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一點都不科學?淺析「太空歌劇」對西方科幻的影響

2020-12-05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最近《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在視頻網站平臺首播,又掀起了一波《星戰》熱。

不過,《星戰》來到新時代過後,全世界的觀眾似乎不再買帳了。

其中中國觀眾尤其的明顯,《星戰後傳》三部曲除了《星戰7》票房不錯。《星戰8》《星戰9》在中國的票房都算不上太好。

《星戰後傳》三部曲在中國的票房不待見,同時很多中國觀眾對於這個美國超級系列,從軟硬科幻的各種設定,再到故事劇情和人物角色塑造的質疑,get不到和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比如最典型的能夠星際旅行的人物,結果還在用光劍。

其它各種打著硬科幻的口號,結果設定不科學的設定更是比比皆是。

這只是中國觀眾多心了嗎?

當然不是,美國人也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

所以《星戰》從來不是打著什麼硬科幻的旗號,而是整了個「太空歌劇」的概念來解釋。

既然這個中國觀眾眼中的美國版《西遊記》好像不咋滴,那麼這個《星球大戰》的影響力為何還這麼大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它奠定了科幻特效大片的歷史。

01科幻和美國科幻

科幻的發展歷史,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就有科幻的苗頭了,現在公認「科幻小說之父」的鼻祖凡爾納。

他寫的小說《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遊記》等,對於後世的科幻小說有著巨大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凡爾納,他逝世於1905年。

但比凡爾納早一個世紀的瑪麗·雪萊,1818年寫的《弗蘭肯斯坦》,早期也是被當科幻小說的。

不管是瑪麗·雪萊,還是凡爾納和他同為「科幻小說之父」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歐美的科幻小說冒出的時間很早,早在19世紀就開始名家和經典輩出。

這有了前輩打的基礎,才有後來20世紀歐美科幻的爆發。

這其中包括後來在全世界科幻影視當中一枝獨秀的美國科幻。

美國科幻小說這裡就不展開了,這裡主要談談美國科幻片的崛起。因為它和後來《星球大戰》崛起的原因,可以說息息相關。

現在去談科幻電影的發展的話,時間同樣很早。

基本上和電影誕生的時間一致,現在去查資料基本也就是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這部電影影響還不是太大。

1927年的科幻電影《大都會》,到現在都有深刻的影響。

後續一直到到60年代,美國科幻片是從萌芽期,逐漸到成熟期摸索進步的一個過程。

這個中間自然也出現了很多拍得不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科幻片。

比如《科學怪人》《金剛》《隱身人》等等。

這些似乎都和《星球大戰》沒關係?

《星戰大戰》出現帶來的最大一個關係,是開啟了科幻片與美國和全球商業特效大片。

02《星戰》之前:科幻要麼太軟,要麼太硬

前面粗略寫了下科幻片的發展。

不管我們後人怎麼看那個時代的科幻片,但是直到1977年《星戰》之前,美國的科幻片大概能夠分成兩種。

要麼是軟到不行的軟科幻,要麼是硬到不行的硬科幻。

軟科幻就是各方面帶著一點科幻的概念,其它方面都太軟了;硬科幻就是合理的科學幻想,有些甚至達到哲學的態度,但是又太硬了。

比如早期那些經典的軟科幻電影,《科學怪人》《金剛》《隱身人》《飛俠哥頓》和《巴克羅傑斯》等等。

這些作品都太早了沒有看過不太懂?

那麼,後來的著名軟科幻電影《蝴蝶效應》《那個男人來自地球》《盜夢空間》等等。

說到底,科幻原來的意思就是「科學幻想」的意思。

軟科幻就是借一個科幻的概念,表達其它人文幻想更多一些。最重要的就是,這硬幻想的屬性可能沒有任何科學的理論基礎。

這麼一來,「硬科幻」電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比較具有科學理論基礎的文化幻想。

2010年過後的硬科幻電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際穿越》等。

這些電影就是公認的硬科幻電影,而且擁有強烈的商業電影的元素。可是1977年的《星戰》之前,當時的「硬科幻」電影就太硬了。

比如公認的科幻電影超級神作,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

這部科幻電影的科學幻想,實在硬到不能再硬。

人工智慧、人類起源、月球登錄、太空旅行、人類發展和人類未來等等。可以說,這部電影將西方古典哲學和西方近代科學理論做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2001太空漫遊》沒有我們現在觀眾以為的商業元素。

這部電影的節奏異常的緩慢,故事劇情的推進,人物角色的塑造。大量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科學幻想與人類哲學的探討。

