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
咱們繼續來分享六祖惠能大師的無上智慧。
上一篇聊到了惠能大師說了那些天天口說般若,但卻不能付諸於行動的人,也就是如今常說的修「口頭禪」的人。
這樣的人其實非常多,包括那些「佛學文化大師」們,我之前為了研究佛法,也看了不少佛學論文,這裡面都是碩士博士或者導師學者,文化水平非常高,理論也很精深,有一些我都自愧不如。
但是這些文章卻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作者本人根本都不信佛——動輒就是這些佛教徒們如何如何,或者單純從文字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比如金剛經有多少個版本,每個版本有多少個字,作者的生平背景等等。
這些當然也不能說不重要,但這些作者大多都是以一種局外人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冰冷冷的分析佛法,釋迦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這些福慧雙修的聖者,在他們看來也就是個符號或者虛擬的偶像而已。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自己不信,所以對諸佛菩薩都不會敬仰,對佛弟子們也毫無感情,這就是六祖所說的「口說般若者」。
當然了,他們研究佛法,弘揚佛法,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佛法,這個福德肯定是有的,自有他們的功勞,但功德卻是半點也無,因為他們根本都不信,自然也不可能修。
所以這樣的修口頭禪的人,就像是說了一大堆的食物,但始終沒有親口去品嘗一樣,自然是不可能得到營養的。
說完了這樣類型的人之後,六祖接下來又談到了念佛法門,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只有淨土宗有,也不要認為禪宗祖師就不懂念佛,其實到了六祖這個境界,早已經是萬法皆通。
01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咱們先來請原文: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譯文:善知識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智慧,可以到達彼岸。
只不過這個需要心裡相信並且奉行,不在嘴上誦念,如果只是嘴裡念而不奉行的話,那終究是一場空;相反只有嘴裡念同時也奉行,這才是心口相應。
要知道我們的本性是佛,離開本心就再也沒有別的佛了。
這裡六祖先介紹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告訴大家這個是梵語,意思就是通過大智慧到達彼岸,也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和目的。
這同時也是「般若部」經文的共同之處,不管是心經還是金剛經還是大涅槃經,裡面都離不開「般若」這個概念。
我們想要到達這個彼岸的話該怎麼做呢?如果以淨土宗的法門來說,自然就是念佛。
但是我問各位淨宗師兄一個問題——您念佛靠的是哪裡呢?
可能有師兄會說,念佛當然靠的是嘴,這個還有什麼好疑問的嗎?
很遺憾,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念佛雖然是嘴上在念,但其實這只是個方便法門,就像是工具一樣,真正的目的還是在於讓心能夠清淨下來,也即是我們常說的「一心不亂」。
相反如果您只是嘴上不停的念,但是心裏面依然雜念叢生,想著我待會兒吃什麼好吃的,玩什麼好遊戲,看什麼娛樂八卦節目,股票漲了沒有等等,那就是六祖所指出的——口念心不應,如幻如化。
這樣念佛修行想要往生極樂,那完全就是白日做夢了,如果這樣念佛有功德的話,那所有的念佛機都早就成佛了,因為它們肯定比您念得標準,念得勤奮,只要插電就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的念上一年。
但是念佛機能成佛嗎?當然不可以,因為它屬於無情眾生,根本沒有「心」,而您若是念佛不入心的話,豈不是連念佛機都比不上嗎?
各位師兄一定牢記一點,不管修行哪一宗派,哪一法門,說到底最終都是修心的,身體也好,咒語也好,念佛也好,這些方式都是借假修真,目的還是修心。
所以若是有誰說修佛只是修蓮花口,金剛身,長生不老之類的,而不是我們的本心,那您離他離得越遠越好,必定是邪師說法無疑。
而禪宗對這一點說得最為直截了當,尤其是六祖,他老人家直接告訴我們,佛就在我們的本心之中,離開這個本心就再也找不到佛了。
無論淨土念佛也好,密宗手印和念咒也好,天台止觀也好,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心,而不是貪著我們這個有漏的假身。
02心如虛空,方可包容萬物
咱們繼續看: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譯文:什麼是摩訶呢,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我們心量要很廣闊,猶如虛空,無邊無際,無方無圓。
也沒有青黃紅白等顏色,上下長短等方位,無悲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頭無尾。
一切諸佛的佛土,都宛如虛空,而我們凡夫的自性其實也是如此,空空如也,沒有一法可得。
這裡六祖先說了「摩訶」這個梵語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大,比如我們常說的摩訶目犍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都是直接翻譯為大目犍連和大迦葉。
而在這裡摩訶是用來形容佛心的廣闊的,就像是虛空一樣,沒有邊界,也沒有方圓大小,只能說是無窮無盡。
然後這裡面也沒有任何世俗中的對立之法,比如說沒有任何顏色,也沒有長短上下,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
這些大家都不難理解,可以用宇宙虛空來假想佛心,然後接下來的兩對形容詞就又回歸世俗了,可能有些師兄未必能夠理解。
第一個是無悲無喜,佛法不是悲戚戚的,整天淚流滿面肯定不是學佛,但同樣也不能欣喜若狂,這同樣也讓心神搖動不定,所以最後要無悲無喜。
第二個是無善無惡,修行首先要斷惡,不管是貪嗔痴這些惡行都要盡數斷掉,這乃是三惡道的種子,這個道理各位師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