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我們的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上面的用語都集齊簡潔凝練,這也導致了一些現代人的誤解,就像我們經常用到的字「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咱們古代所說的賞金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武王徵商簋上面有這麼一段的銘文:武王徵商。隹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自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寶尊彝。這件簋是青銅器,所說的「金」當然是指銅了,準確的說是銅合金。
所以有人說了,「金」只就是所有金屬,對不對呢?其實也不能說全對。
春秋時期的「金」,確實多半是指青銅。那時黃金還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銅。古文中的金很多時候代指金屬。比如我們說歷史上的金石並用時代,就是指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過渡階段,這裡的金可以理解為銅。
古代金多指代銅類合金,明嘉靖之前指的是青銅或紅銅;明嘉靖之後一般指的是金屬黃銅,也可稱赤金。當然了「金」在古代的釋義上也有錢財貨幣的意思,例如在孫子兵法之中有一段文字: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在這之中,所指的就是錢財的意思。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說真正的金子了,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圖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那時候的一兩也不是現在的一兩,一斤是十六兩,一兩其實是15.625克左右。金餅的鑄造,一塊剛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
但需要注意,中國漢代之前的金並不值錢也不是什麼貨幣,它最大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祭祀,金子更多是用來做各種黃金器具,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功能很弱。史書記載。漢代的時候一斤黃金可以兌換三斤白銀。黃金一鎰,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夠交換10麻袋小米。所以當時的統治階級,並不把黃金當回事。
正如《三國演義》之中所描寫的:劉備在介紹自己祖上時曾經提到自己祖上『酎金奪爵』以致家道中落。說白了就是他祖先上貢給皇帝的金餅缺斤短兩。
當然,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金子並不比外國多,《漢書》成書時記載當時漢朝全盛時期國庫的黃金儲量是270噸,同時期羅馬國庫的儲量是179噸,兩者基本差不多數量。
在網上有很多人發文,說《史記》和《漢書》中衛青霍去病徵討匈奴有功,先後獲得了五十萬金的賞賜,其實就是五十萬金黃銅。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要是按照這個說法,其實我們可以算一筆帳,以十萬大軍計,每個人不過得到五斤黃銅,摻一半鉛錫,按當時還在流通的「秦半兩」而不是「漢五銖」計算。古代一斤十六兩,半兩錢「重如其文」,標註半兩,就是有半兩重,也不過就是能鑄造三百二十個半兩錢。
將士們在前線出生入死,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即使各級將校不層層盤剝而是平均分配,每個人只得到三百多個大錢。這個能嗎?明顯不可能!
《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第四下》:「造銀錫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白撰』,值三千;二曰以重養小,方之,其文馬,值五百;三曰復小,橢之,其文龜,值三百。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重如其文。盜鑄諸金錢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勝數。」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雖然「金」是總代指名詞,但是,在其中還是有細分的。
正史有記載秦始皇用真金黃銅做貨幣:「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
漢武帝稍稍進行了一些改革,把金的計量單位由溢改為金,一斤黃金稱為「一金」。所以在史料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記載:「衛青比歲十餘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賞賜五十萬金。」「齊相卜式上書,願父子死南粵。天子下詔褒揚,賜爵關內侯,黃金四十斤,田十頃。」這裡的賞金,都是光華燦爛的真金,因為我們能看到當時的規定:「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銀錫)為中,赤金(銅)為下。黃金重一斤,直(等值)錢萬。」
所以這裡說的「賞金」就是實實在在的黃金,而不是拿銅糊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
根據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一定有單位,而在每個朝代差不多都是一金等於萬錢。
而到了明清時代由於外部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導致金貴銀賤,如果單說「金」事實上多數變成了代指貨幣,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煙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如果真的是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
總體來說,事實上在古代文獻及書籍之中所記載的「賞金」,可以理解為「賞錢」,當然,根據其實際情況和文獻中所使用的單位來看,多數是真正的黃金,當然也存在部分情況是等價的銅錢或者別的貨幣,但是絕對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銅,除非,是已經言明了確實是銅。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食貨志》
《清稗類鈔》
《古代度量考》
此外部分資料及圖片來源於網絡。
感謝大家閱讀點讚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