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解析明星基因WUS與STM互作關係,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

2020-09-0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

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

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整整8年了。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他們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撲朔迷離」的明星基因

植物幹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不斷產生各種分化細胞的原始細胞,主要位於根尖和莖尖的分生組織以及形成層,幾乎所有的植物細胞都來源於幹細胞。幹細胞在植物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著自身的多能狀態,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發育。

「植物莖端幹細胞決定了莖、葉、花、果實等地上部分器官的分化和發育,是所有地上部分器官細胞的來源,研究其調控機理對於解析植物器官的分化有重要意義。」論文通訊作者張憲省說。

20多年來,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如何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現象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控幹細胞命運仍不清楚。

最先於1995年發現的CLV3基因是幹細胞的特徵基因。利用它作為標記,可以將莖端分生組織中的幹細胞與非幹細胞進行區分。

1996年被首次報導的STM蛋白,是幹細胞的關鍵激活與維持因子,其功能主要是維持幹細胞的未分化狀態,抑制其分化產生各種器官的細胞。STM過量表達會使植物的莖端幹細胞數量顯著增加。

而作為調控植物莖端幹細胞的核心因子,WUS蛋白於1998年被首次報導,其功能和調控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植物幹細胞領域的熱點。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蘇英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前人研究發現,WUS基因能夠編碼分生組織中的關鍵調控因子,激活幹細胞特徵基因CLV3在幹細胞中的表達,並賦予它們幹細胞的特徵。

2002年,三篇關於WUS的重要論文問世,但其結論反而使得WUS的調節機制撲朔迷離。這三篇論文都從表型層面探討了以WUS為核心的幹細胞發育過程,第一篇發現WUS蛋白和STM蛋白之間是互補關係,第二篇發現兩者是協同關係,第三篇則認為兩者分別調控兩個獨立的過程。

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科學家都沒有從分子機制上回答出現這種互相矛盾的現象的原因。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周超介紹,此後,關於WUS如何與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調控網絡,共同激活和維持幹細胞活性的研究並不多見。就這樣,多數科學家認為STM介導的幹細胞調控途徑與WUS介導的途徑相互獨立或者存在互補作用,但從未有報導說STM和WUS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核心基因並不孤單

自然條件下,已經發育成熟的葉或根很難再生出新的小芽、形成新的植株。然而,如果人為調高WUS基因的表達量,已經發育成熟的葉片上就會長出新芽。

「這說明WUS能夠激活植物幹細胞發育的關鍵因子,它是一個核心因子。圍繞著它,肯定還有其他關鍵因子與之相互作用。」張憲省認為,要想搞清楚植物幹細胞發育過程,必須深入研究WUS蛋白及其互作因子。

隨著生物科學實驗技術的發展,2011年,張憲省團隊開始篩選與WUS相互作用的直接互作蛋白。

蘇英華介紹,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他們利用當時最新的CO-IP結合蛋白質譜篩選互作蛋白的實驗技術,希望能夠鑑定出新的WUS相互作用因子及其介導的調控莖端幹細胞活性的遺傳途徑和分子機制。

2012年9月的一天,蘇英華和周超在眾多候選因子中第一次篩選出STM,這讓他們興奮不已。「當時覺得能解析出來兩大關鍵調控因子的互作關係,就可以把兩條關鍵的調控途徑整合在一起了,應該能更好地解釋幹細胞發育的機制。」

蘇英華立刻告訴張憲省這一互作蛋白篩選實驗結果。「先做STM和WUS的互作關係研究。」張憲省說。

但證明這個假設並不容易。2016年,有科學家發現,WUS在植物體內可以移動,而且一旦濃度過大就會自我降解。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使得科學家很難在植物體內提取WUS蛋白。

張憲省意識到,這是他們的工作進展艱難的原因之一。之後,他們團隊優化了多種精細獲取莖端分生組織細胞和提取純化WUS蛋白的方法,獲得了較穩定的帶有標記的WUS蛋白,終於篩選出了幾十個可能與WUS蛋白相互作用的因子。

三大因子「攜手並進」

利用各種遺傳和生化試驗,該團隊證實了STM作為WUS互作蛋白起作用的機制:WUS蛋白能夠與STM直接相互作用形成異源二聚體,共同結合到下遊基因CLV3的啟動子上。該二聚體能進一步增強與CLV3啟動子的結合強度,並激活其表達,從而增強莖端幹細胞的活性。

「在這個過程中,WUS扮演『主角』,它可以直接激活STM的表達;而STM被激活後,與WUS結合,發揮幹細胞增效因子的功能。」蘇英華說。

這一機制的揭曉,也很好地解釋了18年前科學家觀察到的互相矛盾的WUS和STM的互作效果。

張憲省說,這是首次從分子水平解析了莖端幹細胞激活因子和增效因子相互依存的作用模式,解決了困擾植物學家多年的關於植物幹細胞調控的諸多疑問,填補了近20年來幹細胞調控領域關鍵因子之間相互關係的空白。

