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的一個村民在自家後院裡發現了一個被暴雨衝出來的青銅器。他當時打算把這玩意當廢銅爛鐵賣到廢品收購店,好在一個明眼人趕忙聯繫博物館的人來高價將其收走了。這就是如今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青銅器何尊。這個青銅器上的銘文講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洛陽)的故事。銘文中出現了「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考古實物。
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人們的地理知識遠沒我們今天這麼豐富,所以古人會很自然地以自己所生活的地區作為世界的中心。在古希臘人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希臘就處於世界的中心。羅馬帝國時期曾根據與羅馬城的遠近距離把高盧(如今的法國)分為遠高盧、近高盧。這顯然也體現了一種以羅馬城為世界中心的世界觀。中國古人同樣認為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心,因此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生活的土地叫做「中國」。
然而古代的「中國」一詞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卻並不完全一樣。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是建國都於國中的意思。西周初期的「中國」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國指的就是當時的京師,所代表的是政治中心的含義。廣義的中國則是泛指當時的周王朝所統治的區域(尤其是黃河中下遊區域)。位於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最初的誕生之地,也是」中國「一詞最早所指代的地區。
在這一地區的東部是浩瀚無垠的大海,西部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和巍峨的青藏高原,北部與草原地帶相接,南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由此形成了一個相對極為封閉的地理空間,而周邊東西南北的少數民族都極力往中原靠近,因此也就更加堅定了中國古人把他們所生活的地域當成是世界中央的概念。據《辭源》記載:「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
《詩經 小雅 六月序》稱:「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當時華夏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並不斷擴大活動,故而稱黃河中下遊為「中國」,也稱為「中土」、「中華」、「中州」、「中夏」、「中原」等等。與此同時生活在中國周邊的民族則根據所處的方位分別稱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有時也會出現諸如「北戎」之類的混用說法。上古時代的華夏民族是以生活在黃河中下遊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核心逐漸同化周邊部族形成的。
華夏民族相比周邊其他民族較早掌握了定居農業生產、建造房屋、創造文字和計數方法等諸多文明技藝,於是相比其他民族而言華夏民族較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向文明社會過渡。至少在周朝就已形成了一套家國天下的概念:這時的人稱周天子統治的地盤為天下,所謂天下是囊括全世界的,是沒有邊際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受封的各路諸侯所統治的地盤稱之為國,諸侯在自己國內分封的各級士大夫貴族的封地則稱之為家。周王朝還確立了一種處理與地方諸侯國以及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的五服制度。在我們今天「五服」這個詞是用於表示輩分關係的,然而在《周禮》中「五服」這個詞有四種含義。我們今天所說的「五服」只是這四種含義之一,而在另外三種含義中有一種是和周王朝與地方諸侯國以及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相關的。
周王朝在王畿外圍以五百裡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所以合稱五服。這裡的「服」是服事天子之意。甸服地方的諸侯供給天子祭祀祖父、父親的祭品;侯服地方的諸侯供給天子祭祀高、曾祖的祭品;賓服地方的諸侯供給天子祭祀遠祖的祭品;要服地方的諸侯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方的諸侯則要朝見天子。
所以「中國」一詞在周朝狹義上就是指京城,周邊的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等地都要服從京城的天子領導;廣義上的「中國」則是指周天子統治下的所有諸侯的土地,而那些不服周王朝管束的莽荒之地則被稱為四方蠻夷。這一時期廣義上的中國向北延伸到了如今的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延伸到了渭河上遊,東面延伸到了山東半島,南面延伸到了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
周朝的中國還是一個基於分封制的部族型國家,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將華夏大地締造為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始皇還在這一基礎之上南徵百越、北伐匈奴。秦王朝全盛時期的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東北一直延伸到如今朝鮮半島的清川江流域,往南一直延伸到如今的越南北部,面積達340萬平方公裡左右。秦王朝所統治的這片土地在當時都可以被稱之為「中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秦遂以其兵滅六國,並中國」。《史記 東越列傳》云:「東甌請舉國徒中國」。這裡的「中國」就是廣義上的中國。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國並立時曹魏自稱中國,而其他兩國均未這樣說過自己。諸葛亮就曾對孫權說過:「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這裡的中國指的是位於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狹義的中國),所以佔據這一地區的曹魏就自稱「中國」。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具體含義都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指王朝統治所達的區域,狹義就是指中原地區。秦漢以降直至隋唐中央王朝所管轄的區域是儘管不斷變化的,但大體的趨勢是不斷外擴的。隨著中原王朝的開疆拓土也就使「中國」這個概念在地理上的外延猶如攤大餅一樣擴張著:在秦始皇南徵百越之前如今的嶺南地區就不屬於「中國」的範疇,然後從秦始皇南徵之後起嶺南就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秦始皇構建的大一統帝國打破了周王朝基於血緣、功勳執行的分封制度,然而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這種政治意識卻被後世王朝繼承了下來,只不過後世所謂的天子已不再是周天子。秦漢以後中原王朝效仿周朝的五服制度與周邊小國形成了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在這一體系下中國皇帝是受命於天而治理天下的天子,周邊國家的君主只能稱王而不能稱皇稱帝。
中原王朝的這種「中國本位意識」也對周邊少數民族以及漢字文化圈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產生了影響,所以歷史上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及中國歷史上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建立的政權有時也自稱「中國」、「中華」。13世紀後期蒙古侵入越南時越南陳朝抗蒙將領陳國峻就在檄文中寫道:「汝等坐視主辱,曾不為憂;身嘗國恥,曾不為愧。為中國之將,侍立夷酋,而無忿心!」
在漫長的古代歷史歲月中「中國」一詞儘管長期被用來指代中原王朝統治的疆域,然而「中國」一詞在古代始終沒被當成正式的國名使用。歷代王朝儘管都承襲了「中國」的叫法,然而每次改朝換代都會重新確立國號。明朝時的中國人在與來華的利瑪竇等傳教士的交流中就從不自稱中國人,而是自稱為大明朝人。在此之前的歷朝歷代也都是用朝代名作為國名。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與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的首席代表索額圖自稱:「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這是國際條約上第一次出現「中國」的稱號。然而直到近代的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入學時填寫的國籍仍出現了清國、大清、中國、中華、華夏、中夏等多種稱謂,還有25個中國留學生居然不知道該如何填寫本國的國名。
辛亥革命後漢、滿、蒙、回、藏各族秉承「五族大同」、「五族共和」的思想創建中華民國,從此「中國」開始被正式作為國名使用。1949年古老的中國迎來了新生:在這一年誕生的新中國是中國土地上56個民族的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是具有政治、文化、地域等豐富內容的正式的國家稱謂,更是代表了具有5000年輝煌歷史、數百萬平方公裡遼闊疆域、十多億炎黃子孫的華夏民族統一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