哪怕是片中在今天都令人讚嘆的特效,也都是為了還原導演心中的科學幻想而不是商業元素。

如果不是對科幻片和文藝片有極大的興趣,這部電影普通觀眾是很難看下去的。

後世達到同樣水準的科幻片,只有1982年的《銀翼殺手》。同樣對於科幻影響巨大,但是普通觀眾看著無聊到爆。

總而言之,1977年的《星球大戰》之前。

美國的科幻片要麼是人文關懷太過的「軟科幻」,要麼是科學思考太硬的「硬科幻」。30年代到40年代是成熟期,50年代到60年代的繁榮期的一個階段。

再與當年美國電影市場的結合,「科幻片」不是當時美國商業電影的主流。

03《星球大戰》開啟美國商業科幻

經過前面的分析,相信很《星戰》為何能夠崛起了。

說到底,《星戰》對於美國科幻和世界科幻最大的影響,便是融合了「軟科幻」和「硬科幻」的標杆。同時強大的票房回報,還有在遠超當年的成熟商業模式,成為全世界商業電影的奠定者。

我們,便單獨從這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1、《星戰》是科幻特效片開創者(製作水平)

《星戰》前的科幻電影的特效都是「硬科幻」的還原,未必有什麼商業元素。

當然這個特效為有沒有商業元素很難界定,畢竟特效場面天然就吸引觀眾的眼球,其實最方便的界定方法是搭配節奏和劇情的編排。

《2001太空漫遊》的特效場面不用多說,但它節奏太慢,故事劇情太過晦澀。

《星戰》在硬體的製作方面,可以說完全不遜色《2001太空漫遊》。

宏大而又蒼涼的異星球塔圖因,生動而又靈活的機器人夥伴(寵物)。

嚴肅和黑暗的銀河帝國,那毀天滅地的強大武器。再到各種各樣的戰鬥在黑暗的宇宙,與龐大的死星上的激戰。

或許某些「硬科幻幻想」上,《星戰》製作遠不如《太空漫遊》和《銀翼殺手》。

它在科幻的製作和特效技術上,絕對做到了一種開天闢地的效果。成為後世大量星際旅行,星際爭霸這種「太空歌劇」的鼻祖。

雖然現在很多觀眾覺得光劍打架,宇宙戰機威力太小等等設定不那麼科幻。

不過,當年《星戰》和導演喬治盧卡斯在特效上的探索嘗試,再到製作的突破開創。已經成為商業電影的標杆,已經是名垂青史了。

這個背後的花絮太多了,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搜索看看。

04《星戰》與太空歌劇

2、《星戰》是商業類型大片的開創者(故事劇情)

《星戰》有著自己的歷史進程,和「太空歌劇」更是息息相關。

「太空歌劇」的設定就是在宇宙當中,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各種令人新奇的外星世界和外星種族。同時會設定一個非常龐大的反派集團,然後各種不同種族的英雄人物,在反抗反派當中展開了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

說到底,《星戰》開創的「太空歌劇」世界很像是中國的武俠。

真正的中國古代當然有俠士,但不可能飛天遁地,成天的殺來殺去,還有那種俠客與邪惡反派的鬥爭,與各種美女浪漫愛情故事。

武俠只是表現近現代中國人民,一種幻想式的文化寄託。

從這個角度上講,託爾金《魔戒》系列開創的「架空奇幻」就是同樣的道理。

只是託爾金是英國人,英國的背後是歐洲大陸。歐洲的歷史文化怎麼都比美國豐富太多了,所以它能放到一個架空現實歐洲歷史的異世大陸。

但是,美國的歷史文化太短,它的文化基因不同。

早期美國的「太空歌劇」就是把西部牛仔,或者偵探和遊俠放到太空去追異星美女。

後來將「太空歌劇」文學領域徹底革新和定義的,是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以及赫伯特的《沙丘系列》。

實際上,他們幹的也就是託爾金《魔戒》的架空奇幻,與金古梁溫中國武俠的事兒。

這個「太空歌劇」背後的歷史基礎,則是50年代以來人類關於太空的探索,科學全面進步等等,而當時的美國正是這個方面的先驅者。

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和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它是對「太空歌劇」文學的奠定。

