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讓心靠岸,有歸處才能知足

2020-12-05 禪說國學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懂知足的方法,就是置身於富足、快樂、安穩的地方。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根基,只要勁風一催,它就會四處飄散,越飛越遠。

很多時候,人的心也和風箏一樣,如果失去了牽引,就會在慾海中漂泊,再也靠不了岸。所以說,有時候人不是不懂得知足,而是因為心沒有歸處,便缺失了知足的理由。

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理由,需要遠離無邊無盡的慾海,需罷讓起伏沉淪的心靠岸,需要懂得知足。

有兩個貪婪的農夫總是不知足,得一便想得二,得二便又想得三,無窮無盡。有一天,菩薩來到這兩個農夫面前,對他們說:「你們的土地很貧瘠,我賜予你們富饒的土地吧。」

兩個農夫聽罷,非常高興,不過,菩薩接著說道:「以這裡為邊界,你們向前跑吧,你們跑到哪裡,自那裡至這條邊界內的所有土地就都是你們的。」

兩個農夫興奮至極,他們立刻向前跑去,一直向前,再向前,每當他們想要休息時,總會覺得還應該再多跑一會兒,再得到更多的土地。就這樣,他們跑得身體都接近極限了。

這時,其中一個農夫的妻子遠遠地呼喚丈夫回來,那一個農夫想了想,覺得土地應該已經夠了,便停了下來。而另一個農夫還在繼續跑著,他剛要慶幸自己得了更多的土地,突然他倒在地上,死了。

覺得夠了,其實就這麼簡單。得救的那個農夫有家庭,有妻子,無論他跑出去多遠,回首望去,總有一個歸處和等待他歸來的人。所以,當他的妻子一呼喚,他立刻停下了腳步,心滿意足地歸來。

由此可見,我們要懂得知足就要尋一個歸處。當然,僅僅有一個歸處還是不夠的,我們與歸處之間的姻緣不能斷絕,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走得太遠,遠到再努力回首也看不到歸處,再傾力聆聽也聽不到希望我們回去的呼喚。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外乎主客觀兩個原因:

其一,客觀上說,我們面對的世界就像是大海,實在太廣闊太富饒,我們陷得太深了。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寶貝,能滿足我們各種各樣的需要,並刺激我們不斷地擴大需要。

於是,我們就一頭扎進這片一望無際的慾海裡,浮浮沉沉,一心想要漂得更遠,去尋找更多更好的寶貝。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在大海中航行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太過深入,因為那裡很可能沒有航線,我們可能會一去無回。結果,我們就真的一去無回了。

其二,主觀上說,我們面對的自己就像是黑洞,實在太深邃太頑固,而我們卻太不自量力了。

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詩人拉馬丁曾經說道:「能力有限,慾海無邊:人是貶入凡間的神,他沒有忘記天國的一切。」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再爭取一些,再爭取一些…因為那些東西自己完全有資格得到,更是絕對有理由享用。

一個住房要別墅、出行坐豪車的政府官員一臉怒氣地表示:「我這個級別的官員難道還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嗎……」

一個國有集團的總裁一臉委屈地抱怨:「我都20年沒漲工資了,20年前我就是500萬……」

一個已經成為階下囚的貪汙犯心有不甘地怒吼:「我就貪了1000萬,都沒敢多貪啊……」

是什麼讓我們有絕對的自信,以為可以享受高級待遇、可以賺取高額工資、可以讓法律為我們開一個大口子?是能力嗎?

一個在世間生活的人,偏偏要當天堂裡的上帝,如此自不量力,我們怎麼可能還肯回頭,還肯回應呼喚,然後回航、靠岸?更何況,已經生出上帝般欲望的我們可能已經聽不到那些呼喚了,那又何談靠岸?

既然如此,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想被欲望吞噬,那就在正視自身的同時,珍視歸處,如此一來,我們也就能時刻保持平常心,面對欲望,讓心靠岸,在該知足時知足。

