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河南兒童文學作家圈裡,有一位低調的作家,由於近幾年在鄉村支教,很少人能在大城市見到她。
在「消失」的幾年時間裡,她的足跡踏進了洛寧、新縣、淮陽的農村,深入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世界,用創意課堂、拍微電影等方式解開孩子們的心結。
她叫原草,當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時候,帶來了一部根據自己支教的真實經歷創作而成的《蒲公英的種子》。
6月20日,原草長篇兒童小說《蒲公英的種子》研討會在河南省文學院舉行,王守國、張培明、喬葉、馮傑等出版界、評論界20餘位專家參加。研討會由著名作家、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長孟憲明主持。
◆根據真實支教經歷創作,字裡行間充滿了愛和溫暖
原草,自由撰稿人、作家、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曾獲文化部蒲公英優秀兒童文學銀獎,已出版多部兒童文學作品,如長篇小說《半個太陽》《螞蟻成長》《神偷與神探》《獨個歷險記》等,中篇童話《書孩子》《奇遇茶杯樹》等,以及「沙畫傳統故事繪本·我們的節日」系列圖書。
《蒲公英的種子》是一部具有紀實主義情懷和理想主義願景的小說。主人公城市姑娘楊暘來到山村小學支教,萬萬沒想到學校是旱廁,沒有自來水,旁邊是墳墓,在雨夜獨守校園,經歷詭異事件。
走進教室,一個學生面壁而坐;一個學生哭訴不愛爸爸媽媽;一個學生莫名垂淚;另一個學生撕紙成癮……楊暘像一個偵探,通過家訪,了解到父母與孩子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孩子們的情感也複雜多樣,於是通過一節又一節的創意課堂解開孩子們的心結,重拾爛漫的夢想。
《蒲公英的種子》由海燕出版社出版。本書責編廖穎新介紹說,雖然描寫的是普通的農村學校,情節也都是日常的情節,但因為字裡行間充滿真誠與愛,打動和溫暖了不少讀者。
◆沉下心去廣袤田野收集素材,從細微處真誠觀照兒童心靈
「原草的支教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用心用情,沒有這些經歷,寫不出這麼真實細膩的作品,這份執著讓人心生敬意。」省文聯黨組書記、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王守國表示,《蒲公英的種子》的主題很宏大,也很沉重,但又是必須直面的鄉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原草用真誠觀照生活,揭示這種背景下,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他們發自肺腑的生命力、創造力,體現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審美取向。
「《蒲公英的種子》的出版有它的時代價值,能夠引起更多人關注農村學生的心理問題。」中原出版集團副總裁張培明表示,原草多次深入農村支教,甘於沉下去廣袤的田野中收集素材,樂於用內心的柔軟感受他人不為人知的故事,也善於從細微處提煉被忽略的社會問題,用充滿智慧的方式耐心陪伴孩子們疏解內心,發現自我,從而鼓勵孩子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創作態度很誠實」,這是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喬葉閱讀《蒲公英的種子》的感受。她說,第一人稱的講述代入感強,表達層次清晰,一些細節直擊心靈,文本輻射空間寬闊,作品調性豐富,「雖然整體上溫馨美好,但並不迴避問題,也談到了殘酷悲涼的話題,冷色調和暖色調交叉,正是有冷色調灰色部分才襯出了暖色調格外明亮」。
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馮傑對作品中植物的描寫印象深刻。「植物長滿了全書,支撐著文字,如果把書裡面植物的部分去掉,這一部書就不成立,就黯然失色。蒲公英就是一個童心的象徵。」他說,植物的意向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甚至用絲瓜瓤刷鍋刷碗,書裡的植物是跟著主人翁在走的。
◆附
原草:我的支教和寫作
我是2015年支教的,這年1月,我的新書《神偷與神探》出版了,我帶著新書去了洛寧縣上戈鎮中心小學。我接觸的第一個學生特別愛助人為樂,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看到地上的垃圾就撿,下雨了有的女生不敢回家,他親自送女生回家。敬老院離學校不遠,他經常去給老人們講故事,這個學生就是幫幫幫社團的團長。
在本書的第五章《冰凍三尺的仇》裡面,兩個班級的矛盾化解以後,升華為沒有班級界限的「幫幫幫社團」,如果沒有支教的經歷,沒有對學生的了解,我閉門造車,是「升華」不出這個點子的。
鄉村是美麗的,支教生涯是難得可貴的,但並不都是令人如意。
2016年,我去新縣大別山區的嶅山村支教,心靈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鄉村美麗如畫,到處是板慄樹和茶樹。但是山裡的溫度比市區低,冷得睡不著。冷還是其次,關鍵是住在幽靜的校園,充滿恐懼。恐懼還是其次,關鍵是半夜去廁所,而且是旱廁。
學校沒有自來水,每天從井裡抽水。廚師洗菜的水,用來洗碗,洗碗的水用來澆花兒……洗澡問題就成了我的頭等大事。每到周末,去縣城住上一晚,只是為了滿足沐浴。
後來,這些生活方面的困難都克服了。但有個學生的問題搞得我很不爽。他面壁而坐。我問怎麼回事兒。幾乎全班同學回答「他是傻瓜」。這就是本書第一章「班裡的隔離區」的故事。
2017年,我去淮陽支教。一個女生晚上找我談心,哭訴「我不愛爸爸媽媽,我恨他們」,聞聽此言,我大吃一驚,心想,這究竟有多大的仇啊。這就是本書第二章「我不愛爸爸媽媽」的故事原形。
自閉、孤獨不僅體現在某個學生身上,他們只是典型而已。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一個嬰兒只有在出生後的一個月內的自閉是正常的,以後的自閉都是病態的。在鄉村,孤獨、自閉的孩子不止這一個。
連續三年去支教,每到一所學校,傾聽孩子們的苦惱,義務給孩子們拍攝微電影。儘量給他們帶來快樂,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接下來說說孩子們如何愛我的吧。一個性格內向的女孩給我畫了一幅畫,不是彩色的,是鉛筆畫,畫中的我長發、戴眼鏡站在竹林邊。我一直收藏著。有個二年級的學生送我一枚戒指,一塊錢買的那種。這是我收到的第一枚戒指,所以也一直收藏著。孩子們為了讓我開心,送我蠶寶寶和桑葉。為了讓我聽懂他說的話,他們不說方言,堅持說普通話。周末,熱情地邀請我去他們家……最後告別的時候,我們哭得一塌糊塗。
我積累的「素材」遠不止這些。
(摘選自原草在研討會上的發言)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任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