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學所魏宇傑&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楊榮貴Natl. Sci. Rev.:石墨烯中的力學前沿理論

2021-01-19 材料人


自從Novoselov等人成功剝離石墨烯後,石墨烯的力學性能研究就提上了研究日程。基於連續介質的經典力學理論通常不適用於這類具有單原子厚度極限的材料;針對這種材料所呈現出的新的力學行為,需要發展石墨烯納米力學的新理論。同時,熱力學引起的固有或人工引入的缺陷,對石墨烯的力學行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強度只是石墨烯諸多優越的力學性能的一個方面:它的原子級薄層,使得石墨烯與許多包括富勒烯和碳納米管在內的同素異形體一樣,具有獨特的力學性能,比如具有超低的彎曲剛度。



近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魏宇傑研究員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機械工程系的楊榮貴教授(共同通訊)等人,總結了石墨烯缺陷力學的理論進展,及其變形理論。介紹了石墨烯的結構-力學性質關係,就其彈性、強度、彎曲以及起皺與缺陷的關係進行了闡述。相關成果以Nanomechanics of graphene」為題發表在近期出版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a)石墨烯點陣的示意圖;

(b)蜂窩結構的連續近似圖;

(c)納米壓痕測量石墨烯晶界強度的示意圖;

(d)加載力與深度的關係圖;

(e)石墨烯不同加載方向下的應力-應變圖。





(a)單壁碳納米管和富勒烯衍生物的彎曲剛度和高斯彎曲剛度圖;

(b-d)邊緣應力引起的石墨烯納米帶的翹曲形態圖;

(e)各種複雜的摺疊結構示意圖;

(f-h)懸浮石墨烯片材的機械振動圖。




(a)在富勒烯中的五邊形缺陷示意圖;

(b)Stone-Thrower-Wales缺陷示意圖;

(c)五邊形-七邊形的缺陷圖;

(d)多晶石墨烯中的晶界圖;

(e)在邊緣處,五邊形-七邊形環圖;

(f)五邊形-八邊形的缺陷的HRTEM圖;

(g)DFT優化結構的缺陷與(f)的比較圖;

(h)在Ni(111)襯底上,石墨烯外延層中形成線性缺陷的STM圖;

(i)石墨烯基人造空位膜的示意圖。





(a)五-七環結構和其與旋錯偶極子的結構等價圖;

(b-d)旋錯偶極子模型預測的σxx,σyy和σxy應力等值線圖;

(e-g)MD模擬計算出的σxx,σyy和σxy相應等值線圖;

(h)五-七環引入的剪切應變圖;

(i-j)DFT計算以及五-七缺陷中的局部最弱鍵圖。




(a)2D材料中,晶界的兩個自由度-晶界適配角θ和晶界旋轉角Ψ圖;

(b)θ恆定,Ψ從0°到27.5°,晶界的原子結構圖;

(c)Ψ恆定,θ從4.7°到27.5°,晶界的原子結構圖;

(d)四個不同尺寸的旋轉晶界圖;

(e)在碳化矽外延石墨烯上,1型晶界的STM圖像;

(f)對稱晶界的強度與晶界適配角的關係圖。





(a)五-七環運動的韌性與脆性變形機製圖,其中II-IV表明其脆性變形機制, II-III'-IV'所示為延性變形;

(b)碳納米管中,分子動力學模擬的塑性變形機制示意圖;

(c)在拉伸左右下,原位觀察SWCNT中的扭結運動圖;

(d)原位觀察缺陷形成、單層石墨烯的轉化和分離圖。





(a)退火至425K(中間)和475K(右側)之後退火之前(左)的膜的SEM圖;

(b)在SiO2/Si襯底上石墨烯的皺紋SEM圖;

(c-e)在Cu單晶基底上,沿100、110和111晶面生長後的石墨烯形貌圖;

(f-h)長時間弛豫後,100、110和111晶面上石墨烯的形貌圖;

(i)Cu晶體平面上,結合能和皺紋高度的關係圖。





(a)C蜂窩原子結構和蜂窩坐標的示意圖;

(b)C型蜂窩三邊交接處的局部原子結構示意圖;

(c)連接處的電子密度圖;

(d)蜂窩大小為5.8 Å、穩定C蜂窩連接處的聲子色散圖;

(e)c蜂窩扶手椅三邊交界處的局部原子結構圖;

(f)穩定且蜂窩邊長為5.2 Å的C蜂窩交界處的聲子色散圖;

(g)不同尺寸的C型蜂窩和其他碳基材料的比強度對比圖。



本文研究了石墨烯的平面內和平面外的力學行為,介紹了在彈性、強度和彎曲方面石墨烯結構-力學性能間的關係。雖然僅僅是宏觀尺度上的導出和驗證,但是幾種連續理論公式已成功應用於描述單層石墨烯的彈性研究中。目前的石墨烯變形理論和建模工具,可能還適用於不斷增長的其他二維材料。同時,本文指出了石墨烯研究中面臨的幾個重要的力學難題。


作者預計針對石墨烯力學性能的研究能夠繼續為石墨烯的合成和應用發揮關鍵指導作用。同時,石墨烯官能化時,其晶格失配導致的固有缺陷、預應變和形態演變等,直接影響了石墨烯體系的性能。例如,石墨烯的皺紋,可能導致各向異性的電子遷移率、局部電荷積累、耐腐蝕性的降低、機械強度和熱導率的降低等。石墨烯的強度、斷裂韌性和微觀水平的粘附力等對這類分層結構材料的宏觀性能起著重要作用。考慮到石墨烯對納米機械系統和複合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大潛力,關於石墨烯材料的力學行為研究可以為解決該材料工程化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供答案。


