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0月21日電(薛存 張超 攝影記者 郭友軍 宗青川)經中國力學學會批准,由中國力學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大學共同承辦,西北工業大學學科辦協辦的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於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在西北工業大學成功召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視頻連線),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鄭曉靜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力學學會和西北工業大學領導,以及來自全國50餘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200餘名專家來現場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還通過網絡進行了同步直播,得到了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直播平臺關注人數近9萬,同時在線最高人數超過3000人。
10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極端力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鄭曉靜主持大會開幕式,西北工業大學校副校長何國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副主任孟慶國、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戴蘭宏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的最後,參會領導、專家進行了合影留念。
本屆極端力學學術會議包括18個大會邀請報告和8個極端力學主題報告。17日上午開幕式之後,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通過視頻連線方式介紹了分子聚合物中的前沿力學斷裂力學問題和最新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教授就高溫等極端物理條件下材料斷裂等重要力學問題作了特邀報告;隨後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的操小龍副總設計師和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雁霞研究員分別作了「跨域往返飛行器極端服役環境下的關鍵力學問題」和「飛行器極端熱效應的預測與控制」的特邀報告。
17日下午,浙江大學朱林利教授、北京大學王建祥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劉樺教授、大連理工大學郭旭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鄧子辰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孟松鶴教授分別就超高壓環境下納米結構材料的強化行為,極端力學的基礎理論問題,極端自然環境的載荷表徵與檢測,極端條件和性能的數值模擬與優化設計,空間超大太空飛行器在軌動力學與控制,防熱複合材料超高溫力學行為進行了大會報告。17日最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孟慶國副主任詳細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深化改革。
18日上午,北京大學段慧玲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申勝平教授、清華大學孫超教授、清華大學馮雪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張忠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盧同慶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郭亞洲教授分別介紹了輻照和高溫環境下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力化學耦合的挑戰和進展,超重力和高體積分數多組分湍流,極端複雜環境的實驗與測試,納米複合材料的設計和應用,超韌軟材料的力學行為,以及極端時空解析度下的絕熱剪切帶失效問題。
18日下午是極端力學主題報告,蘭州大學王省哲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金科教授、清華大學馬寅佶助理研究員、浙江大學卜葉強博士、浙江大學呂朝鋒教授、西北工業大學索濤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劉暢博士、蘭州大學王國華副教授依次報告了極端多場環境下的超導材料與結構,強電磁脈衝載荷下發射裝置的力學行為,高延展性材料與器件,超硬金剛石的彈塑性行為、超重力多相介質的力學問題,強衝擊生命體徵檢測與防護,高超聲速條件下極端流體現象和統一氣體動理學數值方法,沙塵暴對無線電信號的影響。
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整個會場氣氛熱烈,參會學者圍繞極端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學術交流,共同研討了極端力學的科學內涵,交流國內外極端力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大會最後,大會共同主席北京大學段慧玲教授致閉幕詞,她指出「在秦嶺腳下,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圓滿完成了會議日程。第一屆極端力學會議是開創性、意義非凡的一次學術會議。希望通過極端力學會議以及大家今後的思考,勇於實現四新: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機理,豐富我們對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中力學問題的認識。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推動極端力學的發展」。
新聞背景:
極端力學致力於研究物質在極端環境下的極端力學性能和力學響應規律。根據所關注問題的特點,大致可分為研究對象的極端性(包括具有超硬/超軟/超延展等物理特性、超大/超小的特徵尺寸、超敏感的反應特性、以及超緻密、超稀薄的空間分布)和外部環境的極端性(包括超高溫、超低溫、超大溫差,超強磁場、超高載流強度、超快加載速率以及颱風、沙塵暴、冰雨等極端天氣)。隨著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工程結構和高端裝備的服役環境日趨嚴酷,同時,也往往需要工程材料或結構具有超常規的力學特性,產生了相當廣泛的一類極端力學問題。
有鑑於此,鄭曉靜院士提出了「極端力學」這一新的學科方向並於2019年5月召開了極端力學高端論壇。「極端力學」自提出以來,在國內外學界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力,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力學學會等機構和組織的密切關注,並作為新的學科發展方向被列入科技部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本次學術會議針對極端力學問題給現有的力學基本理論、計算方法、實驗技術以及研究範式帶來的挑戰進行了深入研討,進一步加深了學界對極端力學科學內涵和需求的認識,為力學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新的路徑,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審稿: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