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ous Carbon—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Nanostructures: Porous Carbon Spheres from Energetic Carbon Precursors using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Adv. Mater. 45/2012)

 

圖評:科學是美麗的,自然是美麗的,顯微鏡下看到的微結構也是具有特殊審美的,科學不是缺少美,科學是缺少對美的發現。也許有人會說這個是碰巧拍到好看的照片,但是圖像拼接能形成如此韻律感的,不可否認的是藝術處理的體現。(服務科學家資源平臺供稿)

   

Porous carbon spheres with unique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are prepared from energetic carbon precursors, alkali propiolates, via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Aerosolized liquid droplets containing alkali propiolates act as microreactors that confine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energetic precursors and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unprecedented carbon morphologies. More details can be found in the article by Kenneth S. Suslick and co-workers on page 6028.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MOF for Carbon Dioxide Recycling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CO2 storage is carbon fixation and recycling via catalytic chemical conversion of CO2 into reusable materials.
  • Theranostics:—新聞—科學網
    Mesoporous Silica-Coated Gold Nanorods as a Light-Mediated Multifunctional
  • 科研人員研發出汙水處理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0.09.07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東華大學《Carbon》多孔碳納米膜,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這項研究工作以「A hybrid comprised of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and rGO for efficient electro magnetic wave absorp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Carbon》上。
  • 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
    所謂carbon neutrality,就是設法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或徹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使其淨排放量達到零。簡單地說,就是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即「中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吸收儲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人類所能做的是植樹造林;二是碳抵消(carbon offset),通過投資開發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和低碳清潔技術(low-carbon, clean technology),減少一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另一個行業的排放量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One-Carbon Homologa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Three direct conversion methods from an acids / or derivatives into a one-carbon higher homologated analogues are available:(1) Arndt-Eistert reaction        Although preparation
  • NASA Satellite Offers Urban Carbon Dioxide Insights
    density increases, the carbon dioxide it emits per person declines, with some notable exceptions.But some densely populated cities emit more carbon dioxide per capita than others.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836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