文獻連結:Nanomechanics of graphene(Natl. Sci. Rev., 2018, DOI: 10.1093/nsr/nwy067)。


本文由Materials_1219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kefu



材料人重磅推出特色期刊服務,為廣大材料&化學科技工作者提供包括第一性原理計算、有限元計算、分子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計算、相圖計算等一系列材料計算模擬服務;提供期刊封面圖、TOC圖、論文插圖以及摘要動畫、工作介紹動畫、團隊介紹視頻製作。如有需要,歡迎掃碼添加客服諮詢(微信號:cailiaoren001)



微信號:icailiaoren

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力學所魏宇傑研究員和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合作:薄膜材料黏附強度和溫度的線性關係
    日前,中科院力學所、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在相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薄膜材料的黏附行為受到細胞膜表面形貌的影響,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溫度敏感性。該團隊通過分子尺度模擬和理論分析,發現軟物質薄膜與基體材料的黏附行為與溫度相關,這與傳統的力學理論有所差異。薄膜材料在垂直表面方向缺少束縛,因此表面存在褶皺。研究人員首先以二維材料石墨烯為研究對象,發現當薄膜與基底相互作用時,其表面波動的幅值與溫度成正比,與基底作用強度的1/2次方成反比。這一表面形貌的變化,即為導致粘附行為改變的原因。
  • 二維材料中聲子熱性質研究獲進展
    國際物理學期刊《現代物理評論》於11月13日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驍坤,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宇傑,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尹曉波
  •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2016-12-16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複雜系統力學卓越創新中心2019學術年會在京召開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樹深出席會議並講話。  複雜系統力學卓越創新中心於2018年5月獲中科院院長辦公會批准,進入籌備建設期,是中科院自「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力學領域唯一布局的「四類機構」。該卓越創新中心依託力學所,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電工研究所、金屬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8家共建單位。
  • 楊榮貴教授團隊Joule:高效穩定的液滴彈離冷凝傳熱,Science網站也關注
    ‍‍‍‍近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 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Sci.Adv.》: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學術報告綜述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李家春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副監事長、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炳忱,卓越中心主任魏宇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羅喜勝,中國科學院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倪明玖等出席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參會人數共計130餘人。會議開幕式由《力學學報》副主編姜宗林研究員主持。
  • 楊榮貴:從寒門子弟到科技英傑
    楊榮貴博士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機械工程系終身正教授,納米能源轉換、存儲和熱管理研究室負責人。他於1996 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電廠熱能工程學士學位,1999 年獲得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就讀微機電系統工程專業。2001 年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師從陳剛教授和Mildred S.Dresselhaus教授,於2006 年2 月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 楊榮貴:從寒門子弟到科技英傑
    楊榮貴博士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機械工程系終身正教授,納米能源轉換、存儲和熱管理研究室負責人。他於1996 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電廠熱能工程學士學位,1999 年獲得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就讀微機電系統工程專業。2001 年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師從陳剛教授和Mildred S.Dresselhaus教授,於2006 年2 月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 【特邀報告速遞】魏悅廣院士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
    本次活動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承辦。論壇活動的主題為「協力同行、馭夢飛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魏悅廣教授受邀做大會報告:新材料的湧現對力學發展提出的挑戰。 199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2年~1994年和1995年~1998年分別為中科院力學所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1998年~2016年為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期間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聖芭芭拉分校訪問教授,曾任中科院力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委理事、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力學學報》主編等。
  • 《材料力學行為》中文版出版
    > 中 小】 語音播報   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Meyers和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Krishan Kumar Chawla聯合撰寫的專著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材料力學行為》)中文版經金屬所張哲峰、盧磊等人翻譯,近期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材料科學經典著作選譯」之一刊印發行。  《材料力學行為》一書英文版1999年由英國劍橋出版社首次出版,2009年再版。
  • 非晶合金材料科學前沿論壇專題∣《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專題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院士組織,邀請部分活躍在該領域的專家學者, 從材料、力學、磁性、高熵、機器學習相關的實驗和理論方面, 以不同的視角介紹國內非晶合金材料的最新進展、問題、現狀和展望。 編者按 非晶合金材料是近幾十年採用現代冶金凝固技術和合金設計理念開發出的新型高性能金屬合金材料.
  • 中國力學大會探索傳統力學新時期發展之路—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8月16日訊(記者黃辛)我國力學界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學術會議——「中國力學大會·2015」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因此,研究人員大多沿用經典薄板理論中彎曲剛度(D)與彈性模量(E)、厚度(t3)的關係來估計材料的彎曲剛度。張忠、劉璐琪與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分校教授黃瑞、清華大學教授徐志平合作,發展了普適性測量少層二維材料彎曲剛度的微孔鼓泡實驗技術,實現了少層石墨烯(Graphene)、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鉬(MoS2)等三種材料彎曲剛度的直接實驗測量。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此次論壇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方岱寧院士擔任論壇主席。論壇主題為「協力同行、馭夢飛翔」,邀請了4個大會特邀報告和15個分會場專題邀請報告。本次論壇創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形式,設有15個並行分會場,其中5個線下分會場安排110個博士生報告, 10個線上分會場安排182個博士生報告。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隆重開幕
    此次論壇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承辦。本屆論壇主題為「協力同行、馭夢飛翔」。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魏悅廣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向錦武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副主任孟慶國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魏宇傑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唐少強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專職副秘書長湯亞南主任
  • 《科學》刊發能源學院楊榮貴團隊輻射製冷技術研究成果
    該無能耗製冷技術最早在複雜的光子晶體結構中實現。隨著楊榮貴等發明的基於卷對卷工藝的可規模化生產輻射製冷薄膜超材料的出現,輻射製冷技術的新材料不斷湧現,同時產業化應用也迅速擴大。該技術的研究進展為利用宇宙冷源作為一種新的可再生能源鋪平了道路。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