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磁技術等領域

2021-01-08 全景山東

  魯網1月14日訊 近年來,濟南市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所屬院所機構開展合作,聯合在濟南設立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已先後引進「中科系」所屬院所機構10家,目前在談的3家,近期有望籤約。共建項目涉及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磁技術、先進位造等技術領域,涵蓋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初步實現了多領域、多產業、多主體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推動山東省和濟南市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8年,4個「中科系」研究院所在濟南建設完成。其中,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醫療器械創新研究院建設了研發、工程化技術轉化平臺和專業孵化器。

  植物基因編輯產業平臺項目中,總面積5800平方米的植物基因編輯分子平臺建設已經完成,已到位科研辦公人員約150名,申報專利13項。

  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建設了空天動力、燃氣渦輪動力等研究中心,重點開展了新原理發動機、燃氣渦輪發動機/發電機等先進動力技術與裝備的工程化開發、應用轉化和產業化。

  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已儲備高功率雷射器、多模態生物特徵識別、光能靶向抗菌等50餘個科技創新項目。

  2019年,濟南區域性科創中心建設持續推向深入,十大千億級產業迅猛發展,「創新之城」東風正勁,與中國科學院所屬院所機構的合作掀開了新篇章。   2019年2月,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研發、人工智慧研究的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建成。目前研究院已統籌布局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生物醫藥等研發領域,引進10個國內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高科技項目。3月,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濟南分所)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完成。研究院專注於泛在智能與機器人、智能製造與車聯網、現代服務業與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新興產業培養,每年開展2-3個重點項目的研發,五年內實施10項以上的重點項目。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與濟南市籤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院圍繞空天信息與數學科學、空天信息與城鄉發展、空天信息與通用航空領域,強化源頭創新,開展交叉性、系統性、戰略性研究。力爭通過10年左右時間,將研究院建設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學研究中心、國內一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建立高層次學術交流與工程協作網絡,服務重大工程決策與濟南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019年9月,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濟南分部)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落成。研究院建設了醫學影像、精密檢測、核安全監測三個研究部和一個工程技術中心。當月,濟南市、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先進電磁驅動技術研究院。研究院將建設世界首座電磁驅動地面超高速科學研究與測試裝置、我國首個重大電磁國防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基地和先進電磁裝備研發中心。該項目自9月6日首次進行會商對接,9月29日籤署合作協議,10月14日開工建設,創造了新的「濟南速度」。

  進入2020年,中科院未來技術研究院濟南分院、空間科學與應用國家創新基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山東創新研究院也將於近期籤約。(據:舜網)

