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超級英雄電影裡看到類似的劇情:女兒被綁走,父親為了救女兒化身特工出山,跑遍世界各地追蹤綁匪,拯救女兒,順便也拯救全世界。原本以為這樣的劇情很扯,但德國病理學家與細菌學家格哈德·多馬克的故事卻證明,父愛的力量真能創造奇蹟。
多馬克出生於1895年,一戰爆發時他曾經當過一陣兵。後來多馬克到拜耳研究所從事病理細菌研究,又供職於德國的一家染料工業公司。多馬克熟悉醫學知識,他在這家公司主要負責探尋染料應用於醫藥的可能性,起初沒有什麼進展。
但多馬克有個女兒,這個女兒直接促成了多馬克的醫學大發現。多馬克沒任何重男輕女的思想,他將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呵護備至。沒想到,女兒在一次玩耍中意外劃破手指,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沒幾天,女兒的手指便腫得如同小胡蘿蔔,而且她發起了高燒,嘴裡喃喃:「爸爸救我,爸爸救我呀。」多馬克抱著女兒去檢查,結果和他預想的一樣,女兒被鏈球菌感染,以當時落後的醫療條件,女兒的病根本沒有針對性藥物可醫治,只能回家等死。
當時的化學藥物只能治療原蟲病和螺旋體病等,對這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細菌性疾病,所有人都束手無策。不少醫學家想在實驗室找到一種細菌藥物,卻紛紛宣告失敗。多馬克看著飽受痛苦煎熬的女兒,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研製出有效藥物,救下愛女。
多馬克試了上千種偶氮類染料,希望從中發現帶藥效的化合物。他不分日夜工作,眼睛都熬紅了,直到試了橘紅色染料「百浪多息」,多馬克的研究才找到突破點。這種染料先前已經被投入醫學實驗研究,多馬克的同行們早已證明了:百浪多息在試管裡殺不死任何細菌。
但多馬克認為,既然是要作用於人體,那麼藥物必須在受感染體身上做實驗,得出的結果才會更科學。於是多馬克將其注入傷口感染的小白鼠體內,令人驚喜的反轉出現了,曾被當成醫學廢物的百浪多息,竟然能夠對付鏈球菌!
那些沒有注射百浪多息的小白鼠,紛紛死於感染。多馬克開創性地找到了醫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他又觀察了一下百浪多息副作用,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將百浪多息注射到自己女兒體內。
多馬克的女兒成了百浪多息的第一個人體實驗者,多馬克緊張地觀察女兒的情況,片刻不離開她。女兒果然漸漸康復,多馬克喜出望外,他馬上加強對百浪多息的研究,並且在1935年宣布了自己的發現。
不久,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原理也被揭開:在活體中,百浪多息可以分解出磺胺基因,這種物質能阻斷細菌增殖。由此,曾經不可一世、喜歡感染人類咽喉、口腔與消化道的鏈球菌終於碰到了對手,各大藥企紛紛生產抗細菌的磺胺類藥物。
這些早期抗菌藥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世界各地因敗血症而死的人顯著減少。醫藥界按照多馬克的方向研製合成藥物,化學醫療的新時代來臨了,孩子們再也不用因為一點小傷就受感染死去,無數個家庭因這項發現而受益。
因此,多馬克獲得了193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感嘆:「是父愛成就了諾貝爾醫學獎!在他人對『百浪多息』的研究停滯不前時,父愛的力量迫使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