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營銷,你就要改變別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人的認知行為等是由大腦控制的,那麼你如果不懂點「腦科學」,怎麼能說懂營銷?
本文用最簡短的方式來分析人類大腦與消費者行為的關係,讓你分分鐘漲姿勢。
首先,假設大腦和計算機一樣,都是在處理信息,那麼和計算機相比有什麼特點呢?
大腦具備超過世界最先進超級計算機的運行能力,但是又是超過所有計算機的低配置。
運算能力:據國外媒體報導,IBM用「紅杉」超級計算機模擬人類大腦的運算,結果還是輸給了正常人類的大腦。(紅杉模擬人腦1S的活動需要1500S的時間)。
人腦計算能力強,但是卻是超級的低配置低能耗:
那麼如此地配置低能耗的大腦,為啥就能實現高性能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腦恐怖的數據壓縮比。電腦進行圖片壓縮,一般20倍已經不錯了。但是人的大腦可以把千萬像素的圖片壓縮成幾個字節並存儲在記憶中。然後當你進行回憶時,再根據這幾個字節「有損耗地」還原出當時的情形(比如當時的微笑、聲音、溫度的感受等等),我們可以稱這個過程為「腦補」。
「腦補」的力量很強大,可以通過簡單的信息來回憶整個場景,但是經常出錯。
比如你看到「江南女子」這個詞彙(只有幾個字節),就無意識中自動腦補出了:身高不高、溫柔、比較瘦、年輕、紅色高跟鞋、多愁善感等等數不清的信息;而實際上她可能是:身高180,粗魯,很胖,很老,穿運動鞋,很冷血。
低配置低功耗的大腦是如何通過不同分區的配合來運行的呢?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裡恩曾經提出著名的「3大大腦」的假設—按照進化的先後,人類大腦分為3大不同的功能區,並且相對獨立地運行: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的爬行腦控制了大部分的日常決策,但是卻沒有語言功能,這導致你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買這部汽車?
這時候你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爬行行腦沒有語言能力,也沒有意識。比如你可能意識不到車模和廣告對你的影響。
有人說:我們人類的大腦如此高級的進化,我們甚至可以用微積分計算出曲線下的面積,所以我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能夠完成自己的日常決策。
是的,我們人類的大腦進化非常先進。但是問題是大腦進化實際上並不是整體優化的過程,而是像堆冰激凌一樣:新進化的功能區堆到舊功能區上面,舊功能區原來的功能並沒有得到顯著改進。
就像你把更好吃的草莓冰激凌堆到巧克力冰激凌上面,會讓整個冰激凌更好吃,但是不會改變巧克力冰激凌的味道一樣。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原始的功能上,比爬行動物並沒有什麼先進的。就爬行腦所控制的欲望部分(它屬於生物的本質部分,只管生存和繁衍)來說,我們像爬行動物一樣冷血、愚蠢、好色、盲目和只顧眼前利益。
有一個著名的「盲視」現象證明了我們舊功能區並未改進而且還在發生作用:
有人視覺中樞損壞,導致看不到任何東西。但是你在他面前快速晃動一個球,他竟然能憑藉「直覺」準確抓住了球。你問他「能看到嗎?」他回答看不到,因為他整個視覺中樞損壞了。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用視覺來規避威脅—因為我們古老的爬行腦中也有一套視覺中樞,也有一定的辨別視覺的能力,但是這種視覺辨別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因為「意識」只有皮層才有),因此我們經常把這種行為稱之為「直覺」或者「第六感」之類的。
如果把這3個分區比作一個小公司,那麼就類似這樣一個過程:
一個衝動、欲望而且目光短淺的老闆(爬行腦)創業開了公司,他是最早進來的,所以有最高的決策權。
然後他後來找了一個多愁善感而且膽小怕事的老闆娘(邊緣系統)來幫忙,老闆娘可以幫土鱉老闆解決品味問題(邊緣系統掌管「喜歡」「不喜歡」)。然後在老闆太魯莽和無知的時候提醒他應該恐懼和緊張(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體)
再後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需要引進一個聰明人,因此找了一個聰明的高材生做分析師(新皮層),這個新來的分析師能力很強—會數據分析、會寫字說話、會聯想和創作,而且心地善良,有利他行為(幫助別人)和自我實現行為(改變世界)。
但是這個分析師圖樣圖森破,在公司的地位有限,特點如下:
好了,做了一個營銷人員,你會如何來影響這個由聰明的分析師、多愁善感的老闆娘和衝動無知的老闆組成的系統(也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呢?
一種選擇是通過理智的說服來影響分析師(皮層),你告訴消費者產品有多好、功能有多完善、比競爭對手強在哪等等。
在很多時候,這個分析師一旦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就會把信息傳給老闆和老闆娘,然後他們有時候會採納分析師的意見,最終購買了你的產品。
但是在下面這些時候,老闆和老闆娘並不會聽分析師的建議:
當分析師不管用的時候,你如何說服老闆和老闆娘呢?
你首先要知道他們的以下特點:
1,老闆(爬行腦)的價值觀:
Georges(2004)曾經提出爬行腦做決定時的9大重要原則:
①漂亮的就是好的。
沒錯,爬行腦是千萬年前就進化好的,所以它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看到漂亮的就認為是好的,而且分析師(皮層)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比如研究發現我們直覺上覺得漂亮的、高的、瘦的人更加聰明(事實上可不是這樣),而從來都否認自己有這個偏見。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是主要靠打動老闆和老闆娘的產品,那麼忘記一切「產品包裝不重要啊」之類的話吧!
