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屏幕中從左至右)英國人馬丁·埃文斯、美國人馬裡奧·卡佩基和奧利弗·史密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新華社記者朱蓮誼攝
美國人馬裡奧·卡佩基和奧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國人馬丁·埃文斯以幹細胞研究成果分享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一份公告中說,3位獲獎科學家以一系列研究發現了「利用胚胎幹細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實驗鼠的原理」。
儘管以實驗鼠為研究對象,他們所從事的幹細胞研究以幫助治療和預防癌症、囊腫性纖維化和高血壓等人體疾病為最終目標。
「絕妙驚喜」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歐洲中部時間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公布獲獎名單。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人馬裡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人馬丁·埃文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這是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和生物學教授馬裡奧·卡佩基的資料照片。新華社/法新
正式公布消息前30分鐘,在美國中西部猶他州鹽湖城,當地時間凌晨3時,卡佩基在家中接獲國際長途電話。
電話線另一端,是一名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官員。
「他講話非常嚴肅,」卡佩基稍後告訴一名美聯社記者,「所以,我的最初反應是,那一定是真事」。
「那是一種絕妙驚喜,」他回味道。
他本月6日剛剛舉行過70歲生日慶典,自認為還可以工作20年。
卡佩基1937年出生於義大利城市維羅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與身為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母親一起移居美國,現在持有美國國籍,在美國猶他大學出任人體基因學和生物學教授。
媒體報導尤其提及,他4歲時因為母親被投入納粹集中營而流落街頭,以乞討和偷盜為生,大約4年半以後才「奇蹟般」與母親團聚。時年9歲的他在美國入讀小學,不知如何閱讀和書寫,也不知如何說英語。
然而,30歲那年,他在美國名校哈佛大學獲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證實,異體脫氧核糖核酸(DNA)與哺乳動物細胞內的染色體之間可以「同源重組」,以此修復帶有缺陷的基因。
評審委員會的公告認定,卡佩基所做研究還揭示了基因在哺乳動物器官發育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之所以出現多種人體先天畸形的原因。
「非常滿足」卡佩基接聽獲獎通報電話之際,史密斯身處美國東南部北卡羅來納州查珀爾希爾市,當地時間凌晨5時。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人馬裡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人馬丁·埃文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奧利弗·史密斯的資料照片。新華社/法新
史密斯的最初反應是,獲獎消息「非常令人滿足」。
一名記者問及他感到「滿足」的緣由,史密斯回答道:從事與幹細胞相關研究超過20年之後,「能在(諾貝爾獎)這一層面上獲得認可,著實是一種享受」。
先前接受一次媒體採訪時,史密斯告訴記者,他7歲或8歲時讀了一本連環畫冊,書中一名發明家讓他「心動」,使他立志日後成為一名發明家。讓他欣慰之處在於,「我迄今一直是一名發明家」。
作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分校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他對獲得全球生理學和醫學界最高獎項一事的惟一聯想和希望是,今後或許可以更為容易地為研究項目爭取資金。
在美國,由於共和黨人執掌的白宮幹預,聯邦政府從去年開始不再向人體胚胎幹細胞研究項目提供資助。
史密斯現年82歲。他1925年出生於英國,1951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後學位,期間與一名美國婦女結婚。他現在持有美國國籍。
他發現,細胞內源基因無論是否帶有活性,都可以成為運用「基因靶向」技術的對象,意味著所有基因都可以藉助於「同源重組」方式改變性狀。
後續研究中,他為多種先天遺傳疾病以及人體因遺傳變異而出現的眾多常見疾病創製了實驗鼠「模型」,用以增進對相關基因的致病機理以及相應解決方案的了解。
「定製鼠」先驅公布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時,在埃文斯現任哺乳動物遺傳學教授的加的夫大學,時間為上午9時30分。
埃文斯現年66歲。他1941年出生於英格蘭西部格洛斯特郡,在英國接受教育並在多所英國名校從事研究工作。
埃文斯發現,可以從實驗鼠早期胚胎中直接獲得染色體處於正常狀態的細胞,即胚胎幹細胞,繼而植入到實驗鼠的受精卵內,成為把特定遺傳性狀帶給實驗鼠後代的載體。
他解釋說,他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是為了解人類基因組創造條件」。
卡佩基和史密斯的「同源重組」技術與埃文斯的胚胎幹細胞提取技術結合,共同構成了「基因靶向」技術的基礎。
「基因靶向」技術的運用結果,是1989年首次出現「(基因)敲除實驗鼠」,即「敲除」特定功能基因後再植入致病基因的實驗鼠。
實驗鼠與人類同屬哺乳動物,以實驗鼠為「模型」,激活或滅活某些實驗鼠與人體共同擁有的基因,有助於了解一些疾病的誘因。因此,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研究的不同實驗鼠基因超過1萬種,大約相當於實驗鼠所含基因總數的一半。
在路透社的標題中,「敲除實驗鼠」獲稱「定製實驗鼠」,而埃文斯與卡佩基和史密斯則獲稱「定製實驗鼠先驅」。
在埃文斯曾經就讀和從事研究的劍橋大學,臨床生物化學系主任史蒂芬·奧拉伊利評價說,「實驗鼠基因靶向技術的開發對於醫學研究有著深刻影響……我們對特定基因在整個生物機理中的作用能有更多了解,對預測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也有更大能力」。
分享獎金卡佩基、史密斯和埃文斯不曾在一起工作過,他們的獲獎研究成果各自發表於二十世紀80年代。
卡佩基告訴瑞典全國廣播電臺的聽眾,「我從來沒有(與史密斯和埃文斯)共事過,但我們顯而易見一直保持著聯繫」。
不過,3人一同上榜的先例還是有過。2001年,他們一同分享了美國醫學界的最高獎項,即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媒體報導說,不少艾伯特·拉斯克獎獲得者日後成了諾貝爾獎得主。
按照預定程序,定於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2007年度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卡佩基、史密斯和埃文斯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154萬美元)獎金。
相比之下,去年獲得同樣獎項者是兩名美國人,分別是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獲獎研究成果是核糖核酸(RNA)的幹擾機制。當時的獎金依瑞典貨幣計算也是1000萬克朗,但換算成美國貨幣市值卻是140萬美元。(徐勇)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