相關焦點

  •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會有一顆知足的心!
    善良的人總是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敵人。
  •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佛教受到大眾的歡迎,是因為佛教中那樣謙和向善的態度。當我們去寺廟的時候,和尚們總是彬彬有禮輕聲細語的,沒有塵世的喧囂,讓我們覺得很放鬆。即使脾氣再暴躁的人,也變得柔軟很多。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從哲學黨性上說,佛學並非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其典型特徵是不可知論。佛學主張「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從現象和本質的角度上說,有其認識論意義。佛學的某些預言與現代自然科學發現驚人吻合,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是佛學博大精妙的辯證法思想的體現。
  •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佛教在線香港訊  3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簡介會,邀請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講座教授、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譚偉倫教授、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及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知悅法師等百位人士出席。
  • 佛學:善惡終有報,背叛感情的人,會遭遇因果嗎?
    雖然,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醜陋的一面,但是,不懂得克制肆意妄為的人,ta們並不是受人們歡迎的群體,從佛學角度來講,他們無法積累福德,從科學角度來講,他們很難擁有幸福的婚姻和人生。那麼,背叛感情的人是如何看待因果的?頻繁背叛感情的人,不懂善惡嗎?會遭遇因果嗎?
  • 朱清時回應質疑:我尊重佛學,真氣經絡需用新方法研究
    我歡迎像王向斌這樣的討論,因為只有這樣的討論,大家對科學的理解才能更進一步。科學就是需要討論。我也覺得還要分清是非。中國佛學家和中國院士花力氣去「力挺」傳統文化,哪怕這個「力挺」一時還做不完,甚至「力挺」得還有些錯誤。我現在力挺中醫經絡,我知道我離真理肯定還很遠,但是如果我不挺,後面大家都不開這個頭,中醫經絡的科學原理就很少有希望了。
  •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應用佛學文學碩士」開始招生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3月,是香港首家學界與教界合作成立的高端佛學研究平臺。中心地處屯門青山灣畔珠海學院新校區,面迎咖啡灣,遠眺伶仃洋,環境清幽,是理想的求學問道之所。中心依託於珠海學院佛學研究力量,邀請國內外佛學研究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來中心講學、交流。中心現開設「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課程建設與高端學術交流融為一體。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生將會獲得廣闊的佛學新視野,提升整體的學養與人文素養。課程採用中文授課,突出培養學生漢傳佛教之根基,傳承漢傳佛教博大、精深、圓融之智慧,為漢傳佛教走向世界培養高端人才。
  • 話題:佛學和量子理論它們到底有沒有關係?
    大學時,在上《量子力學》的課程時,也沒聽過講師提到量子力學和佛家之間有什麼聯繫。只是在我之前發表過幾篇關於量子力學的一些見解,評論區充斥著不少佛學言論。其實我在課外也稍微接觸過一些相關科學知識,量子理論和佛家,思維它們之間的聯繫。
  • 口念心不行,如痴人說夢,口念心行,才能心生感應
    這樣的人其實非常多,包括那些「佛學文化大師」們,我之前為了研究佛法,也看了不少佛學論文,這裡面都是碩士博士或者導師學者,文化水平非常高,理論也很精深,有一些我都自愧不如。但是這些文章卻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作者本人根本都不信佛——動輒就是這些佛教徒們如何如何,或者單純從文字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比如金剛經有多少個版本,每個版本有多少個字,作者的生平背景等等。
  •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真是人生大智慧
    老子雖然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了,但是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真的很深,用來作為一生的為人處世、行為準則,真的一點也不落伍,非常具有道理/對於人性的老子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 升龍道的日本秘境,是心靈的歸處
    日本升龍道地區,就有很多「秘境」所在,來到這裡可以聽見自己的聲音,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心靈的歸處,可以通過這裡的美景,看到旅行的意義,讓自己更好地回歸到生活中。     升龍道相比於東京大阪京都這些地名,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升龍道是日本的中部地區一串區域形成的旅遊線路。
  • 現代元素英語、iPad步入中國佛學課堂
    中新社桐柏4月8日電 題:現代元素英語、iPad步入中國佛學課堂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僧人念起了「ABC」,執教的法師手持iPad。對於中國漢傳僧侶而言,「青燈伴黃卷」已不再是唯一的禪修方式。  8日,伴隨著河南佛教學院的落成典禮,也讓河南這個佛教大省有了第一所從事現代僧伽教育的佛教高等院校。
  • 佛學認為一切無常,任何東西不可能永恆存在,一切東西都是暫時的
    假使有先後、有所得,有一個因,然後得一個果,把這個果造一個實體的東西,那麼這個所得、所造皆是無常。凡是世界一切的東西,有一個形狀,有一個作用,都是無常。無常是佛學的名詞。佛學認為世界一切無常,任何東西不可能永恆存在,世界一切東西都是暫時的。例如,一間房子剛剛落成的那一天,就是它開始毀壞的一天。
  • 佛學三大基礎概念「因果」、「輪迴」、「時間」,應該如何理解?
    今天我們開始佛學第四講,之前的三講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緣起性空」、「相」與「破相」等概念,因為內容較多,不能逐一複習,如果您有所疑惑,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佛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業報」與「輪迴」。這幾期內容,基本都是在介紹一些簡單的佛學概念,我們學佛,只有把這些概念理清了,才能組建起一個完整的佛學系統。為什麼要出家?
  • 香港珠海學院「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2.0升級版」開始招生啦!
    70年來,珠海學院一直是香港培養佛學專材的重鎮,創立了香港首個大專佛學社團——「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出版過《梵音》佛教刊物;培養出釋文泉、釋廣琳、釋果德、釋演慈、釋心慧、李潤生、葉文意、黃家樹、趙國森等一大批著名的法師、佛教學者及佛教界領軍人物,在香港佛學研究和佛教事業的發展上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
  • 關於佛學、量子力學、意識和宇宙相關性的推論
    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的思想,可以與大乘佛學初期的經典相對應,大乘佛學初期經典都強調【成佛成菩薩,需歷經無量劫】,其實這就是要去除凡夫執著於【菩薩十方佛為實有】,這是與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一致的!
  • 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三大體系之一,是繼大乘中觀學之後印度佛學的主流與核心。唯識學所依據的大乘經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經》,它是唯識學的主要依據。唯識學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論在這部經中都基本上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