1977年喬治盧卡斯導演的《星球大戰》,它就是在影視劇上對於「太空歌劇」的奠定。

05尾聲

當然,即使解釋了《星戰》來源和」太空歌劇「的定義。

似乎仍然解釋不了,《星戰》故事劇情似乎不太好看的定義。

實際上,《星戰正傳》系列共有九部作品(不算外傳),單獨從正傳系列的故事劇情來講。

《星戰》後傳三部曲(現在的789》 《星戰》前傳三部曲(現在定義的123),故事劇情確實每況愈下。

《星戰》初始的三部曲(現在的456),其實故事劇情真的不差。

正傳三部曲以「天行者」盧克,漢·索洛和萊婭公主三人為主人公。

圍繞著三人從不打不相識,再到相知相愛和相守,再到最後一起聯手抗擊銀河帝國的過程,故事核心就是美國遊俠和西方古典文學。

雖然我們今天看感覺科學設定不夠過硬,但它容易讓普通觀眾看懂。

而且風流遊俠冒險對抗強大的邪惡集團,過程當中結識勇敢美麗的公主。原本淪落的王子,通過向師傅學習,直面黑暗的父親(血統),最終戰勝黑暗重新成為英雄。

這種故事劇情,全世界每個文明都是愛看都有不少。

金古梁溫黃的中國武俠,託爾金《魔戒》的架空奇幻。在文化細節處理上或許有所區別,可這個共性難道不是一樣嗎?

從這個層面上講,《星戰》倒不是美國版《西遊記》。

它更像是美國版的金庸武俠電影。

它能夠不經典嗎!