張憲省告訴《中國科學報》,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對實現莖端分生組織內幹細胞的動態平衡具有特殊意義。這為莖端幹細胞的發育調控提供了一個新理論,即多能性幹細胞調控因子在莖端分生組織中形成一個調控幹細胞穩態的精細調節單位,激活因子WUS和增效因子STM在分子水平上相互依存。

通過提高作物莖端幹細胞激活因子WUS的表達水平,能夠增強莖端幹細胞的活性、增加幹細胞數目,進而促進作物形成更多分枝,增加花的數量,產生更多的籽粒。

「這一成果有望運用於林木、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對於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加速植物快繁、提高植物再生能力,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評價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15248117

相關焦點

  • 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
    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  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整整8年了。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
  • 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
    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整整8年了。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
  • 植物幹細胞:兩個明星基因的「星星」相「吸」
    他們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撲朔迷離」的明星基因 植物幹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不斷產生各種分化細胞的原始細胞,主要位於根尖和莖尖的分生組織以及形成層,幾乎所有的植物細胞都來源於幹細胞。幹細胞在植物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著自身的多能狀態,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發育。
  • 植物幹細胞:兩個明星基因的「星星」相「吸」
    他們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撲朔迷離」的明星基因植物幹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不斷產生各種分化細胞的原始細胞,主要位於根尖和莖尖的分生組織以及形成層,幾乎所有的植物細胞都來源於幹細胞。幹細胞在植物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著自身的多能狀態,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發育。
  • 這個關於植物幹細胞明星基因的故事「火了」!!
    首次解析明星基因WUS與STM互作關係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為了生成健康的患者源細胞,一種基於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9的細菌系統(簇狀分布)的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修復突變,從而產生不需要患者免疫抑制的新型植物。儘管該基因具有重複序列和富含GC的序列,但RPGR基因拷貝中有13%顯示出基因突變糾正和轉化為野生型等位基因。這是首次使用CRISPR糾正患有感光細胞變性患者的iPSC中的致病突變。這一重要的概念驗證發現支持針對視網膜疾病的個性化基於iPSC的移植治療的發展。
  • 將植物普通細胞變為幹細胞的基因找到
    創新連線·日本  由日本金澤大學、名古屋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從苔蘚類植物中發現了一種能夠將植物體內的間葉細胞直接轉化為幹細胞的誘導轉錄因子。這種直接幹細胞誘導因子的發現有助於進一步從分子層面上闡明陸生植物中幹細胞的形成機制。  研究小組發現了幹細胞形成過程中幹細胞誘導因子1(STEMIN1)的產生機制。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2019-09-14 01:10:49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媒體: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鄧宏魁等多名國內生命科學和醫學學者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造血幹細胞,並成功治癒白血病,使人體血細胞能抵禦愛滋病毒。這項成果今年9月11日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10個月前,另一名中國科學家也曾成為「世界首例」——當時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已經降生。
  • 細胞產品的升級版,基因改造幹細胞
    FDA已經批准兩種CAR-T細胞療法,均為靶向CD19,分別是諾華公司的Kymriah (用於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 凱特公司的Yescarta(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CAR提供的抗原特異性免疫,可以直接通過抗原抗體結合機制識別腫瘤抗原(獨立於MHC的抗原提呈機制),避免了腫瘤細胞通過MHC下調的逃逸機制。
  • 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Yun導言:中科院聯合北大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該研究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為延緩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幹預靶標與新型策略。
  • [新聞午報-山西]金星合木星:兩顆亮星上演「星星相吸」好戲
    [新聞午報-山西]金星合木星:兩顆亮星上演「星星相吸」好戲 金星合木星:兩顆亮星上演「星星相吸」好戲。
  • 幹細胞全能性基因OCT4研究
    近年來,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的引發了生命科學與醫學界幹細胞研究的熱潮。幹細胞廣泛應用的前提是明確其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調控機制。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2月29日,Nature Plan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植物環境表觀遺傳學實驗室)題為Coupling of histone methylation and RNA processing by the nuclear mRNA Cap-Binding Complex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該研究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在該項新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經過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技術及人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研究體系,鑑定了百餘個新的人類細胞衰老促進基因,並對排名前50的基因進行了功能驗證,證實了敲除這些基因均可延緩人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幹細胞基因療法有望用於治療鐮刀型貧血
    2015年3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UCLA的幹細胞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的幹細胞基因治療方法可以一次性地,持久地治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來自UCLA Eli and 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Donald Kohn博士,在3月2號的《Blood》雜誌上發表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糾正引起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突變基因。這是首次利用基因修正的方法,來生成正常的紅細胞。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  通過設計導向RNA,使之與細胞基因組的特定位點相結合,研究者們可以將Cas酶定位到他們感興趣的基因位點進行切開,常用的Cas酶類型是Cas9.DNA切開將引發DNA的修復,從而使我們能夠對這一興趣位點進行精確編輯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2012年,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提出兩人帶領的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首次在體外證明了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有修改基因的能力。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