相關焦點

  • 無線電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主要應用
    在航空領域,無線電技術在航空導航、通信、監視、氣象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航空無線電導航系統能為飛機提供準確的目標方位、距離和位置信息,實現自動駕駛和儀表著陸;航空無線電通信系統能實現機場場內調度指揮和地空聯絡;航空無線電監視系統能從地面準確測定飛機的位置、速度等重要數據;航空氣象系統承擔著機場及航線的氣象服務任務。 在航天領域,無線電技術支撐著遙控、遙測、遙感、超遠程信息傳遞等關鍵應用。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小衛星及電磁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在福州召開
    本屆「小衛星及電磁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以「逐夢航天 引領小衛星創新發展」為主題。(中國日報記者 趙磊 攝)中國日報福州9月19日電(記者 趙磊)日前,由中國宇航學會、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成功召開。會議期間,中國宇航學會「先進小衛星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聯合「電磁信息專業委員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八五一一研究所)共同組織承辦了大會「小衛星及電磁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
  • 「2020生物信息與大數據技術」研討會在株洲舉行
    紅網時刻株洲12月21日訊(通訊員 沈曉慧)12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電子學會生物醫學電子學分會、湖南工業大學、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共同主辦,由湖南工大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承辦的「2020生物信息與大數據技術研討會」在株洲成功舉辦
  • 「好、快、省」創新發展 小衛星及電磁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在榕舉行
    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 攝東南網9月19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 顏財斌)19日,2020中國航天大會「小衛星及電磁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在福州舉行。論壇以「推動小衛星的發展、空間技術與交叉學科的融合、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和服務的建設及小衛星商業化和國際化發展」為目標。
  • 廣泛用於航空航天等領域 我國碳纖維技術發展再下一城
    4、1月4日,上海市6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734億元,涉及高端產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等領域,其中包括集成電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在內的產業項目52個,總投資達2492億元。5、據報導,截至去年12月30日僅大型地面電站總規模為10.9GW,當月光伏併網預計超15GW,預計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全年裝機有望超42GW。
  • 智能製造技術賦能生物醫藥產業,共話「醫藥智造」新趨勢_南報網
    ,特別是全球新冠疫情的發生,以藥物和醫療器械為主體的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前沿焦點,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也是被列為「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向智能化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先進位造技術在生物醫藥產業的應用,對於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參與全球競爭、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本次「智能製造技術賦能生物醫藥產業」高端論壇將圍繞智能製造與生物醫藥產業兩大領域的結合展開。
  • HPC CHINA 2019:航空航天領域高性能計算應用
    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產品提出挑戰物理極限的要求,高性能計算逐漸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工程計算與仿真,提高產品迭代效率、降低成本。、燃燒、傳熱、多相流、計算性能優化等方向應用交流,促進航空航天領域技術交流和高性能計算應用發展。
  • 福建省醫療器械和醫藥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州大學
    福建省醫療器械和醫藥技術重點實驗室是福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福建省重點學科的建設項目之一。為我國和福建省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研究方向一、醫藥生物技術本方向涉及微生物藥物、疫苗以及高靈敏度生化檢測試劑盒等高新技術生物製品。
  • 特種陶瓷廣泛應用航空航天領域
    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透視  編者按:11月16日,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舉行,作為中國最大規模的航空航天展會,受到全世界的巨大關注,這不僅是展示我國航空航天的最新成果,更是反映我國在此領域的真實水平,殲十、轟六H、C919等一大批代表我國在這一領域水平的新產品得到了展示
  • 前沿的生物晶片技術是生物醫藥的利器
    生物晶片是指處理分析生物信息的晶片技術,狹義主要指將生物分子生物晶片應用醫藥研發具有投資前景,Grand View Research 公司也是預測,到2024年全球生物晶片市場總值將達到258億美元,其中DNA晶片約佔總值的三分之一,其發展動力主要來源於新藥開發過程中的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及相應的產品開發。但因藥理的複雜性,此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列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被業內專家視為3D列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製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 【行業新聞】中科院報告: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正處於測繪仿製向自主研發的轉型階段
    以「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為主題的《2019高技術發展報告》提出,中國在取得探月工程的突出成果基礎上,需要適時開展對太陽系主要天體的探測,加快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2019科學發展報告》已出版發行。  該報告指出,月球與深空探測是21世紀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熱點,關係到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資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引擎。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編者按機械與運載工程涵蓋機械、製造、航空、航天、船舶、汽車、交通等眾多技術領域,所涉及產業均為技術密集型、高關聯性的大規模產業,無一例外地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點。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涉及技術領域廣泛,涵蓋機械、微機電系統(MEMS)、增材製造、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運輸裝備、汽車、軌道交通、綜合交通等十多個子領域,所涉及的產業幾乎全部為技術密集型、高關聯性的大規模產業,無一例外地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點。
  • 電磁安防知多少 信息安全形勢下市場大
    2011年3月發布的國防白皮書《2010年中國的國防》更是明確了陸海空、二炮等兵種在信息化與電磁對抗背景下的發展目標;鐵路投資也重回歷史高點,2014年鐵路投資總額預計將達到8,000億元以上,其中設備投資額增至1,430億元以上,比2013年增長38%,正在進行的全國多個鐵路局的電氣化鐵路牽引網綜合防雷接地系統改造工程就涉及到車站信息化電磁安防改造項目、5T系統電磁安防及接地等項目,我國高速鐵路大發展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需求也在迅速增長
  • 蘇東林:「電磁女偵探」鑄就領域巾幗擔當
    ,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磁兼容實驗室主任。蘇東林先後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蘇東林的研究方向包括電磁兼容理論與應用、抗幹擾理論與應用、射頻微波電路與系統、新型飛行器載共形/共用/小型化天線等。先後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在無人機等航空航天領域
    此外,碳纖維還具有密度低、耐高溫、耐腐蝕、耐摩擦、導電導熱性、電磁屏蔽性、易加工性等優良性能。因此,碳纖維被廣泛的應用於軍事及民用工業的各個領域,在航空航天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尤其受矚目。蘇州挪恩復材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碳纖維複合材料研發生產為一體的企業,不僅在碳纖維箱體、碳纖維機械臂等領域有所建樹,在碳纖維航空航天領域也曾與國內不少企業有過合作。
  • 優貝迪攜手iQ集團強勢進軍尖端生物醫藥技術領域
    近日,優貝迪基金與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組織、醫藥行業領跑者iQ國際集團(iQ Group Global)達成戰略合作,攜手進軍尖端生物醫藥技術領域,讓科學研究成果發揮出實際價值,造福全人類。隨著生物技術在醫藥、食品化工、農業、環保以及能源、採礦等工業部門中的廣泛應用,它對人類經濟及社會生活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同時,由於生命科學行業是一個由科研驅動的行業,因此,在投資邏輯上和網際網路、消費行業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創投的驅動力其實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是隨著經濟水平提升而發生的。但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則是和對科學的認知直接相關。
  • 黃興東出席2020年全國航空電子信息技術高端論壇
    黃興東表示,中國電科作為軍工電子主力軍、網信事業國家隊、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創新戰略力量,致力於航空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和裝備建設近年來,中國電科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開展航空電子信息系統前瞻性與探索性技術研究,並在航空裝備中實踐應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上,中國電科將與各位同仁一道,繼續堅持強軍首責,以網絡信息體系建設為統領,以體系化布局進一步推進航空電子領域的再度飛躍。
  • NMN領導企業給生物製造領域帶重大變革,生物技術復甦增長
    近日,全球知名雜誌《福布斯》發表文章評論稱:「中國的生物技術領域正迎來復甦、增長階段,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有望在本世紀成長為國際醫藥行業的新晉中堅力量。」生物技術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之一,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 打破信息枷鎖,區塊鏈如何助力航空技術逃出密閉空間?
    在航空事業中,我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歷史性飛越。當前,新興技術興起,有專家大膽猜測,新興技術的興起是否可以助力航天領域。區塊鏈結合航空航天,是否能實現傳統科技的延伸和跨越?目前在航空研究空間上,大部分國家還是以線下研究為主,那麼線上交互這條路是否可以走得通?在時間上,將如何毫無差別的記載人類所取得的航天成就而不被後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