相關焦點

  • 知識挖掘機:《星球大戰》一點都不科學?遊戲世界的太空歌劇,不科學...
    在《曼達洛人》第二季第一集裡,主人公來到了如19世紀美國西部般蠻荒的塔圖因星球,在一連串西部片標誌性的「挑釁治安官」「牛仔決鬥」和「土著來襲」橋段過後,《星戰》經典科幻元素如能量武器,噴射背包和原始巨獸便輪番登上這幕太空歌劇的舞臺,用精彩表演向觀眾們傳達科學幻想世界裡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的想像力。
  • 比《星球大戰》早二十年的科幻電影,是一曲理想裡的太空歌劇
    很多人小時候在電影頻道看過一部古老的科幻電影,有印象卻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查了好久發現它叫《禁忌星球》。這部電影算得上是太空探險影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B級片的題材被米高梅抬到A級製作,開始科幻大片的高預算時代,是《星際迷航》系列的直接靈感,電影原型為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再次找到這部影片,看到了一個評論:注意它的年份,1956年。所以可以直接舉證後世許許多多經典太空歌劇電影電視劇都致敬借鑑甚至直接抄襲了本片的種種設定。
  • 傳奇浪漫的太空歌劇
    大家好,我是周三的景銘宇,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太空歌劇。
  • 淺析星球大戰中的服裝設計美學
    相信看過,甚至沒看過的朋友們都對《星球大戰》中的一句話耳熟能詳(不是 I am your father!!)在星球大戰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人物造型都是單調的未來主義連體緊身衣(原諒我cue一下星際迷航)。
  • 一份關於《星球大戰》的文明診斷書
    《星球大戰7》工作照及劇照,「打來打去原來一家子」是「星戰」裡常有的事在科幻流派方面,《星球大戰》屬於太空歌劇(Space Opera,或稱「宇宙史詩」)類。在科幻文化裡,太空歌劇是科幻的一個分支,這類作品通常重在強調故事的戲劇性,而不像硬科幻強調科學理論上的合理自洽。
  • 《星球大戰》的N個科學錯誤!這片兒沒法看了
    星戰系列電影影響巨大,以至於人們都以為那裡面的科學幻想都符合科學理論,並會在未來成為現實,但事實上,裡面的許多科幻成分貌似很符合科學原理,但實則違背了科學原理。真正的雷射武器是無聲無息的《星球大戰》中的飛船上大都有雷射大炮,許多人還攜帶著雷射手槍,但是與其他的科幻電影一樣,這裡存在許多的科學錯誤,最大的問題是,通常情況下你是看不見雷射的。雷射在真空中是無形的,因為沒有粒子散射雷射來使得它可見。
  • 宇宙中不只有浣熊君 15部必看太空科幻電影
    ,「太空歌劇」(Space Opera)一詞,是上世紀40年代被發明出來指代科幻文學的一個流派,內容涉及龐大的銀河帝國或繁複的異星文化,不必理會物理常識,儘管去腦洞大開就行,那麼太空歌劇類科幻片就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巨大寶庫,真正讓電影成為了視覺奇觀,想像力走多遠,電影就可以走多遠,斯坦利·庫布裡克、喬治·盧卡斯、雷德利·斯科特等諸多電影大師都紛紛勾畫出了屬於自己的太空世界。
  •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星粉看後,莫名其妙卻要吐槽,缺新意
    在科幻流派方面,《星球大戰》屬於太空歌劇或稱「宇宙史詩」類。在科幻文化裡,太空歌劇是科幻的一個分支,這類作品通常重在強調故事的戲劇性,而不像硬科幻強調科學理論上的合理自洽。太空歌劇類的科幻作品通常會直接把現實的故事放到外太空的架空背景中。因此,太空歌劇類的科幻作品往往會向歷史取經,片中人物的言行思想以及社會形態等因素往往會呈現出明顯的「歷史感」。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從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開始,無數電影人都把無盡的想像和精彩的故事賦予到太空和宇宙中去。美國1961年開始施行阿波羅登月計劃,轟轟烈烈的太空探索更是影響了無數電影人。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以其對太空瑰麗的想像和深刻的哲思,真正開創了太空科幻電影這一類型,對後世的很多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星球大戰》的遊戲與文化拾遺
    星戰源起  任誰也想不到,哪怕盧卡斯本人也絕想不到在1973年拍完《美國風情畫》的他,會打造《星球大戰》這麼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衍生帝國。  當時的電影時代剛逢西部類型片的急劇衰落,西部牛仔韋恩的《關山飛渡》、《大地驚雷》等西部片已如昨日黃花,人們早看習慣西部英雄懲惡揚善那一套,而當《星球大戰》這種跨時代太空歌劇出現時,人們陷入新的了瘋狂。
  • 在太空看太空電影?太空人太空看《星球大戰8》
    在太空中看太空科幻電影是種怎樣的體驗呢?美國和俄羅斯太空人最近就在太空中欣賞了最新一部《星球大戰》電影。美國太空人馬克·范德赫24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寫道:「(國際)空間站電影之夜,伴著『彈簧椅』、飲料包和科幻片完工!」
  • 42年科幻夢,11部光影傳奇,《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宏大宇宙
    隨著「星球大戰」系列的第11部作品,《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上映,這部影響了幾代電影觀眾的科幻傳奇之作,在40餘年的光影傳奇之中,積攢的情懷也到達高潮。美國人缺乏屬於自己的神話,所以喬治·盧卡斯為大眾所造的科幻夢,才能引起國民追捧,成為美國版的《西遊記》。
  •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01、太空移民在科幻文學中,有一類將背景設置在外太空,在龐大的銀河帝國或繁複的異星文化下融合動作、冒險、愛情等風格,誕生於上世紀40年的史詩科幻作品類型——「太空歌劇」。這其中《銀河英雄傳說》便是典型的「太空歌劇」故事,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宇宙爭霸戰紀。
  •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並不是每到《星球大戰》在國內公映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文章來普及《星球大戰》的知識,包括其世界觀設定,還有在西方的影響力等等,卻很少挖掘《星球大戰》系列的根源,也很少直視這個系列電影在內地不溫不火的局面。1、西方怎麼樣?
  • 盤點 太空歌劇,發生在星際間的浪漫史詩
    很多旋風可能都對「太空歌劇」這個詞有點陌生吧。太空歌劇英文名為Space Opera,從字面理解,就是發生在太空的故事。
  • 《昆塔:反轉星球》:國產科幻電影從娃娃抓起
    《老雷斯的故事》(2012)、《熊出沒·奇幻空間》(2017)區別於上述影片,《昆塔:反轉星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硬核科幻的視角講述故事,儘管為了照顧小觀眾起見,淡化和簡化了對科學知識的說教。科幻小說讀者從劇情設定上,甚至能依稀看到劉慈欣短篇小說《流浪地球》的影子。
  • 中國科學家用星球大戰式雷射精確定位太空垃圾 避免太空上演致命...
    中國科學家用星球大戰式雷射精確定位太空垃圾 避免太空上演致命「車禍」  Emma Chou • 2019-12-26 14
  • 影評《星球大戰》,科幻片的裡程碑,瘋狂的視覺之旅
    《星球大戰》是一個技術分水嶺,影響了之後的許多電影。《星球大戰》有效地終結了20世紀70年代初個人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讓整個行業專注於製作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掀起了一種我們仍在經歷的潮流。但是你不能責怪它所做的,你只能觀察它做得有多好。
  • 不止是《銀河護衛隊》:15部太空歌劇類科幻電影大推薦
    太空歌劇講的並不是太空裡上演的歌劇,「太空歌劇」(Space Opera)一詞,是上世紀40年代被發明出來指代科幻文學的一個流派,內容涉及龐大的銀河帝國或繁複的異星文化,不必理會物理常識,儘管去腦洞大開就行,那麼太空歌劇類科幻片就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巨大寶庫
  • 原力失效:《星球大戰》在中國糾結和失落的20年
    80年代初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如饑似渴的吸收外來事物,《星球大戰》原本有機會像《加裡森敢死隊》、《佐羅》一樣登陸內地,並且影響一代人,但是錯過了絕佳機會。根據美國《綜藝》雜誌報導,《星球大戰》於1983年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一次,但之後並沒有在內地大規模公映,其中原由不得而知。到了80年代末,由於政治因素和國際環境,星戰再次被拒之於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