高研發密集型行業所共有的一個特徵。但是,其生產活動通常比具有輕量級產品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信息通信技術(ICT)行業更靠近最終市場。在許多這樣的行業中,運輸成本很高,因為最終產品和主要部件通常又大又重,尤其是汽車、大型設備和重型設備。例如,在汽車和零部件行業中,全球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豐田汽車和大眾汽車)的製造設施廣泛分散並聚集在其最終市場的地區或國家中。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生產國。美國是不包括製藥業在內的第二大化學品生產國(佔全球份額21%),與歐盟是鐵路和其他運輸設備第二大生產國(佔全球份額15%)。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不包括藥品)、電氣設備、汽車製造,其他機械設備以及鐵路和其他運輸工具生產國。這些行業在過去十年中發展非常迅速。電氣設備的產量增長了三倍,中國的全球份額從23%翻了一番,達到46%。中國在其他機械設備中的全球份額也翻了一番,在2018年達到33%。中國在2017年超過了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全球份額為27%)。


中國在許多此類行業中的增長與中高研發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快速增長相吻合。在過去十年中,這些數字增加了一倍以上。


歐盟是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的第二大生產國,在2010年至2018年期間,其全球份額從26%下降至23%。歐盟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全球份額為24%)。歐盟還是IT服務的第二大生產國(佔全球份額的27%),大大低於美國(佔全球份額的37%)。日本是汽車的第四大生產國,緊隨美國(13%對15%)。





相關焦點

  • 2018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1.6%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張泉)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聯合公告顯示,2018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為107090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1.6%。專利密集型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 詳細分析中美兩國差距,從各個增加值的歷年數據、比例變化!
    關注本號,別錯過更多你感興趣的數據推送和解讀!中國大陸和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經濟總量佔比全球40%以上(2018年是40.18%),可見兩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但回顧經濟變遷,2008年時我國經濟總量低於日本,還排在全球第三。
  • 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48%
    經核算,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17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48%,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1]。   按行業大類分,2018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999億元,佔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9.1%;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4340億元,佔比為10.6%;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24832億元,佔比為60.3%。
  • 發揮信息產業的主導作用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加大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提高機械加工的能力和水平,致力振興製造業。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科技立國」的方針,並從稅收、信貸、財政補貼等方面對信息產業給予優惠和支持,使日本的經濟快速增長。
  • 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 佔國內生產總值(GDP...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經核算,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1%,比上年提高了0.05個百分點。從旅遊及相關產業內部結構看,旅遊業增加值37501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0.4%;旅遊相關產業增加值3976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6%。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 四大支柱產業分析(附圖表)
    產業結構   粵港澳大灣區一般分為灣區西岸、東岸以及港澳地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東岸主要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帶,以新興產業+高科技為主,其中包括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等。沿海則為生態保護型產業帶,包括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圳的產業結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去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6976億 近百種新藥明年進入臨床研究
    年,北京的醫藥健康、人工智慧、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5G等高精尖產業加速態勢明顯,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9%和7.8%。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五周年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之「高精尖重點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去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超3萬億元,而新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增加值超過萬億元,其中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9.4%,高於北京GDP增速。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其中2020年的戰略目標中有三個關鍵指標,即「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從最新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8.5%,研發支出佔GDP比重達到2.15% ,研發強度已超過歐盟平均水平。
  • 圍繞影響力、輻射力、集聚度 建立符合全球城市要求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在長三角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中的資源配置、樞紐組織、平臺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功能、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功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服務功能的集聚度和輻射度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
  • 涪陵高新區:引領產業科技創新 增添城市發展動力
    涪陵高新區已形成醫藥健康、先進位造、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培養了一批跨界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了太極集團、葵花葯業、華晨鑫源汽車、三愛海陵、華為涪陵雲計算、華通電腦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2018年,主導產業實現產值884億元,佔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的85%,工業集中度達到93.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提升到33.5%。
  • 就《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發布答記者問
    :「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近年來進行了多次更新,反映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變化。目錄的變化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和統計工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盤點2018年全球電子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黑科技」
    電子技術作為一項最基礎的技術,它是支撐工業、汽車、通訊等眾多行業的關鍵技術之一。2018年即將過去,作為一個電子人,我們深感行業變化的神速,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全年的行業特性,那就是「晶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核「芯」技術,晶片產業涉及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今年整個產業在技術上也是節節攀升,2018年可以說是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年,全球電子產業也產生了眾多技術突破,下面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十大「黑科技」。
  • 2020年廣東先進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產業規模大 產業地域分布...
    從行業分布看,企業數最多的行業是橡膠和塑料製造業,共有4712戶企業,其次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751戶,企業數較多的行業還有化學原料和製品製造業(1585戶)。廣東先進材料產業規模大先進材料產業是廣東省的重要產業,2019年全省先進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1540億元,工業增加值5089億元,佔全省工業主營業務的15%,成為支撐我省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
  • 《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圖書正式發布
    10月23日,《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的科學發現》中文版圖書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正式發布。微軟研究院的《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的科學發現》(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是第一本、也是至今為數不多的從研究模式變化角度來分析「大數據」及其對革命性影響的專著。
  •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 坤 實習生 陳婉瑩 李秀青/文 記者 楊少昆 何 龍/圖 「深圳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 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7日訊 12月26日,「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發布會暨科技創新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智慧財產權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八月瓜在會上發布了「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
  • 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 體量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 文化產業體量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 實習生 張曉瞳 通訊員 胡冰)記者從昨日舉行的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獲悉,據市統計局初步統計,2018年我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大關
  • 智庫報告|國研中心課題組:未來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變化分析
    考慮到產業結構的變化、統計體系的變化、統計數據的連貫性和可得性、IT技術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基本在這一階段,下文重點分析這個階段內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演變。 2.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構建主要圍繞製造業部門展開,製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並沒有下降。 探究全球產業分工格局,首先要回答分工主要圍繞哪些產業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