②未知的就是危險的。
爬行腦害怕未知,不相信未知的東西。
比如十幾年前在全國大部分人們不知道廣東涼茶是什麼東西的時候,王老吉的廣告語竟然是「健康家庭,永遠相伴」。爬行腦害怕未知的東西,而你的廣告語對解決這種未知毫無幫助,它最後怎麼可能產生購買?相比之下,「怕上火,喝王老吉」就一下子解決了「未知感」。
③有利於生殖的就是好的。
爬行腦對性有著非一般的敏感,所以就連Walder教授(1959)都說:任何一個性感的開放的女性都會加快售賣和談判。
甚至一些激發潛意識性暗示的符號都會促進銷量,比如可口可樂的經典瓶身形狀暗示了較高生育能力的女性。(你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覺得不像,可以看看這一張:
如果你覺得偉大的可口可樂只暗示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你就錯了:
當然這些都是相對隱晦的暗示,作用比較微妙,甚至廣告中任何的紅唇特寫、扭動的曲線、圓環(象徵女性)和柱子(象徵男性)都會帶來潛在的一些促銷影響。
④越能看得到的東西(視覺化),越是好東西。
同分析師(皮層)不同,老闆(爬行腦)沒有抽象能力,無法理解模糊的詞彙和深奧的文字,但是他對一切視覺化的東西都很敏感。
請看這張圖,你第一眼感覺到的不同的一個詞是什麼?
我想肯定是「前腦額葉」而不是「羅永浩」。
因為在瞬間狀態下,人主要由老闆(爬行腦)做判斷,你首先感覺到的是顏色的差異(「前腦額葉」是紅色),而不是更加重要的意義的差異(羅永浩)。而意義是由分析師(皮層)來感知的,我們前面提過,這個分析師在迅速的情況下是不顯靈的。
所以無數品牌都在強調外觀的不同,以塑造差異。
所以你就知道了,對加多寶來說,為啥「紅罐」就這麼重要!
所以你記住了「奶茶妹妹」,而如果她當初叫一個抽象的「可愛妹妹」或者「清純妹妹」,就沒那麼容易火了。因為老闆(爬行腦)更加容易記住能夠視覺化的東西,比如「奶茶」。
⑤越是經久不變的,越重要。
爬行腦厭惡變化,它往往不願意適應新環境,導致它特別喜歡古老的經典的東西。
所以大家覺得白酒古方的比新創的要好,秘方祖傳的比新研發的要好,就連蘭州拉麵,都要加一個「正宗」二字。
難不成科技一直在倒退,現在的東西不如古人的?
當然不是,這只不過是為了滿足爬行腦,而爬行腦是不懂道理的(只有皮層才能懂道理)。
⑥越大的東西,越重要
嗯,爬行腦依然這麼簡單粗暴,覺得越大的東西越重要。
有研究證明,相同價值的禮物,你送一個很重而且體積很大的禮物,更容易讓人覺得是重要的值錢的。
所以,如果你為了便攜性而把產品弄的很小巧,為了討好愚蠢的爬行腦,請儘量把包裝弄大一點吧。
我記得第一次買阿芙精油的時候,買了普通香水瓶大小的一瓶,結果最後收到的快遞竟然有鞋盒那麼大。(當然裡面還送了各種棉球、蠟燭之類的東西)
⑦重複越多的,越重要。
簡單粗暴的爬行腦覺得重複出現的東西一定是重要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純粹接觸效應」—單純的接觸就會增加喜好。
比如一項研究證明,大學寢室住樓梯口的學生朋友更多,也被人覺得是「討人喜歡的」。那是因為他們住在樓梯口,被其他人接觸的次數最多。
所以,你可以理解「恆源祥,羊羊羊」這種無聊的重複了,它是跟你的「爬行腦」說話呢。
怪不得有人說過,「重複是最好的修辭手法」。
⑧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重要。
在漫長的進化中,爬行腦形成了「珍惜難得的東西」的習慣,因為對於生存需求來說,任何不難得的東西都是沒用的(比如在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遠古動物肯定覺得水不重要)。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記得我們上面說的「人類的爬行腦並沒有得到多少進化」。
導致無數廠家開始「飢餓營銷」,這個我就不舉例了,各位腦補吧~
⑨先來的東西更重要。
爬行腦更加容易接受第一個出現在它眼前的東西,比如很多小雞被孵化出來時第一個看到的是鴨子,它們就會把鴨子當作自己的媽媽。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特勞特在定位中說的「首先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這麼重要。可口可樂是第一個發明可樂的,因此成了可樂的代名詞;吉普是第一個做越野車的,導致我們現在即使看到了奔馳越野車,也下意識地說「來了一輛吉普車哎!」
2,老闆娘(邊緣系統)的價值觀:
老闆娘(邊緣系統)是多愁善感的,她主管人的情感,在大多數時候決策權大於分析師。
所以在這個方面:情感打動往往比理智重要,跟老闆娘說話的營銷一般比跟分析師說話的營銷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