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研究可有助於改進對颶風是否會突然加劇的預測,從而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準備颶風。
2015年10月,東北太平洋帕特裡夏颶風在24小時內從第1級風暴爆炸成第5級怪物,風速從86英裡(每小時138公裡)躍升到207英裡(每小時333公裡)。帕特裡夏颶風並不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突然加強的第一次或最後一次颶風,但它是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氣象預報的現象的驚人表現。
準確預測颶風是否會在24小時內風速增加35英裡(56公裡)或更多的情況下迅速加劇,是極其困難的。不過,在NASA南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科學家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來開發一種實驗計算機模型,該模型有望大大提高檢測快速強化事件的準確度。
「這是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為它可能會對人和財產造成損害, 」 JPL大氣科學家許仕仁(Hui Su ,音譯)說。她和同事們,包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的一名研究員,在8月25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信件》(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的預測模型。
眼睜睜看著內工人
颶風預報分為兩部分:軌道和強度。科學家和預測員非常善於預測颶風會在哪裡登陸。但預測其強度仍給他們帶來麻煩,因為這取決於周圍環境以及風暴中發生的事情。颶風中的一些特性,比如雨的強度,以及空氣垂直移動的速度,都是難以衡量的。
也很難確定哪些內部特點導致這些風暴迅速加劇。但在仔細研究了多年的衛星數據後, Su和她的同事發現,一個很好的跡象表明,颶風在未來24小時裡的強度會如何變化,那就是,風暴的內心深處,即眼睛半徑62英裡(100公裡)以內的地區,或眼睛周圍密集的雷暴牆的降雨量。颶風來襲的難度越大,風暴就越有可能加劇。該小組從熱帶降雨測量飛行任務中收集了這些降雨數據,該飛行任務是美國航天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於1997年至2015年開展的一個聯合衛星項目。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風暴強度的變化取決於他們從美國航天局CloudSat觀測中收集到的颶風測量數據中雲層的冰水含量。颶風頂部從眼睛流出的空氣溫度,即所謂的外流溫度,也是造成強度變化的因素。Su及其同事從美國航天局在Aura衛星上的微波Limb Sounder(MLS)以及其他數據集中獲得了流出溫度測量。
更多的學習權力
該團隊將降雨量、冰水含量和氣溫超標預測器添加到了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已經在其運行模型中使用的那些預測器中,以便通過機器學習得出自己的預測。颶風中的變量太多,而且以如此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至於許多目前的計算機模型難以準確地描述這些風暴的內部運作情況。然而,機器學習能夠更好地分析這些複雜的內部動態,並確定哪些特性可能促使颶風強度突然上升。研究人員利用IBM Watson Studio的計算算法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機器學習模型。
然後,他們在1998年至2008年期間培訓了風暴模型,並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使用不同的風暴對模型進行了測試。Su及其同事還將其模型的性能與國家颶風中心2009年至2014年相同風暴的業務預測模型進行了比較。
對於風在24小時內增加至少35英裡(56公裡)的颶風,研究人員模型探測快速強化事件的可能性比目前的業務預測模型高60% 。但是,對於那些風力在24小時內躍升至少40英裡(64公裡)的颶風,新模式探測到這些事件的能力比實際運作模式強200 % 。
Su和她的同事,包括國家颶風中心的合作者,正在測試他們在當前颶風季節的風暴模型,以衡量其性能。今後,他們計劃篩選衛星數據,以找到能夠改進機器學習模式的更多颶風特性。預測者,比如颶風的一個部分比另一個部分更加下雨,可以讓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風暴的強度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章魚通(www.zhangyutong.net)人工智慧產業對接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